王丹莹 李维刚
摘 要:贫富差距问题危害范围十分广泛,一方面会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家庭代际发展,造成“贫困世袭”现象;另一方面会因社会财富在少数人手中过度聚集,引起市场投机、市场操纵和市场垄断等问题,减缩大众消费市场规模,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来调控国内贫富差距,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侧重讨论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问题局限,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贫富差距;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83-02
贫富差距是指处于同一社会中的各成员之间,在占有社会财富和取得个人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贫富差距水平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即社会成员总体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差距。贫富差距的危害影响十分广泛,从贫困群体来说,会降低其对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资源的消费水平,间接影响其家庭、代际、族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从富裕群体来说,对财富的过度占有会降低大众消费水平,削减大众消费市场规模,极易引发基于个体意志的市场投机、市场垄断和市场操纵问题,连带发生市场信号失灵、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进而改变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5,说明国内社会收入差距已十分悬殊,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内贫富差距成因和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
造成国内贫富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个体收入角度看,国内市场主体构成中私营企业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私营业主通常出于对核心资源和对企业所有权的掌控来人为设定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因此,私营企业的大部分收入都归业主所有,私营企业中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仅为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的61.5%(国家统计部门,2013年数据)。其次,从行业收入角度看,国内具有垄断性质的资源行业、行政行业和竞争行业的职工收入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垄断利润,上述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高达12.85万元,是其他行业的7倍(国资委,2012年),而收入水平最低的则是农林牧渔行业。再次,从消费角度看,房地产消费让部分中产阶级预支了未来财富,逐步流向社会低收入群体,而有些中产阶级依靠投机炒房一夜暴富,由中产阶层流向社会高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的两极分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最后,很多身居垄断行业要职的官员通过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贪污公款,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
目前,我国对于贫富差距问题主要依据个人所得税征收机制进行协调解决。自2006年起至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路上调,由800元调至3 500元。我国二三线城市总人口中有80%以上都属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是个人所得税调节减免政策的受益者,对调节国内贫富差距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依靠个人所得税调节缩小贫富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税群体大多面向工薪阶层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局相关资料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四大税收来源之一,而个人所得税总量中来自工薪阶层的个税占到半数以上。由于在调查核实上存在困难,以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为代表的各种隐形收入并未被列入到个税征税范围内,而这部分收入数额通常较大,具有此类收入的人群数量较多。因此,一方面隐形高收入者逃脱了个人所得税征税责任义务规定,间接促成了个税征税主体变为工薪阶层,导致个税征税极大的不公平,违背了我国个税征税的目标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大额收入统计数据的缺失,导致个税起征点的决策统计样本覆盖面狭窄,所得出的各项统计数据失真,由此制定出的个税起征点、个税税目分类标准等等内容都不符合我国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实际情况,由此制定出来的个税征缴政策在协调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上效率较低[2]。
(二)征税对象大多基于个体收入数字特征问题
目前征收个人所得税都是基于对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实际收入的数字特征,而未考虑到个体收入背后的家庭总收入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分工和家庭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而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高收入个体和高家庭人均收入个体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很可能是依照个人所得税税法相关规定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可能会因无须赡养老人和子女而取得较高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而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可能会因为需要赡养老人和子女而只能维持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个别家庭中还有伤残、智障等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如果一味流于个体岗位收入的数字特征,就会间接导致部分特殊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产生一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制度允许范围内的个税纳税不公平现象,从而降低了个税制度对收入分配调节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实际效率。
(三)征税制度存在税源流失漏洞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税制度中的征税项目相对固定,部分分类类目与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的收入来源相脱节,存在收入名目漏缴问题。这样的漏洞很容易被部分高收入群体利用,通过收入分解、收入分次、收入转型等方式,将大额收入化作小额收入,将自己的个人收入转账到他人账户名下,将个税税负较高的缴纳收入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行收入名目转换,变为个税税负较低的税负科目类型,将较高收入通过多次发放提取的方式降为较低收入,将应缴税目转变为免缴税税目。
(四)征收个税只能实现“杀富”不能实现“济贫”
目前,国内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提高个税起征点来调节贫富差距,但从个税征缴的实际效果来看,这只是有效地控制、降低了高收入群体的实际总收入水平,在纳税方面照顾到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收入高缴纳、低收入低缴纳或不缴纳的方式,相对地改变了高低收入群体基于纳税起征点的相对差异,相对低降低了国内贫富差距水平。但在缴纳个税的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总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并未因此而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会因为少缴纳了个税税款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只杀富不济贫的个税征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贫富差距逐年增加的问题。endprint
三、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的对策
(一)征税群体大多面向工薪阶层问题的解决对策
应加大对个税纳税群体结构的统计分析,扩宽社会各个群体的收入来源的调查渠道,强化对各类灰色收入、违法收入等的核查力度,争取在较大较完整的收入统计样本基础上制定个税起征点、个税征收科目分类等内容体系。此外,一方面收入多元化个体在个税缴纳上能够综合享受不同的税率待遇,在税后收入总量上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收入途径相对单一的个体通常只能依据工薪项目的纳税规定进行纳税,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导致其收入总量下降。鉴于上述两方面情况,对征税群体还应针对收入结构进行划分调整,增加多元收入和非工薪收入在个税征收总量中的比例[3]。
(二)征税对象大多基于个体收入数字特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个人取得岗位收入之后,大多需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因此仅仅基于个人收入的数字特征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会降低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率。所以,在征收个税时,应当在参考个人岗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家庭人口学指标,如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消费结构、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等,通过社区走访、单位调查等途径获取真实数据信息,明确个体所在家庭的综合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实际负担等方面情况,
(三)征税制度存在税源流失漏洞问题的解决对策
应依托银行金融系统中的账户数据跟踪功能,对重点岗位、重点群体的收入来源、收入结构、资金流向和账户变化建立跟踪调查联动机制,围绕个税缴纳问题,同步协调政府相关职能单位、税务机关和执法部门联合行动,针对各级各类的收入转移、收入分次、收入分类等个税逃税违法违规现象和相关性质行为进行立案立法,对于国内各级各类职务腐败现象和相关人员制定较为严厉的惩处措施,并通过新闻媒体等资源渠道给予社会曝光。此外,应对国内各省市的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主体及其商业活动和商业模式进行实地调查,最大限度地调整税源的覆盖范围,提高税种和缴税点制定依据的科学性,及时修正我国征税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
(四)征收个税只能实现“杀富”不能实现“济贫”问题的解决对策
个税缴纳只能缓解我国贫富差距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应当以小康生活水平为参照,在我国社会家庭结构整体上,拉高中产家庭比例,降低超高收入家庭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一方面控制超高收入群体过度膨胀;另一方面要通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岗位培训、社会再教育等途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另外,要通过完善社会分工体系促进岗位种类的更迭升级,引导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向新型高收入岗位流动[4]。
四、结论
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单纯依靠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受个人所得税作用机制影响存在诸多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因此,必须综合运用立法、执法、金融、媒体等途径手段,推动超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向中产阶级靠拢,兼顾个体岗位收入特征和家庭人均收入特征,更新社会分工体系,设立更多适合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岗位,联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文通.我国居民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和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11,(4):101-106.
[2] 李维刚,郭铭慧.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3):79-80.
[3] 李雨洋,李维刚.个人所得税缩短贫富差距的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84-185.
[4] 何宗樾,徐滇庆.个人所得税与基尼系数的动态关系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学家,2014,(10):26-34.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