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发
摘 要 番茄是一种蔬果两用的食品,富含营养,并以其独特的口味深受人民的喜爱。番茄鲜食以及加工产品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番茄的种植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棘手的病症。基于此,就重庆忠县番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白粉病进行研究,最后得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000倍液这个方案对大田中番茄白粉病的发病率控制效果最好,控制率可达到92.8%。
关键词 番茄;白粉病;重庆市忠县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021-02
1 忠县番茄种植情况概述
重庆市忠县番茄种植面积达0.364万hm2,总产量达12.17万t,在众多的蔬菜种类中,产量也是位于前列的。在种植大红番茄的过程中,忠县人民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步掌握了优质大红番茄的种植技术。忠县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的模式,大力发展番茄种植,采取专业合作社+营销合作社的模式,统一传授先进技术、相互交流经验,增强菜农的管理技术,提升番茄果实品质,合作社统一寻找采购商让菜农不为销路发愁,产品远销上海、湖北、贵州等地。目前,番茄的栽培已成为本县农民增收创收的一个有效的途径[1]。
2 番茄常见病
2.1 青枯病
青枯病在发病初期顶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下部及中部叶片出现凋萎。轻病株仅在白天发生凋萎,日落以后尚能恢复正常,以后变为重病株。若遇土壤干燥,气温增高,2~3 d可导致植株死亡。严重时,番茄植株1~2 d大部分死亡。
2.2 灰霉病
该病的发病期主要集中在番茄的花期和果期[2]。染病后花果的颜色加深,最后呈灰褐色,最后坏死。幼苗发病,初为子叶先端发黄,后扩展到幼茎,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也生灰色霉层。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状病斑,以后表面也生灰色霉层[2],严重时可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2.3 根腐病
根腐病发病特点:病源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并可存活5~6 a。在苗床内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土壤、肥料、农具和浇水等。病菌从幼苗伤口侵入。再借风、浇水传播[3-5]。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2.4 白粉病
通常发生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主要危害中部和下部叶片,有时也为害茎、果梗。发病后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褪绿小点,逐渐出现白色细丝状物,扩展后形成粉斑[3]。有时粉斑生于叶片背面,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块。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番茄等蔬菜上辗转传播,在25~28 ℃和干燥条件下该病易流行。在湿润的环境下病情会受到抑制。
3 番茄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3.1 番茄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番茄白粉病说到底是一种真菌寄生产生的病害。20世纪80年代由白粉菌引起的番茄白粉病首次在欧洲发现,随后相同或相似的白粉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侵染番茄[4]。在我国的发病面积较广,南至云南、台湾,北至黑龙江、新疆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番茄白粉病通常发生在番茄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绝产。番茄白粉病在重庆忠县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和中旬为发病高峰。常形成发病中心,再向四周扩散,病害蔓延很快[5]。
3.2 番茄白粉病的防治
为探索有效的番茄白粉病的防护与治疗方案,试验地选取了重庆市忠县汝溪镇长安村、龙湾村、溪沟居委的番茄发病地块。选取了5种防治番茄白粉病的常用药剂进行对比,这5种药剂分别为噻呋酰胺、三唑酮、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代森锰锌·腈菌唑和氟硅唑乳油。为保证实验的均衡,对5种药剂设置的浓度相同均为1 000倍液。对发病区域的番茄进行喷施,每5 d/次,连续喷施3次,至第15 d观察并记录大田番茄的白粉病控制率记录于下表。
从试验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药剂对番茄白粉病的控制均有一定的功效。在本次实验中,以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000倍液这个方案对大田中番茄白粉病的发病率控制效果最好,空置率可达到92.8%;其次是三唑酮1 000倍液防治控制效果亦较好为87.3,噻呋酰胺1 000倍液的控制率为86.1,另外氟硅唑乳油1 000倍液和代森锰锌·腈菌唑1 000倍液的控制率分别为83.6%和72.7%。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调查时观察到,喷药3 d时防治效果没有7 d时的防效好,主要是因为喷药后3 d时虽然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已致畸变形(在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附在叶面上,7 d时致畸变形的分生孢子已明显脱离,肉眼观察时叶片粉层稀疏,组织显露,因而出现了药剂防治效果7 d高于3 d的结果。另外,个别处理出现了低浓度药剂防治效果高于高浓度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田间发病不均匀、试验面积的限制等原因造成,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在番茄种植区还发现,白粉病的传播分为两个方向,一种是个体的垂直方向传播,一般是由下向上进行传播的,植株下部分的叶片的受病害程度明显要高于上部分。另一种是植株之间的传播,方向一般是沿着垄沟的方向传播,将病原菌扩散到临近植株,这种从传播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适宜条件下一般5 d可感染地块的90%以上的植株。当病菌传播到植株上部叶片后,病原菌随即水平扩散到邻近植株的上部叶片,造成上部叶片的病情指数大于下部叶片。
4 结语
白粉病是影响番茄产量以及品质的一大病原。因此,对该种发病的控制及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物种药剂对番茄白粉病控制进行了研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连年重播,杜绝病原的传入途径,加强管护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更佳。目前,番茄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此,健康平稳的发展好番茄产业及相关的农产品产业是保证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年,张玉梅,史登玉,等.不同药剂防治加工番茄白粉病试验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2):30-31.
[2]卫丽,黄晓书,谢慧玲,等.番茄抗白粉病基因的AFLP标记[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9(2):187-189.
[3]房德纯,王振东,刘志恒,等.番茄新病害一白粉病口[J].辽宁农业科学,1992(5):51-52.
[4]程志明.黑龙江番茄新病害-番茄白粉病[J].北方园艺,2010(6):40.
[5]金庆超.玉米纹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和抗病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