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世界文坛,且思想体系复杂。通过对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文本的解读,探究其结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价值所在以及结构主义理论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活动》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挑战传统,不断的追求创新,他处在结构主义猛发展势头的时期,他以思想涉猎的广泛性在这一时代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列维—施特劳斯,雅各布森、格雷马斯等人的引导下,构成了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理论体系。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主要观点在其作品《结构主义活动》中有详细论述。首先以索绪尔语言学为起点,追溯结构主义的起点,试图定义结构主义的概念,认为语言学中能指/所指.共时/历时的概念能将结构主义与其他思维模式区分开来。结构主义依据语言符号但更应该由思想上体验结构的方式来界定。而且结构主义包含了对于历史的二度审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阻碍了结构主义的发展。进而谈论结构主义的目的,他认为结构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体” 而建构的方式必须要表现出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规律。结构实际上是这个客体的幻象而且是一个直接的、有利害关系的幻象”。他认为结构是对客体 的“幻想要另辟蹊径将原本无法看到的东西呈现出来,对真实的东西重新组合,进行包装,使之焕然一新。”又认为结构主义在根本上是一种模仿活动,是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是从功能意义上模仿世界,从而使世界变得可理解,现实主义艺术也是对世界的模仿,但现实主义世界模仿世界的实体,模仿世界的表象,而结构主义活动则是同世界进行功能上和结构上的类比。“结构主义之能以与其他形式的分析和创造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这完全取决于结构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与一定的技巧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重新建构认识客体。目的是使某些功能得以呈现,这无异于说,是手段方法成就了这项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谈论结构主义的活动,而不是结构主义的工作。”罗兰巴特认为结构主义关注的是结构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经过结构加工出来的物质本身。这期间他反对将结构主义定义为“无谓”“无聊”“无用”的概念认为结构主义是将真实的东西拆解并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东西”,它体现出的不仅是自己本身,还有有关于它的历史,自由等等关于人类学的价值。又对结构主义活动的运作方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结构主义首先应该做的是分解,对客体进行分解,从中找出一些断片,这些断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其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异会引起整体的变化。一个组织中的断片可以组成一个类型,组成一个功能类似的客体储存库,而在具体的形态上又有所差别的类型集合,犹如隐喻中的情况:各个断片单元虽然并不相同,但发挥同样的功能。显然罗兰巴特的分解原则也是他所说的提炼原则实际上遵循着隐喻法则。同样,表述也遵循着换喻法则。它旨在强调这些断片单元是通过什么规律联接表述的,①就此而言,表述活动可以证明艺术使人从偶然中夺取之物,艺术是对偶然的征服。正是在这里结构主义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他既不关注真实性,也不关注否理性,他关注的是作品的功能,关注的是意义如何产生的而不是意义本身,关注的是人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这一仅为人所有的过程,最终将视角转向能构造各式各样意义的人、表达意义的人。从结构主义方式分析事物,从人的主观意志出发,赋予事物意义,才能达到“结构”的目的,从而发现“结构者”的意义和价值。
罗兰巴特认为自然万物原本只属于自然,就是因为有人类的介入,使其发生了变化,从原本归属于自然或宇宙的秩序中转换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变成了社会性的,赋予人的一切都已经人化了。结构也是如此,他从文化中发现的自然地东西并不稳固也不真实,他所关注的是意义的建构大于意义本身。事物现存的状态是其被制造过后的存在,结构主义是将其重新审视,重新创造意义。文学也是一样,只关注意义的建构和所在,并不指明意义是什么,“他把世界提供的意义重新加以改造、并沿着这种意义的走向介入世界”。自然地将结构主义引向文学领域,称为文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大师”。
罗兰巴特并不认为结构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形式,认为结构主义是世界的形式,运用语言学的抽象理论去分析世界万物的方法。或许大多数时候只关注这一事物的外在特征,就像戏台上的聚光灯,或者衣服的边裾等等,避开大众视角另辟蹊径关注细节。但罗兰巴特反对结构主义避开历史,将历史从世界中抽走的概念,认为结构主义并未抛弃历史,是通过历史的结构位置,所占据的空间点,以及他们的关系构成等为历史增加某些内容和形式,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知识的。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而且是审美方面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历史。罗兰巴特反对挖掘叙事作品中的内容、隐秘和深度,他的结构主义清除了一切主题学幻想,遵循唯文本原则,只有文本是值得关注的,文本以外的东西都赶走,背景、时代、作者都赶走,只剩下光秃秃的文本。
结构主义是列维—施特劳斯利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来解释种种社会现象,从而在法国发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基于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用结构说话只有无处不在的规则系统,无处不在的律令系统在起作用,人只是结构中的一个符号,一个语法功能。只关心共时性的东西,关心精致的结构法则,回避了历史,时间概念也被抛弃。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完全对立。罗兰巴特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启发下,在结构主义前辈的引导下,扩大了结构主义的疆域,大大延伸了结构主义的波及范围,尤其将它用于文学领域,影响十分广泛。作为20世纪“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他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更展现科学性与言语写作形式二种形式关系,重新替语言学系统提供崭新的思考角度,更打破传统分析的藩篱与局限,对于解释各种社会、文化、艺术、与政治现象提供了大胆挑战,且可作为分析意义的明晰分析利器。
注释:
①汪民安.罗兰巴特[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英美哲学卷)[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法]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卡勒尔. 《罗兰·巴尔特》[M].方谦译. 三联书店,1988.1.
[4][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104-105页.
[5]瑞士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7] 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8] 汪民安.《罗兰巴特》[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9] 路易-让·卡尔韦著,车槿山译.《结构与符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邓宁(1988–),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