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颖
摘 要:健全合理的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不断地对农地制度进行革新探索,寻找最合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农地制度的现状,并着重对如何进行农地制度创新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地制度;农村经济;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20-02
引言
土地既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生活保障,也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也决定了土地在农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作为农村经济制度体系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它的创新格局的选择与制度绩效的优劣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土地制度的创新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将会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方面,我国实行的土地两权分离、家庭承包责任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土地新政策,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和发展的要求,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以及农村土地制度运行的不协调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业生产波动、农村社会落后的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布的众多农业的政策来看,虽然各个政策文件各有偏重,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始终是强调的重要环节。例如中央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位的肯定,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以及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视等具体政策都体现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一、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首先,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和浪费。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了由法律规定的属于国家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集体所有。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所有权是归集体所有,但未能具体指出是属于村农民集体还是镇农民集体,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农民集体。这种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化导致了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被侵犯、非法占用耕地使得土地闲置等不良现象,是土地的利用率很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土地使用权不稳定,缩短了土地投资时间。以土地为载体的农村经济利益的获得都要通过转化对土地的投入来获得,这个转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对土地的投入不能当期全部收回,剩余部分转化为土地肥力,以提高后期的农产品丰收率方式逐渐完成对投入的回收。但由于人口变动以及相应的对农地调整的政策等导致的农地使用权不稳定会刺激土地使用者采用不良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来追求短期利益,这样土地就成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牺牲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缺乏,阻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达国家对土地制度变革的经验说明了规模经营是农村土地制度随生产力的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农业生产过程中,大规模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病虫害的防治、机械的使用等形式的规模经营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村民在纷纷踏入其他能获得更高收入的非农行业时,仍把土地作为自己的最保险的后路,加上传统小农意识观念牢固,使得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权益转让出去,最终不但导致土地的粗放型经营普遍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更给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加速农地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同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必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必须要在坚持现有制度的原则下,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改善和创新性探索,具体可以从以下做起:
1.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中土地的具体所有者比较虚化,为此我国政府应当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必要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界定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间的产权关系,真正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益和处分权益,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更多的诸如抵押、转让、租赁等权益,并通过确权登记等方式强化农民的所有权,真正确立农民在土地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2.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延长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规定承包期限为三十年不变,现实生活中,土地调整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阻碍了对农业结构的长期投入和规划,还妨碍着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国家应当延长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农户,使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稳定才能使农民合理科学地安排农业结构,克服短期掠夺式的行为,更好的保护耕地,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进而增加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农地使用方式的创新。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广大的劳动力转向大城市及其他非农产业,使得广大土地被闲置或者被存放的经营等现象。在这种形式,国家应当在不违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管理的原则下,探索新的土地使用方式以适应此国情。目前有些先进的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岁农地的信托管理,利用农地信托机构和中介服务,把大量闲置的土地或者不能全心务农的土地流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户,以此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入。
4.加强政府对农地的监管。合理有效的政府监管有利于农地制度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落实。目前我国政府对农地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应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了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被侵害,大量的耕地被挪作他用。各级政府应当不断地完善各种监管政策措施,并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对土地在流转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对农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实施保驾护航。
5.建立健全农地制度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渐增强。土地制度是保障农村稳定与发展的最根本制度,为此,应当从法治角度为农地制度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地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的重视,对农地制度的实行及创新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农地制度的实施和创新有法可依。
结语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使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贫困的沈国状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陆福兴.农地制度创新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求索,2014,(8):37-41.
[2] 赵光南.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