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与儿童数学的深度整合

2015-06-16 18:16徐宝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数学教学

徐宝琴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有效地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所教学的知识,创设儿童所喜欢的教学情境,将儿童数学的教育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能让儿童获得更好、更生动的数学教育,让教师的数学教学变得富有创造性.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数学教学;深度整合

伴随着当下课程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活泼.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相关的数学课件,让静态的、抽象的数学对象(包括静态的主题图、情境图、算法图等)变得动态、形象. 如此动态的形象展示,能让儿童直观感受到相关抽象概念、定义、法则与公式,并理解知识诞生的来龙去脉和实际运用. 如此便激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探究动力和创新性思维. 可以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是当下“课改”和“改课”的需要,也是儿童数学本身特质所决定的.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谈多媒体课件如何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化静为动,让儿童乐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辅之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投影、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 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象于一体,可以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时,笔者首先出示了孩子们经常感知的实物,如数学书、红领巾,在孩子们找到这些实物上的“角”后,让他们“直观看”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闪烁”功能,不断地闪烁实物上“角的形状”,凸显数学“角”的本质属性,然后将实物的非本质属性(如图形的颜色、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图形的“数学角”,这在日常的非多媒体教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后“告诉”孩子们角的各部分名称,用多媒体技术将三种不同的角(钝角、直角、锐角)放到一起,让孩子们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上不断地闪烁“角的顶点”“角的边”,帮助儿童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概括出“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完成数学教学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渡.

又如,教学“平行和相交”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成功地突破传统教学中无法“无限延长”的缺陷,让儿童进行“动态想象”,形象、科学地掌握平行和相交的“数学本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课件让孩子们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多边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并列关系、交叉关系、种属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儿童可以逐步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简化,帮助儿童成功地建立“空间观念”. 在空间几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儿童因为有了多媒体而更加轻松,一些用数学语言难以表述或无法表述的数学本质因为多媒体而变得可理解、可言说了.

呈现过程,发展思维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获得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现象是儿童无法直接感知的. 而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让儿童明晰知识的诞生历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源”与“流”. 如此,儿童不仅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惟其如此,儿童才能理解知识“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是怎样”.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时,就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环节,传统教法一般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手拿一根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把小球旋转一圈,让同学观察小球走过的痕迹,这一设计环节颇有道理,但是弊端也不少,给学生显示的圆的形成过程较为模糊,小球走过的痕迹也太快,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圆的轨迹”形成过程演示清楚. 在课件上,我们让绳子的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固定于“一点”,小球缓缓地、慢镜头地甩动,小球围绕着“中心点”走动,每走过一点,屏幕上就留下红色的“点的痕迹”. 当小球缓缓走过一圈后,屏幕上留下了“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 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到‘定点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 如此,再让屏幕上的小球左右摆两下,让孩子们再次观察小球甩动一圈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增强儿童的视觉体验. 这样,孩子们对无法定义的“圆”,便形成了科学的、直观的、动态的、有意义的认识,获得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为下面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以至将来要学习的圆的定义都做了一个感情铺垫,效果非常好.

引领参与,突破难点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往往会使儿童感到理解困难,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也难以表达出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往往还是一节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材知识以图文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也使感觉上非常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 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过程中,有时学生会随着图象的闪动和多种变换,引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力,盘活儿童的数学创新性思维,帮助儿童成功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圆柱和圆锥”(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面积、长、高为顺序进行比较,首先让学生亲自操作,将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盒从侧面剪开,运用课件展示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并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接下来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为儿童展示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滚动一周,看到圆柱底面的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最后,运用动画平移长方形的宽,这样就会使儿童从画面中发现,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短短的时间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得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学习难点通过直观的演示很容易帮助儿童获得突破.

■ 活化知识,盘活兴趣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究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主动亲历或者虚拟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思考探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主动性.endprint

孩子们都喜欢过生日、吃蛋糕. 教学“认识分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时,教师可以首先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松鼠过生日、分蛋糕的场景,并运用多媒体展现给孩子们. 在大森林里,小松鼠召集了野兔、小熊、小鹿来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它们快乐极了,可是,分蛋糕的时候,都犯了愁,一个圆圆的大蛋糕,要分给小松鼠、野兔、小熊、小鹿四个小动物,怎么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你知道怎么分吗?

■ 及时反馈,有效评价

儿童在学习了新知识后,通过练习才能巩固知识,儿童的学习情况也只能通过练习的成绩得出正确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儿童的练习作业一般要经过教师对作业的批阅后,才能掌握具体的情况,对儿童学习信息的掌握比较缓慢,效率较低.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快速反馈,使教师和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同时,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练习题及形式各异的反馈信息,使课堂练习有的放矢,效率大大提升,促进评价的有效性.

比如,针对“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情境,正确领会问题中存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演示这样一段情境:两个筑路队正在从两头开始合筑一条公路,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到两个筑路队的工程相遇情境. 接着,屏幕上出现这样一道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有两个筑路队合筑一条公路,全长12000米,甲队每天筑115米,乙队每天筑125米,完成这一筑路任务需要多少天?接下来,教师为儿童演示线段图,分别标出甲、乙两队每天的工程进度. 通过这样的演示,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算式解答,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使评价更加准确有效.

多媒体的运用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很好地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使数学学习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方式,变得有趣,对儿童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让儿童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一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要求来编制软件. 凡是课程标准、教材文本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都是我们设计、制作课件的首要依据. 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儿童的认知规律、性别特征、年龄特征、需要层次、兴趣爱好等也是我们设计课件的基础. 再好的数学动画课件,如果不能适应儿童的发展,不能被他们接受,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更应考虑儿童的实际,要适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有利于儿童有效地内化学习内容. 多媒体给教师留下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二度、三度“再创造”的空间,让教师的数学教学变得富有创造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媒体课件数学教学
浅谈高校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优化英语课堂的反思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