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德国的洛采开拓的价值哲学从创立以后,价值问题便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我国的价值哲学兴起的虽比较迟,但在80年代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外国先进学术思想的热潮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一下价值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主要流派以及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价值哲学;派别;特点
改革开放后,借着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物质精神文化的东风,价值研究在我国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价值论研究的热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价值学界就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观念、价值创造等价值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从中初步建立起各家的理论体系。
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现状
关于价值哲学的定位,有下面几种看法: 李德顺对价值哲学有很高的定位,在他的《关于我们的价值哲学研究》一文中写到:“从学科层面看,价值论是继存在论、意识论之后形成的一大哲学基础理论分支。”[1]他把价值问题看作哲学中一个高层次的、全局性的普遍问题,这一观点和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相同,都把价值论作为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与存在论、认识论相并列。李连科虽然没有将价值论上升到哲学基本部门的高度,但也强调价值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地位, 认为价值观是哲学世界观的有机部分,指出这个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王玉梁和李连科观点大致相同,认为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把价值范畴的研究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课题。
我国价值哲学的主要派别包括:从主客体关系模式来研究价值问题的价值关系说,其中李德顺强调价值关系中人的主体性;王玉梁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客观效应,把这种效应作为价值的本质;有的学者强调主客体的统一,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统一。关系说是我国价值哲学的主流,其理论体系比较完善,在学界的影响也最大。另一种有影响的派别是人学价值论,认为价值并非是关系范畴,而“价值是人”[2],从人的生存和超越性来解释价值。这种观点强调从人的本体层面来界定价值,突出了价值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第三个派别是实践价值论和历史价值论,属于价值活动说派别,他们把价值建立在实践或者历史的基础之上,强调了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还有以生命价值论和自然价值论为主的价值实体说,其影响有限。
二、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特点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它区别于弗赖堡学派的价值哲学,价值问题只是被当作哲学的一个部门或热点来研究。我国价值哲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价值,注重价值的实践性和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研究方法和本质取向等其他的几个特点。具体可以概括如下:
(一)以主客体关系模式作为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主体-客体”关系模式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独创,而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思路,作为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客体关系模式是有效地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强调实践以打破主客体的绝对对立,但并没有抛弃主客体模式,“主体-客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在这种研究模式下,价值被看做是由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主体或客体独自不会产生价值,价值并非是哪一方面的属性,而是两者在性质、作用、方向等方面的趋同和协调
(二)把价值的本质看作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满足说”虽然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种说法出处有误,是源于自发性的肤浅看法,不能说明价值的本质。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观点,就会发现其并没有真正突破“满足说”,而仅仅对其进行词语的替换和表面的修改,其思路和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满足说”的典型阐述,是很多国内学者都曾经持有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很快遭到大家的批评,王玉梁教授指出这种理论的漏洞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其来源是对马克思在批评阿.瓦格纳时观点的误解。②主体需要有健康、合理与不健康、不合理之分,前者可以产生价值,后者则会产生非价值,所以并非满足任何需要都会产生价值。③用“主体需要”界定价值过分夸大了主体的作用,忽视了价值的客体和客观性,容易陷入价值相对论迷误。王玉梁提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认为价值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李德顺教授把价值的本质规定为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现接近。还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在主客体关系下,用一方来关照另一方的某个方面的模式。
(三)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框架下研究价值问题,最重要的是把实践作为价值产生、实现的基础。价值问题应该立足于人类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构造点上来进行研究,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创造性对价值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为只有立足于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才能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寻得价值哲学的应有之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和人相关的理论都应该在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这一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旨趣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以改造现实世界作为他哲学的诉求,而实践正是达成这一事业的根本途径,所以实践便和一切重要的哲学概念密切联系。价值论研究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立足并服务于人们的实践现实,才能不成为脱离实际的空谈,才有可能从理论上符合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李德顺. 关于我们的价值哲学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
[2]韩东屏.“价值是人”及其意蕴[J].哲学研究,1993(11):5-6.
作者简介:李力 (1981–),男,陕西临潼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