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璇
前言
功夫电影是华语电影中最独特的片种,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大户,复仇比武、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等向来是功夫电影固定表现的主题。其中,像《叶问》系列、《霍元甲》、《苏乞儿》等功夫影片在上映当年不仅创造出了不菲的票房成绩,而且在观众中也拥有良好的口碑。综合该类型的几部影片不难看出,除了耀眼的功夫明星和令人赞不绝口的武打场面外,影片的叙事方式无论是从人物设置、故事弧还是剧情发展等方面都极为相似,都是从比武(复仇情节)开始走向人物自我净化、领悟武学精神,再到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最后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一、复仇改变人物命运
霍元甲凭着对武术的悟性及热情,武艺根基日益深厚,后来成为天津赫赫有名的武师,一心想成为“津门第一”。而苏灿(苏乞儿),心里只有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创出一套传诵后世的独有武术,第二是要与他心爱的妻子长相厮守。叶问则是专心研武,引领众多弟子,意将咏春拳在他的手上得以发扬光大。《叶问I》、《霍元甲》、《苏乞儿》三部影片的编剧都选择将主人公设置成自小习武并颇有成就的富家少爷,家庭美满衣食无忧,似乎只有赋予人物这样的环境和气质,才能使其一心实现自我追求和构建理想生活,也正因如此,意外的发生才会把人物从美好生活中迅速抽离,将其打落谷底,连同原来的理想一并击得粉碎。
开篇交代完人物背景后,三部电影都在第三十分钟时迎来了复仇情节:霍元甲与秦爷在酒楼比武,一番较量后秦爷被打得不省人事,为庆祝胜利,霍元甲一夜宿醉,第二天回到家中发现母亲与女儿已惨遭杀害。原来,秦爷不幸丧命,他的干儿子为了报仇,杀死了霍元甲最亲近的人。大错一手铸成,痛不欲生的霍元甲神志昏乱,决定远走他方。相似的,苏灿在武馆开业时,遭到了昔日好兄弟袁烈灭门,并带走妻儿,苏灿为救妻儿,在河口与袁烈对打,被袁烈废了武功,和妻子一同掉入河中,昏迷中被河流冲进人烟稀少的山林。
在第一部分的情节中,《霍元甲》与《苏乞儿》的叙事方式就大为相同,甚至有观众调侃道“没看几分钟《苏乞儿》,就觉得被《霍元甲》附体了”。与这两部电影的复仇情节相比,《叶问》系列刚开始的表现似乎有点缺乏激情,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复仇桥段,也许是和“叶问”本身温和儒雅的人物设置有关,虽然导演叶伟信沿用了好莱坞式的动作模式,可影片的开端还是相对有些平淡,直到《叶问I》中武师金山找为搏得佛山市民的认同,决意挑战不问世事的叶问,且闯进叶宅逼叶问出手。以及《叶问II》中,原本平静教拳的叶问意外遇到门派头目洪师傅,矛盾由弟子间上升到师傅间后,叶问接受门派挑战并成功赢得对擂。这样看来,《叶问》系列的开篇叙事方式在本质上与前两者是相同的,都是在一场小的矛盾事件中获得成功后,遇到更加强大的对手,分别在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由风光的武少爷一夜变成了落魄汉。
二、自我审视和蜕变
(一)感悟自然与自我回归
远走他方的霍元甲隐姓埋名栖身于一个偏远的村落,并得村民孙婆婆及失明少女月慈照顾收留。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温厚善良的村民令万念俱灰的霍元甲渐渐忘记伤痛及仇恨,生命也正慢慢复苏。霍元甲从不会插秧苗到手法娴熟,从不会在干活时停下来感受自然到用心去读自然,人物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认知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导演剪辑版的影片中对此变化明确表现的情节是,元甲为救偷了牛的小孩阿贵,决定出手与别的族人对打,在胜利的最后关头用脚勾住了对手,避免对手受伤,而此时电影已进行了一半,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英雄蜕变。
回看《苏乞儿》中苏灿的回归,与妻子来到山林后得到俞大姐相救,每日在悠然的环境中修身养性,却因武功尽失而丧气,长久便产生自我幻想与武神切磋,导致妻子无奈离开,苏灿这才清醒,发奋练武,功力大增。且不论该片导演袁和平想要借本片进行何种功夫片的探索,但在电影中段的叙事上依旧沿袭既往模式,英雄重生后回来找妻儿的同时了解旧怨,虽然成功打赢对手,却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妻子。
在电影的第二部分,《叶问》系列和其他两部影片相比略微有所差异,“叶问”好像从来都没有被彻底击垮过,即便是在日本人和宗派霸主的压迫下,他也始终是温润如玉的君子,直到他不堪同胞被侵略者欺辱,才毅然从人群中走出,上演一出出与外国人精彩对打的场面。
(二)女性符号与精神支柱
在这四部电影中,都出现了重要的女性符号,《霍元甲》里的月慈、《苏乞儿》中的袁英以及《叶问》里的张永成。女性的柔情特质,在功夫电影中不仅中和了男性人物的形象,而且也是主人公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刚开始看起来十分严肃的叶问妻子张永成,在家庭落魄时,便化身成善解人意的主妇,给予叶问支持,撑起家庭内部。霍元甲在月慈姑娘的帮助下重新振作,在她的感染下、恬静平和的田园生活也让他沉下心来思考武术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并渐渐悟到了尚武精神,重新回归。袁英从影片开始就对苏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是苏灿奋斗的动力,在山林时,又是他最好的伴侣,让他坚决不放弃,直到后来被活埋致死,彻底的击垮了苏灿的内心。由此可见,这些女性符号不只是简单地支撑着主人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同时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电影进行到最后,观众都惊奇的发现,这几部影片的结尾极近相似,都是采用英雄回归后平静的心因外部侵略再次燃烧,决定出手为民族而战这样的模式。
西方人对待近代中国人的典型态度——“东亚病夫”造就了功夫电影的这种特征。基于这样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功夫电影中用最为传统的方式来对抗西方现代性的入侵,对民族主义的表现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味。
《叶问I》中,即使在日本人的压迫下生存,叶问也不为一袋米而折腰,并接受日本人的终极挑战。而在《叶问II》中,民族主义的体现则更加强烈,被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处处遭到欺压,最后英国拳王“龙卷风”的出现激化了这一民族矛盾,他在擂台上故意羞辱中国武术表演,引起在场各派武师的不满,洪镇南激愤迎敌,不幸惨死拳王手下,临终前一句:“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不行”将矛盾上升为民族仇恨。叶问在洪镇南精神的感召下,在随后的“华洋拳赛”中击败英国拳王,捍卫了中国武术的尊严。同样,《霍元甲》和《苏乞儿》的最后一部分,都分别出现了日本人和外国侵略者,为了证明中国人绝非“东亚病夫”,霍元甲和苏灿都选择站上擂台,代表国人对抗外敌。
可见,我国功夫电影在最后的叙事中都热衷于表现外来侵略者,将故事设定在更具现实感的清代或民国早期来体现功夫电影天生的民族主义特征。
四、结语
2015年是我国电影110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在各类型影片百花齐放的形势下,功夫电影则惨遭票房滑铁卢,持续低靡,是类型片中票房唯一只减不增的,而《一代宗师》、《功夫》3D版重映也并无起色。功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最独特的片种却不复风光,造成功夫电影票房惨淡的原因有很多,但就叙事方式来看,本文所提到的几部电影,都采用个人家仇——人物蜕变——家国民族的三个叙事板块,虽然这几部影片分别在当年的票房中成绩可观,尤其以《叶问》系列电影为首,票房极佳,但随着观众电影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于功夫片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真材实料的武打明星和拳拳到肉的武打场面外,更加看重影片的叙事手法,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模式,换汤不换药,这样的功夫电影看得多了也就索然无味,乏善可陈、了无新意的的人物故事必将不再受到观众青睐。
纵观我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历程,早在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龙》无疑是我国功夫电影的一个制高点,它拥有多项获奖记录,其中就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这部影片在许多国家都打破了外语电影的票房记录,仅在美国就狂揽1.8亿美元票房。《卧虎藏龙》作为功夫电影中的佼佼者,让我们看到了功夫电影的兴盛,也让我们明白优秀的华语功夫电影同样能够走向世界。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类型众多的国产电影和进口大片的包围下,功夫电影想要突出重围,再次获得观众的青睐,必然是需要苦下一番心思的,只有不断探索,迎合观众对于电影的新需求,功夫电影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善。《叶问》系列即将要上映第三部,希望编剧和导演能够在人物故事上进行突破和革新,给观众带来一部在叙事上耳目一新的功夫电影。
参考文献:
[1]刘建强.武术电影《霍元甲》的英勇角色构建[J].电影文学,2014(8).
[2]王涛.浅析电影《霍元甲》的家国意识[J].电影文学,2013(4).
[3]符鹏.香港功夫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书写——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J].艺术评论,2010(7).
[4]杨枭.电影《霍元甲》中尚武精神的回归[J].电影文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