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难在何处?

2015-06-13 14:49马国川
小康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行政级别行政化利益

马国川

取消学校行政级别为什么这么难?一言以蔽之,既得利益者使然。中国的教育改革现已进入了“深水区”,唯有打破既得利益,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5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这个文件引发了公众对教育行政化的关注,但是从社会舆论看,人们也有疑虑:学校行政级别这次真的会取消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怀疑呢?因为自新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就在不断地呼吁取消学校行政级别。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克服行政化倾向, 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但是此后并无进展,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将近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实质性动作。最终,有关部门拿出的还是一纸《意见》,又是“创造条件”,又是“逐步取消”,怎能不让人们将信将疑呢?

三令五申,有令不行,取消学校行政级别为什么这么难?一言以蔽之,既得利益者使然。

五年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社会意见阶段,要求以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作为去高校行政化的社会呼声很高,但是一些大学校长公开反对取消行政级别。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就多次对媒体说,“取消行政化是努力方向,但不光教育,所有领域包括出版单位、报纸、研究院都要取消,才可行,否则是不可行的。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全国的事业单位、企业都应该同时取消行政级别,全社会同步配套进行。”

一家名校的校长站出来为学校行政级别进行辩护,既说明了学校(特别是高校)的行政化是多么严重,也说明了既得利益者很难放弃利益。除了学校的各级“干部”,既得利益者也包括相关的政府部门。例如,现在许多地方中小学校长的任命权掌握在组织、人事部门手里,一旦取消行政级别,必然意味着某些利益的丧失。

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受阻,只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缩影。为什么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不满意?因为这些年搞了很多教育改革,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合理的理念和改革,就是推行不下去,甚至变形变质。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和相当一部分人群担心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教育改革的问题说起来非常紧迫,但绕来绕去总是搞些皮毛,缺少实质性的进展。改革要触动既得利益,所以有关部门对改革并不热心,而是热衷于建设,因为建设的“成就”容易看得见,而且可以借机掌握很多资源。

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改革方向的怀疑。

其实,改革在任何国家都不易,任何国家的既得利益者们在改革损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也都反应强烈。1957年,美国总统为了执行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废除种族隔离的教育体制的判决,不惜派兵保护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读书。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美国人对于白人和黑人甚至其他少数族裔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豪。以后人的角度观之,那些顶住压力、大胆推动平权改革的先贤无疑是值得敬佩的。

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难道会比美国废除种族隔离的教育体制更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唯有打破既得利益,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作者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主笔)

本栏目所刊发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

猜你喜欢
行政级别行政化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研究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行政级别缘何“难舍难分”
如何看待学校的“去行政化”策划
利益链与新垄断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