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叶荷
摘 要:通过高产、优质、抗病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隆两优6号在黄山市徽州区不同施肥比例的种植试验,分析其高产栽培需肥特性,为该品种在该区域较大面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中,以处理N2P1K1即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2kg/667m2、1.8kg/667m2、3.75kg/667m2时,肥料经济效益最佳,化肥贡献率和1kg养分增产率分别亦为最高,产量达到600kg/667m2以上。
关键词:水稻;隆两优6号;施肥比例;产量表现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84-02
1 试验目的
隆两优6号系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研发和培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1],在不同的肥水条件下种植表现出增产潜力大的特性[2],2010年通过安徽省水稻品种审定。为进一步摸索该品种在黄山市徽州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表现,为该品种在该区域的迅速推广提供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笔者开展了此次试验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为隆两优6号。2.2 供试土壤 2014年在徽州区西溪南村水稻田块安排水稻不同施肥比例种植试验。供试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2.12g/kg,碱解氮298.0g/kg,有效磷34.05mg/kg,速效钾121mg/kg,有效硼0.34mg/kg,有效硫10.65mg/kg,属高肥力田块。
2.3 供试肥料 氮肥品种为尿素,含纯氮量(N)46.0%,产地山东;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含P2O512.0%,产地为铜官山;钾肥品种为氯化钾,含K2O60.0%,产地为俄罗斯。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氮、磷、钾3个因素,4个不同施肥水平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常规施肥量即氮12kg/667m2、磷3.6kg/667m2、7.5kg/667m2,1水平为2水平的0.5倍,3水平为2水平的1.5倍,共14个处理,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试验小区面积20m2,小区间作小埂,小埂用塑料膜覆盖,深入底层10cm防串渗,各小区独立排灌。四周均设保护行。移栽密度为1.67万穴/667m2。
2.4.2 试验过程 磷肥按基肥一次深施,钾肥按基肥60%,40%拔节前施入,尿素基肥50%、促蘖肥20%、30%作穗粒肥分次施用。5月6日育秧,6月5日移栽,6月15日第1次追肥、7月21日第2次追肥、8月11日第3次追肥,病虫害防治3次。收获前田间取样考种,分析产量性状,9月16日收获,单收单晒计产量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N2P1K2的有效穗数最高,为10.57个/穴,处理N0P0K0空白对照有效穗数最低,为5.33个/穴,表明即便是在高肥力田块要获得合理的有效穗数,也必需增施氮、磷、钾肥;从结实率考种结果分析,以无氮处理N0P2K2为最高,为90.2%,但单产并不高,表明要获得理想的结实率和单产,必需适当增施氮肥,但不宜过量施用;处理N3P2K2的千粒重最高,为27.47g,其次分别是处理N2P2K1(27.30g)、N0P0K0(27.16g),其单产水平与千粒重关系并不密切。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除处理N1P1K2和N2P1K2的理论单产与实收单产有差异外,其他处理的理论和实收单产位次均相符。其中,以处理N2P1K1实收单产最高,为602.3kg/667m2,较空白对照(处理1)产量412.5kg/667m2增产189.8kg/667m2,增产率为46.01%,施肥效果显著;化肥贡献率和1kg养分籽粒增产最高的也是N2P1K1处理,分别为31.51%和10.81kg;处理N1P2K1化肥贡献率最低为12.18%;处理N1P1K2的1kg养分增产率最低为3.71kg。
3.3 氮、磷、钾单因素分析
3.3.1 氮元素 由表2可知,当磷、钾施肥量保持常规施肥量不变的情况下,氮肥施用量以12kg/667m2为宜,该品种单产为最高,达594.5kg/667m2。
3.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本次试验得出,肥料纯收益最高的是N2P1K1处理,为1 119.22元/667m2,处理N0P2K2最低,为880.24元/667m2,处理N2P2K2为1 071.04元/667m2。
4 结论
通过隆两优6号在徽州区高等肥力水平水稻田不同施肥比例的试验结果可知,以处理N2P1K1即氮、磷、钾使用量分别为12kg/667m2、1.8kg/667m2、3.75kg/667m2时,其肥料经济效益最佳,化肥贡献率和1kg养分增产率分别亦为最高,产量达到600kg/667m2以上。
参考文献
[1]王朝斌.隆两优6号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7,31.
[2]戴大斌,罗先刚,张万富.杂交水稻“两优多系1号”和“隆两优6号”高产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0,1(20):71,15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