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自由·思想

2015-06-15 19:10赵伟建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主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生长性、自由性、思想性的建设来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以此号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推进生态语文课堂,努力培养能面向21世纪的文才口才俱佳,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生态语文 农村高中生 口头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18-02

当前农村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严重不足,而21世纪的中国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学生,也需要有极强口才和思辩力的学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能顺利与他人交流。全社会都应该来重视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语文教师更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着力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通过推进生态语文课堂,从三个方面提升所在农村高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突出语文课堂的生长性,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卢梭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作为生态语文课堂,生长性必然而应该成为课堂追求的一点。这种生长应该是学生个性的生长,也应该是教师个性的生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非一个劲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如果我们不灌,那么要让学生自己吸收知识,也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来生成课堂。当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了,那么他们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

也许有人曾这样努力过,可在努力过程中放弃了,认为学生根本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说,他们讲,完全是在课堂上瞎折腾,会把课堂给废了,更会把成绩给废了。可是,也许你真错了。要知道,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暂时抛开功利,在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给予更长时间的锻炼,他们慢慢地会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习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当他们能在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并有机会在课堂上把自己的体验、感受、想法用话语呈现给大家时,当他们能为某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大胆深入的争论时,当他们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彼此热烈交流时,我们还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还怕他们不会与人际交往,还怕他们成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更不会与人交往的高分低能者?

生态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师生真正重视生长性。学生要生长,教师也必须生长,没有生长的教师,无法造就生长的课堂,也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更无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一旦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那必然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成了空话。对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突出课堂的生长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调语文课堂的自由性,让学生热爱语文和语文课堂,在满足其天性过程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还是卢梭的话,“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听起来感觉就是谬论。然而,卢梭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一是自由的时间,二是好的老师。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他的言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我们唯恐学生虚度光阴,强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道: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我们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为何不能自信地大声说话?为何不能任性的表达想法?就是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这种自由的时间不仅指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包含能够自由表达的机会。无穷的作业充塞了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当他们刚要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时,就被老师打断,因为在分秒必争的课堂,天马行空的想法是得不到赞许的。没有了自由表达的时间,长此以往,还有哪个学生愿意开口说话,所以你看现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有多少同学能自告奋勇起来回答问题?这样下去,口头表达能力的下降也就成了必然。

生态语文课堂一定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辩论赛、课堂本剧的表演,比如美文或影片的读后观后感的交流与探讨以及课堂生成中出现的某个问题的争论等等。一个好老师,绝不是一讲到底的老师,也绝不是在课堂上分秒必争的老师,更不是以所谓珍惜时间的名义不让学生浪费时间的老师。要知道,自由是人的天性。一个好老师,必然要强调课堂的自由性,让学生热爱语文和语文课,并满足学生自由天性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构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知识的东西是很容易忘记,英语单词背了数千个,历史书上的东西都能知道在哪一页,地理书上各个国家的首都记得一清两楚,但如果不用,若干年后,又能记住多少。对于知识,一旦要用,我们很容易查到的。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那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假定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忘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我们白上了那么多年学。

说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不记住某个生僻字,但不能不让孩子开口说话;我们可以让学生不记住某个作家的生卒年代,但不能不让孩子对这个作家及其作品表达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因不喜欢某个作家而不背他的诗,但不能拒绝孩子公开表达这种不喜欢的理由。每个生命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课堂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更长远的目光,不局限于考试说明,而真正从教学大纲着眼来培养高中生的话,那么语文课也没那么面目可憎,那种活泼生动、畅所欲言、极富生机的课堂就会时常出现在眼前。高中生们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好动而乐于表现的天性就会完全被激发出来。只要他们愿意呈现,还怕没有思想的碰撞吗?然而现实是可怕的。这些年来,课堂上思想与思想、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越来越少见了。一则学生常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二则老师们面对无法产生碰撞与共鸣的课堂,也越来越懒于去营造激情四射的课堂,甚至有些教师也麻木地走在应试之路上,思想越来越贫乏。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又如何创造思想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课堂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又如何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此,构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在今天显得极为重要了。长期性的坚持朗读、演讲、辩论,广泛性开展课外阅读、故事会、口头作文,创造性地开展课本剧表演、语文课题小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相关问题专题性讨论交流活动,我们要不断革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成为常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改革之路上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为功利所动,只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必然会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而当思想能与思想碰撞时,必然提升了彼此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也必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推进生态语文课堂,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远不止这三条,生态语文课堂要重视的内容还应更丰富些,如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等,但不管怎样,我认为“生长、自由、思想”是目前课堂中最缺少的,也是生态语文课堂最为本质的东西,而恰恰这最本质的东西是最能从中找到提升农村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佳最有效的途径的。愿每一个语文教师能认识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并在推进的过程中,让自己受益,更让学生受益,培养出能面向21世纪的文才口才俱佳,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基金项目:吴江区第五批学年立项课题《基于生态语文课堂的农村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05(14)YG138,主持人:赵伟建)

[ 参 考 文 献 ]

[1]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J].教师博览,2009(1).

[2]曹农.关于高中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思考.语文天地[J],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