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学校
摘 要:《古文字学导论》是一部经典的文字学理论著作,为后人进行文字研究提供依据与方法,对于文字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该著作具有见解独到、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学风严谨等特点。虽存在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关键词: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简评
唐兰先生著《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一书,由齐鲁书社于1981年1月第一次出版发行,是一部系统阐述古文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著作。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文字作为汉字的源头,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学研究的重点,由此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很长一段时期内,古文字的研究都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厚实践而薄理论,古文字的研究因缺乏理论代言者而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是,唐兰先生的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文字学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古文字学导论》是其中最早、最基础的一部,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规则,将古文字的研究导入正轨。正如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引言》:“一种科学应当有原理、方法和规则。没有系统的理论,是无从定出标准来的。没有标准,所用的方法,就难免错误。根据若干原则来建立一个系统,创立出许多方法和规则,这种方法或规则,应用时没有矛盾,这才是科学,这才是学者们应肩负的责任。”①
这本书是由初稿与改定本合订而成。初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阐述古文字研究的一般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古文字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历史,文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下编主要阐述古文字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六方面内容: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怎样去研究它,古文字学者所应当研究的基本学科,古文字的搜集和整理,怎样去认识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的戒律,应用古文字。改定本只有上、中两编。与原本相比较,基本观点并无大的改易,但章节加详,对问题的阐述也更见透辟。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在初稿部分已经得以奠定,因而本文以此部分为对象,参考改定本的内容,对其进行评介。
《古文字学导论(初稿)》影印本,上白口,题“古文字学导论”六字,下大黑口,其上作横栏一,单黑鱼尾,鱼尾与横栏间记篇目或编目、叶数,上编此处只记叶数,四周双边,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共两编,前有唐兰先生《自叙》及《追记》,上编五十二叶,下编八十五叶,各编前附目录,首叶首行上题“古文字学导论”(古文字形),次行下题“秀水唐兰”。
《古文字学导论》是一部富有特色的书,它在批判前人理论的不合理之处的同时,树立自己的新观点。书中总结出的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至今仍然沿用,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至深。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评述其特点。
一、见解独到
文字学界一直都是言必称“六书”。许慎集前人之大成,编著《说文解字》,奠定了“六书”理论的主导地位,之后的学者虽时常指摘此理论的不妥之处,但从未离开过这一主旋律,比如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摆脱“六书”理论的束缚,以己身眼见到的古文字材料为依据,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今人称之为“三书”的古文字构造理论。他认为,古文字的历史分上古期和近古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文字主要由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构成;第二阶段的文字主要由形声文字构成。象形文字,亦即图画,是被研究者判定为文字的图画,这是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唐兰先生又将其细分为三类:象身,“属于人身的形”;象物,“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象工,“人类的智慧的产物”②。这较“六书”之象形细化了。象意文字由图画分化而来,是以有形的图画符号来标示无形的概念,它与象形文字的共同点在于对对象进行模拟,不同在于象形文字模拟的是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而象意文字模拟的是抽象的意念中的事物。与“六书”比较,“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大部分。”③形声文字是已有文字演变的结果,演变的过程较为复杂,可概括为归纳、转注、增益三种演变途径。
二、材料丰富
这本书搜集了丰富的古器物文字材料,作为其立论的依据。这些材料包括:龟甲兽骨、铜器、匋器、石罄、土埙、古玺、货布、刻石、银器、碑刻、印章等。从时代上说,各有所主。殷商时期的文字,以甲骨刻辞为代表;两周时期的文字,以铜器铭词为代表;六国时期的文字,以铜器、匋器、古玺、货布为代表,材料繁杂;秦时期的文字,以刻石为代表。除以上实物材料外,作者搜集了大量书籍类材料。例如,《说文解字》、《经典释文》、《集古遗文》、《古文声系》、《尔雅》、《方言》、《释名》,还有日本人所著的《万象名义》、《字镜》等。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充分运用所搜集的材料,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用大量的例证予以证明,而且注明出处。以丰富的材料为依据,使其论说更具说服力。正如唐兰先生所言:“要在丰富材料里整理出全部的文字史和变迁的规律。那么,除了研究地下各种材料外,还得致力于各种基础的工作,基础筑得愈坚固,研究时就愈方便。”④
三、史论结合
唐兰先生这样说到:“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古文字,是这本书和其它作者不同之点。”(第三版《跋》)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上编。上编之内容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个单独主题的集锦。但实际上,各部分之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总体来看,古文字的历史分为上古、近古两个阶段,下接近代文字。具体历经的朝代依次为:殷商、两周、六国、秦,下接汉代。再从每个单独开来的版块来看,古文字四系按时代先后分、古文字材料按时代先后组织、古文字学略史自不在话下,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记。另外,有些内容虽无明显的时代顺序,但它的历史线索,一读便知。例如,在论述上古文字的构成时,从象形文字到形声文字,这一发展过程中隐含了一条文字演变的历史线索。
四、图文并茂
唐兰先生所持的观点是: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文字是文字的最初形态。事实上,倾向于图画的思想渗透到这本书当中,作者注重借助图画材料来说明问题。除大量的图画文字外,书中有两类图画材料:一为作者手绘之示意图;一为古文字材料的图片。图文结合的益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作者更好地表意、原始材料的图片更具说服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手绘之图表如《古文字演变图》,在阅读“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及“形声文字”三节内容时,对照此图,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书末附有古文字图版,大部分是影印实物而得的图片,保证了例证的可信性,使所提出的观点的说服力更强。
五、学风严谨
我们从这本书中能看到唐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作者并不空谈理论,每个观点之下,都用充分的例证来支撑,而且一般注明出处。除了单纯地举例,还对实例进行剖析,其解析过程清楚透彻、鞭辟入里,绝不信口雌黄。此外,注意将总论点细化,化整为零,使读者更好接受,不笼统以图自己省事。以上种种特点,都体现出作者的严谨态度。
不过,常言道“金无足赤”,不足是难免的。《古文字学导论》既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尝试性的著作,因而有些观点还不成熟,这也是著改定本的原因所在。另外,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一些例证的出处,不予注明;又如“下编正讹”指出“二十八叶十行”有讹误,但核对正文,所言讹误却在第八行。
注释:
①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26页。
②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94、95页。
③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④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148页。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
[2]孙英梅.唐兰先生文字学理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简介:孙佳(1986–),女,汉族,宁夏盐池县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宁夏旅游学校教师,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古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