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听雨
摘 要:伊藤清司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突出代表,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中国民间故事与日本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其中发现两国历史上的渊源。伊藤清司对中日“百鸟羽衣”型、“肖像夫人”、“大岁之客”等典型民间故事都做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民间故事;伊藤清司;比较研究
近代以来,我国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等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和探究,日本在地理上跟我们接近,制度文化等长期受到中国的影响,因此在这方面也是更为活跃,明治以来,就有日本学者从事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而伊藤清司是近代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的代表人物之一。伊藤清司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主要研究民俗、神话、民间故事等,曾任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会长,伊藤清司教授不仅谙熟中国古籍,而且注重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并将中国民间文学与日本民间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伊藤清司教授学术视野广阔,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探索上倾注了绝大部分精力。其研究多涉及云南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屡次来中国特别是云南省进行调查访问,并主张到中国少数民族中去寻找日本民间故事的源流。伊藤清司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学等都颇有研究,并著有大量关于《山海经》神话研究的重要论文,本篇文章主要从伊藤清司教授对部分中日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中浅谈收获。
伊藤清司的民间故事研究很大部分都是基于比较研究,不仅仅是从故事本身,更是将故事放入多学科联系的背景上进行比较,通过对同一类型故事的不同之处的比较,找到故事背后的所代表的意义。因此,通过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找到故事背后的社会信仰和追溯日本民间故事的历史发展,是伊藤清司民间故事研究较显著的特点。
以中日民间故事肖像夫人的故事为例,伊藤清司与中国同类故事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肖像夫人故事的谱系》中,可以看到,其分析故事文本和对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不仅仅只是从故事情节发展和流变来分析推断,而是更深入的注重细节,在故事情节中找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首先日本肖像夫人的来历多是仙女、龙女或是富豪之女,而中国的仙女许婚故事也就是羽衣型故事如“百鸟衣”、“龙女和樵哥”等肖像夫人的来历也不外乎是这三种,并且故事发展情节有很大相同之处。其次,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仅对掌权者得到美人画的经过进行分析,并且注意到,在丈夫去探妻之时,中国的故事中总会强调或妻子会事先约定好丈夫必须穿什么样的衣服来相见,最典型的就是“百鸟衣”的故事,而日本故事却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这点是中日两国故事的显著差异之一,也许正因为此,中国的这类故事都被称为“羽衣型故事”。我们所熟知的“大岁之客”型故事,反映了故事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大岁之客”型故事的内容是贫困而热情的人盛情留住、款待来访的衣衫褴褛的陌生客人,翌日清晨,陌生客人变成了黄金,或留下金银财宝,悄然离去。那个贫穷的不速之客是神的化身。在这些“大岁之客”型故事中,神的赏赐是财富、美貌、返老还童、家族兴旺等等,反之,神的处罚是破产、丑女、变猴子甚至是死亡等。其赏罚是世俗性的,同时又是极其严酷的。这一类型故事在日本和中国西南及南方地区分布很广,在中国的这类民间故事中,所留的宝物不仅仅是金子,也有金腰带、宝手巾等。伊藤清司在中日两国的这类故事比较研究中发现,尽管主题一致,结构上也明显类似,但仍有显著的不同点,强调的要素也有不同。其要点就是化成乞食者或老人的神来访的时间或出现的时间,日本的“大岁之客”型故事中来访的神多在岁墓或与此相当的节日出现,而在中国的此类民间故事当中,来访的神并没有特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岁之客”型故事中,很少把神的化身出现的时间看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多侧重于故事本身的分析及其社会信仰方面和故事的产生。而外来故事如果传入某国,经消化改编后,也会演变成特有的缘起故事,伊藤清司认为,与此类似的现象也有可能存在于“大岁之客”型的故事中,如果当初并不把神灵来访的时间作为这类故事的要素,那么把神灵降临的时间故意定在除夕或特定的节日,并加以强调,是在其流传之前或者流传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日本传统的信仰和习俗。假如这类故事本来是外来文化的话,那么,只要它被社会所容纳、吸收,当然可以认为它对日本的传统社会具有适应性。①
伊藤清司不仅仅对民间故事研究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信仰,更是通过对民间故事的研究找到追溯故事根源,这点对于日本文化要素构成的研究都是具有极大价值意义的。
通过对伊藤清司的中日民间文学研究可以发现,伊藤清司在对中国的民间故事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在1990年伊藤清司发表了《人类的两次起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一文,他以大量的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为例,说明了人类“现代人类的出现曾是一个长期变迁的过程。”为何伊藤清司甚至于大部分的日本学者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都集中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首先,伊藤清司强调当论述涉及到神话传播的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即:两个民族文化在性质上的类同;就资料的比较而言,重复率高的材料要比孤证更具有起初真实性和规律性,更可显示各种神话结构的传承的结构和各种复合因素间相吻合的精确度。②日本学者的研究,比较关注的内容之一是关于民族信仰、民族起源的问题。从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族信仰来看,很多与日本民族有相似之处。彝族崇拜自然、动植物、祖先等,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特别重视祭祀天神、火神、虎和家族祖先,重视祭祀祖先这一点与日本的盂兰盆节有共同点。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白然,鬼神和祖先。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这也与日本人信仰的“泛神论”有相同之处。从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看,也是信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认为人类、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及风雨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有灵魂的,并称之为“鬼神”。正是因为中日两国在从古代至今的历史中,有很深的文学文化交流,在文化信仰等许多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似,才不断引起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民间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兴趣。他特别注意到大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长期受到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却仍然保留着白己古老的信仰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并且残留着浓重的神话传承因素。根据上述的民间故事比较案例也可以发现,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较多的少数民族,对古来的民间文艺有较好的保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日本民间,由于风土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比较相似,在植物崇拜神话的母题情节及文化内涵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方面,因此,可以从民族文化及文学、人类学角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日本有关的植物崇拜神话及始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其次,伊藤清司在《日本神话和中国神话》中,采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为素材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该在中国大陆探究日本神话的源流。但是在当时在中国的古典籍中寻找能够参考的神话体系和神话素材很困难的,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素材较少,除了因为古典文献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南地区的地方志普遍重行政轻民间,造成收集的民间文化资料较少。③但在中国大陆生活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华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口承的神话素材,而这些神话可以推测曾经在汉族地区流传过,所以利用这些素材来解明日本的神话和传承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注释:
①伊藤清司著,张正军译.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M].云南大学出版社.
②王晓平.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③陈志勤.近20年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以有关中国的研究为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三期
参考文献:
[1] 伊藤清司著,张正军译.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 [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伊藤清司.日中两国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J].日本研究,1986(4).
[3] 斧原孝守.云南和日本的谷物起源神话 [J].思想战线,1998.(10).
[4]斧原孝守. 东亚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之课题[J]. 民族文学研究,1997(2).
[5] 陈志勤.近20年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以有关中国的研究为主[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5(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