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徐海星 姚源清
三个村的扶贫“秘笈”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徐海星 姚源清
编者按:行走在习水的土地上,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向乡村延伸,一幢幢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产业园区生机勃发,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巨变,缘于习水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的扶贫攻坚。
四年前,这里是边陲村落,大山阻隔,沉默的荒野、斑驳的土墙房以及肩挑背驮的农人;
四年后,这里是遐迩闻名的“鳛部避暑天堂”,度假洋房、山地别墅、移民新居鳞次栉比,山体公园点缀其间。
云岭翠湖、边城风情、桃都养生谷……行走在习水县寨坝镇北部的友谊村,风情各异的小区不时可见。居民三三两两,或环湖垂钓,或信步闲聊,一派悠然景象。
“这里融合了城市生活元素和乡村田园特色,加上生态好,负氧离子高,又是富硒地,非常宜居。”来自重庆江北区的杨先生表示。一个月前,杨先生刚在云岭翠湖买下一套精装房,正式成为友谊村的住户。
作为度假旅游村庄,友谊村兼具区位优势和生态之美:友谊村与重庆市江津区柏林镇东胜村接壤,是重庆市民度假避暑的“后花园”;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平均海拔1080米,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长期以来,由于欠开发等因素,村民只能从事传统的水稻和玉米种植,或外出务工,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000余元,是全县典型的二类贫困村。
2012年5月,习水县立足黔渝合作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在寨坝、仙缘等乡镇建立“鳛部生态国际度假旅游园区。”自此,友谊村被纳入园区重点开发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友谊村先后引进云岭翠湖、桃都养生谷等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落户。景观打造、小区绿化、功能配置等劳务需求,直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便利的就业平台。
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成了重庆客商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图为寨坝镇友谊村云岭翠湖商品房住宅区。(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摄)
“已经连续三年没有下地种田了。”53岁的村民陆安银说。陆安银是桃都养生谷的保洁员,上班地方离家还不到一里。旅游地产的开发不仅让她一家得到了6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让她和丈夫都在桃都养生谷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面对采访,陆安银还和记者算了一笔帐,“种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稻谷3000斤、玉米2000斤的样子,刨去开支只够糊口,现在我们两每月能挣4000多元,划算多了。”
“我们的用工向当地人员倾斜。”据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健介绍,目前,在云岭翠湖小区,包括物业公司、餐厅、活动中心在内的固定员工就达20多人,用工高峰期时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此外,小区还不时举办招工培训,提高村民职业技能。
随着休闲度假人群不断增多,友谊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时间,农家乐、饭馆、茶楼、超市、运输协会、建筑公司等服务行业如同雨后春笋,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纷纷返乡,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老板、运输车司机、建筑工人……
“6至8月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到这来看房和纳凉的人一波接一波,忙不过来。”友谊农庄老板牟贤梅原本在外打工,2012年,友谊村旅游地产行业开始兴起,游客越来越多,看到商机的她当即决定回家办农家乐。兴办3年以来,友谊农庄不仅成为了全家致富的主要渠道,更为4名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了扩大接待规模,提高接待能力,牟贤梅今年又把13万元投在了农庄的装修上。谈及一年的收入时,牟贤梅笑了,“没有仔细算过,保守估计二三十万吧。”
对于友谊村运输协会成员邓洪来说,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他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更得到了心灵的安慰。“自从村里面组织了运输协会,我就从广东回来就跑起了运输,现在年薪八九万,感觉家庭自己也照顾到了,心里很踏实。”
截至目前,友谊村共有旅游地产项目7个,乡村农家乐15家,装修公司22家,运输车队2个,解决当地群众500余人就业。“下一步,我们还将以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市级精品示范区为契机,结合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把友谊村打造成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村支书宋仕涛说。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走进土城镇天星桥村,路两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蜿蜒的赤水河绕村而过,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
村头干净整洁的广场上,安放着各类健身器材;600多亩的果蔬基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两年前的天星桥村却是另一幅景象,多数村民居住在华宝山半山中,通村公路泥泞不堪,医疗教育条件严重滞后,村民依赖传统种植收入有限。
天星桥村的蜕变,得益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对口帮扶。2013年,普陀区与习水县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和对口合作协议,天星桥村成为习水县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一个范本。
两年来,普陀区共投入1850万用于天星桥村的建设发展。
10公里的通村公路和9公里的通组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村口新修了文化广场,装上了路灯,村民人饮工程顺利完成。64岁的范贵忠形容这两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帮扶工作还积极推动天星桥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小坝村小学寄宿制工程、村敬老院建设以及村卫生室改建等项目先后完成。
小坝小学现有在校生245人,周边10公里的适龄儿童在这里上学,其中包括70名留守儿童。
“在学校改造工程实施前,小坝小学只有一间狭小的宿舍和一间简陋的食堂,20多名寄宿生都要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中,每张床都要睡两个人。”小坝小学校长张信权对曾经的办学条件记忆犹新。
普陀区投资45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扩建,新建了200平米的师生食堂,改建了学生公寓,新修建了塑胶运动场,建设了多功能教学楼,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学校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张信权说:“有的孩子以前要走10多公里上学,现在修建完善了学生住宿楼和食堂,彻底解决了学生的寄宿难题。农村的孩子现在也能享受到优良的教学环境,回流学生变多了,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帮扶过程中,普陀区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4年底,《土城镇天星桥村果蔬种植项目实施方案》出台,确定利用上海对口帮扶资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果蔬种植项目,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产业化扶贫试点探索。
结对帮扶中,上海市普陀区还积极支持天星桥村教育事业发展。图为修葺一新的小坝小学。(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徐海星/摄)
当地5户村民联合成立了习水富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从今年1月份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用了4个月时间,集中连片流转了村民土地600亩,分片种植了100亩红心猕猴桃、200亩琯溪蜜柚和300亩脆红李。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明平说:“建立合作社,上海对口帮扶了200万元,秧苗采购、购买果蔬肥料、土地平整的人工费等都用到了这部分资金,合作社发展才这么顺利。”
目前,栽种的果树苗成活率较高,达到了预期效果。3年后,种植的果树便能挂果销售,届时富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交纳流转土地总价的1%给村委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改变集体经济“空壳”现状。
为了不闲置土地,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在土地上套种了西瓜、红薯等经济作物,采摘的近70万斤西瓜卖了40多万元,种植的500亩红薯长势良好,即将进入收获期。
600亩果园的建成,不仅富了合作社参与社员,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平整土地、栽种秧苗、采摘瓜果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一天合作社给予80元的工资报酬,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
“村庄越来越漂亮,群众生活越来越好,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都开始回村发展。”土城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兴平说,“天星桥村下一步将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观光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让村民有更多的门路发展致富。”
二里乡玉溪村,习水县一个不足600户村民的小村庄,村民中年均纯收入不足2736元的有624人,贫困人口占比达37.8%,是全县最穷的村庄之一。
村庄四面环山,村民散居于山谷之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7亩。常年外出务工村民近800人,占劳动力人数的80%。
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是二里乡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二里乡人大主席王波说:“精准识别才能在脱贫工作中不掉队。分析村民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才能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贫困户。”
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二里乡采用了“一看、二算、三访、四评”的“四步工作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算好务工、生产和生活收支明细,摸清家庭收支情况,明确村民脱贫还有多少差距。然后精准摸底访遍贫困户,认真分析农户贫困状况,找准制约农户脱贫的内外内。最后召开群众会,组织村级民主评议,选准扶贫对象。”王波解释道。
对于遴选出的贫困户,二里乡建立了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一户一台帐,详细记录着扶贫对象基本资料。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制定一户一套的脱贫计划,对症下药,确保脱贫工作精准到户,扶贫计划顺利实施。
棉沟组,是玉溪村最为典型的整体贫困区。村民靠种红梁、玉米获得收入,土地贫瘠使农作物产量有限,生产的粮食年终少有剩余。虽距二里乡不到7公里,但山路坡陡路滑,村民赶集要走2小时。
历史欠账太多,二里乡通过搭建干部帮扶平台、搭建资金帮扶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平台、搭建政府兜底平台,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等10项平台,整合扶贫政策,到村到户改变棉沟现状。
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棉沟采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集中解决交通不畅、饮水困难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棉沟修建了联通二里乡的6.4公里小康路,建设了3.4公里通组公路。修好了小水窖,建成了6口蓄水池。
村民黄成凯家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身边发生的改变让他喜笑颜开。“路到家门口,买东西卖粮食更方便了。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再也不用受累挑水了。”
黄成凯更满意的是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政府补贴了6500元进行危房改造,房屋的维修加固、线路改造、室内室外硬化,算下来自己没花多少钱,住的比以前更安全、更舒服了”。
为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识别出的贫困户由机关事业干部帮扶到户,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
村民黄发勇是习水县委书记周舟的挂帮对象,通过详细了解情况,周舟根据村民实际状况,结合各项惠民政策,为黄发勇脱贫致富出了不少点子。
黄发勇家新盖的羊舍即将完工,30多平米的羊舍能养20多头黔北麻羊。“母羊每年能产仔3只左右,小羊大概在9个月后可以出栏,每斤羊肉的价格在25元左右,一年左右能长到80斤以上。”黄发勇算了一笔经济账,“周书记鼓励我盖羊舍发展养羊,起初还没有信心,周书记一直给我鼓励。资金方面,受益于政府的扶贫专项资金,前后补贴了3万多元,我家的规范化的羊舍迅速建起来了。”
在此之前,棉沟人只是依赖卖红粮和玉米,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只能得到近千元的收入。
现在,棉沟开始发展产业,有机红粮产业已初现规模,农户发展畜牧业,政府给予相应补贴。
周舟挂帮的另一户村民黄坤,常年带领家人在外务工,今年年初,他回到了棉沟,重新种上了地,养起了牛,还搭建了一个酿酒厂。
“现在的政策好了,路也通了,发展产业也有相应的补贴,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在家也能赚到钱,还能照顾老人。”黄坤说,“自家酿的酒每斤卖7块,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在家吃住还能省掉一些开销,算下来不比外出打工差。”
在玉溪村的帮扶计划中,新修公路,公路硬化,饮水工程建设之后,还将发展80头以上的种草养牛户10户,发展20头以上种草养牛户10户,新建4户农家乐,打造400户美丽乡村。
“精准扶贫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一户一策要落到实处,争取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王波告诉记者,“按照减贫计划,到2016年,玉溪村将完成脱贫工作,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达成这一目标。”(责任编辑/李 坤)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二里乡玉溪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习水县扶贫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