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研究

2015-06-15 17:37霍露萍
西部金融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霍露萍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水平。结果发现,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省市区的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大于1,表明我国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呈现递增趋势,且主要是技术进步的变化所导致的。2009年其Malmquist指数值达到最大,2008年Malmquist指数达到最小,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从各省市区角度分析,得知内蒙古的Malmquist指数达到最大,新疆最小。从东中西部经济带的角度分析发现,总体趋势上,西部经济带的Malmquist指数数值高于中部经济带高于东部经济带的数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战略的实施所引起的这种趋势。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经济增长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4)-0004-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3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增长水平。2009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失调,收入分配不合理,国际收支失衡等。由此我们思考到,9%的增速只是经济增长量的速度,不是经济发展质的速度,即这一增速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增长质方面的研究分析主要侧重于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分析,也即是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或是在同样的投入达到更多的产出。这样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量方面的扩大,也是对投入产出率,成本收益率的增加,是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正确评价。

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分析。Solow(1956)提出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且其将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技术进步。Easterly(1999)指出,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资本的投入大,然而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属性的作用,发达地区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却较不发达地区低,从而资本会从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该流向也说明落后地区的资本并不匮乏,而缺乏资本并不是落后地区形成的真正原因。Kawai(1994)的研究发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生产率的差异。Easterly,Levine(2001)对OECD国家、拉丁美洲和东亚一些国家的分析表明,在国家质检收入和增长差异的解释上,TFP比要素积累更为重要。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国的整体的角度研究。刘亚建(2002)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几乎可以和战后日本相媲美,但所化时间却是日本的两倍多,主要原因是发展的效率问题。易纲,樊纲,李岩(2003)结合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了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可能。张军,施少华(2003)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宋长青,李子伦,马方(2013)运用SFA技术对1981-201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属于要素驱动型增长,资本对GDP的贡献远高于劳动力;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但这种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全国及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收敛特征。从中国各地区角度研究。金相郁(2007)运用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各省市区在1996年至2003年期间数据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所以,在此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陈迅,李广周(2009)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测度发现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均为DEA非有效,存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问题。周晓艳,韩朝华(2009)运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90-2006年的分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最后指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效率变化率决定,其次是技术进步率。耿康顺,王昆(2014)将TFP分解为技术进步与规模报酬两方面,选用引入劳动型技术进步因子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中国各地区1985-2011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态势,而西部地区存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高于中部地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或是地区经济增长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大多数都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进行探究,但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或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究,或是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解,另一方面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进行细分研究,最后研究分析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带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东中西部经济带经济增长效率差异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根据Caves等(1982),首次将其作为效率指数进行分析。Fare等(1989)人对DEA方法的改进,建立了用来考察两个时期的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

其中(x,y)表示第t期的投入产出量,(x,y)表示第t+1期的投入产出量,D和D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和t+1时期的技术为参照的距离函数。以t时期的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以t+1时期的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仿照Fisher理想指数的构造方法, Caves (1982)用(2)式和(3)式的几何平均值即(1)式,作为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根据上述处理得到的Malmquist指数具有良好的性质,它可以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H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分解过程如下:

Fare等(1994)人将上面方程中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HCH)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最后得到Maimquist指数分解为:

(6)

因此,全要素Malmquist指数的变化即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是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可处置条件下的相对效率变化指数,它测度了从t到t+1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实践的追赶程度。这个指标值可能大于、小于1和等于1,分别表示技术效率提高、技术效率降低和技术效率无变化。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指数,它测度了技术边界从t到t+1期的移动,该指数大于1表示技术进步,等于1表示技术无变化,小于1表示技术退步。

具体分解结果可以表示为图1:

(二)数据选取

由于西藏的数据不健全,所以本文选取中国除西藏以外的其他30个省份,选取2000-2013期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研究。投入指标采用各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劳动力就业人员数。产出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产出指标。本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通过各年份GDP增速对现价的GDP进行不变价格折算,按2000年不变价进行处理。数据均来自于2001-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投入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资本的投入指标。文章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即根据各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数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不变价格折算,按2000年不变价进行处理。数据来源于200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

劳动力就业从业人员作为劳动的投入指标。劳动力就业人员数可从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均来源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由于2013年各个省份的劳动力就业从业人员数至今未公布,所以文章采用年均增长率方法对各个省份2013年的就业人员数进行处理。

三、实证分析

使用DEAP2.1软件包,本文对200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增长指数进行估算,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TFP)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C)、效率变化指数(EC)(又可分解为纯效率变化指数(PE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即,TFP=EC×TC,EC=PEC×SC。

(一)区域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表1为2000-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区域总体经济增长Malmquist指数、各分解变量及其平均值。数值大于1说明效率水平较上一年有所提高,如果数值小于1则说明其效率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从全国区域整体平均水平来看,经济增长效率即Malmquist指数值均大于1,说明自2000年以来,以后每年的经济增长效率呈正的增长趋势,只是每年的增长程度不同。其中在2009年经济增长效率水平增长的最多为12.6%,而在2008年经济增长效率水平的增长程度最小为4.4%。原因是在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行保增长、反通胀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效率出现虽然是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很小。随后在2009年国家通过实施四万亿刺激计划,投资加大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效率增长幅度有了个很大的提升。其他年份(除了2011年以6.8%水平的增速外)均在7%以上的水平增长。从平均值看,从2000年至2013年经济增长效率水平平均增长幅度达到9%的水平,与200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4.38%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应只重视GDP单方面数值的增长,而应该注重其效率水平的增长。

从Malmquist指数的计算公式角度看。由于Malmquist指数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相乘得到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效率变化指数除2003年大于1以外,其他年份的数值均小于1。而技术进步指数值各个年份均是大于1。所以可以得出Malmquist指数即经济增长效率水平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变化指数又是通过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乘积得到的。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纯效率变化指数除2010年和2012年的数值大于1以外,其他年份均小于1,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值在2001-2004年的数值大于1以外,其他年份的数值也均小于1。所以效率变化指数均受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影响。

(二)各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比较分析

从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各省市区的Malmquist指数值均大于1,说明这30个省市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水平自2000年至2013年均呈现正的增长趋势。其中增速在10%以上水平的有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苏、重庆等,且内蒙古的增速最高,为12.3%,次之是天津,达到11.4%的增长幅度水平。增速最低的是省份是新疆,达到7.1%的增幅,主要是因为新疆地处西北边陲,资本、技术水平的外在条件所限制所致。次之是北京,经济增长效率水平只达到7.4%的水平。

详细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速增长的省份。Malmquist指数最高的内蒙古,其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中均大于1,但是其Malmquist指数的偏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指数导致的。天津亦是如此。再分析增速大于10%以上的其他省份,从表中可以看出,吉林、江苏和重庆的效率变化指数均是小于1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是大于1的,所以总的来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是由于效率变化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速排名最后的两个省份北京和新疆。从数值分析看,也是由于技术进步指数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发现,新疆的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速最大达到11.2%,但是其效率变化指数却是这30个省份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所以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中,新疆是最低的一个。

(三)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本文根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七五”计划依据地区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将我国的领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由于缺乏西藏地区的数据,文章排除西藏地区,共有11个省份计算入内。基于此把决策单位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东中西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数值均大于1,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水平均呈现正的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在2009年Malmquist指数数值达到最高点,相对2008年增加了12.9%,但是在2008年Malmquist指数数值达到最低点,相对2007年增加了3.8个百分点,是增幅最小的时期。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变化趋势相近。2009年达到最高点,增幅达到14.1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最低点,增幅达到3.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Malmquist指数的变动幅度不像东中部地区变动的那么明显,但是也同样是在2009年增幅达到最高点,增幅为11.5%的水平。在2008年增长幅度达到最低点,增幅为6.7个百分点。虽然在2009年没有像东中部地区增幅那么快,但是在2008年其增幅比东中部地区的高。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较,东部地区在2001-2008年期间其Malmquist指数值大于中部地区,但是在2009-2013年期间其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小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较看。2001年和2002年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但是在2003年至2013年(除2009年外)期间西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值大于中部地区的数值。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较看。东部地区在2004年、2007-2013年(除2009年外)Malmquist指数均小于西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值。

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各地区整体Malmquist指数水平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具有不稳定趋势。在2009年其Malmquist指数数值达到最高点,2008年Malmquist指数数值达到最低点,其余年份指数数值在1.05-1.10的期间波动。2007年之前东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值高于中国各省份整体水平和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Malmquist指数数值从2000年至2013年期间变动幅度不是很大,呈现平稳波动的趋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且在2007年后,除2009年的Malmquist指数数值小于东中部地区和中国区域整体水平外,均高于其他地区的数值,原因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西部地区产生的影响比东中部地区大,因为西部地区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后,发展迅速,且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对于发展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效率水平相对来说出现比东中地区高的情况出现。所以,总的来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水平受世界和中国政策制度的影响,且与政策制度变化水平是一致的。

四、结论

(一)区域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递增,主要是技术进步因素所致

从上述Malmquist指数结果可知,各区域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均大于1,即是与上一年相比,其经济增长效率呈现增长趋势。且每一年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长,未出现下降的负增长情况。在2009年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达到最高,在2008年数值水平最低,主要是受政策制度变化的影响。从Malmquist指数的公式分解中可以得出,其Malmquist指数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变化所导致的,而不是效率水平所导致的。

(二)各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递增,其中内蒙古指数水平最高,新疆最低

从软件对各省市区的Malmquist指数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省市区在2000年-2013年的Malmquist指数数值均大于1。说明在这13年的经济增长效率平均而言是增长的。其增长幅度在10%以上水平的有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苏、重庆等5个省市区。增幅在8%水平以下的有北京、上海、云南和新疆4个省份。其中内蒙古的增幅最高达到12.3%,新疆的增幅最低达到7.1%的水平。从Malmquist指数公式分解中可以得到,不论是增幅高的省市区。还是增幅低的省市区,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贡献最大。

(三)东中西部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递增,且西部增幅大于中部大于东部

本文将中国区域进行划分后,比较东中西部经济带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可以得到,东中西部经济带在2000-2013年的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呈现递增趋势。除此之外,东中西部经济带的Malmquist指数均在2009年达到最高,在2008年达到最低,这是受世界,国家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致。从东中西部经济带的比较看,总体来说是西部经济带的增长趋势好于中部经济带好于东部经济带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趋势。主要是因为在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在2003年出现的显著效果。在2006年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后,在2009年出现明显的效果,就是在这一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水平高于东部地区。所以说,国家政策战略的实施对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aterly W.,Levine R.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a decade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growth?It's Not Factor Accumulation:

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15(2):177-219.

[2]Kawai H.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994,32(4):373-397.

[3]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4]William Easterly.the Ghost of Financing Gap:Teating the Growth Model U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2):423-438.

[5]耿康顺,王昆.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05-112。

[6]金相郁.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J].经济评论,2007,(5):107-113。

[7]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J].思想战线,2002,(4):30-34。

[8]宋长青,李子伦,马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分析[J].城市问题,2013,(6):46-52。

[9]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2。

[10]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5。

[11]周晓艳,韩朝华.中国各地区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90-2006)[J].南开经济研究,2009,(5):26-49。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HUO Lu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of 30 provinces except Tibet in China mainly using Malmquist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the overal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provinces was greater than 1 from 2000 to 2013, 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took on a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aximum value in 2009 and minimum in 2008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provinces, it is known that Malmquist index of Inner Mongolia reached maximum, minimum in Xin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economic zones, it i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in the overall, the Malmquist index valu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 zon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ddle and eastern zone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rend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cy strategy.

Keywords: Malmquist index;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