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光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有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小学生充满灵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合理施教。低年级儿童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了图画、动画、声响等教学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能让在学生看来呆板单调的文本瞬间灵动起来。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适当利用多媒体“解读”文本,让学习过程变得活泼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切不可因为滥用多媒体,使学生丧失训练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强化教学手段,不能因此取代学生应有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展开。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包括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都要基于学科特点。在多媒体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客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文之效,终究要落实到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弄清楚了学科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使之达到理想状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完全可把动与静、音与画进行有效结合,提供多种感知材料和感官体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纸质挂图等传统媒体,甚至师生自制的教具、学具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还是绿色手段,适时使用,会令课堂更加亲切与自然。即便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落实,也离不开相应的教学方法:
1.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条件,在课前先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在课堂开头环节,安排一些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代表作,以及课文写作背景等常识。有些课文涉及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可能会对这类课文产生独特兴趣。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中,“跨越”一词很特别,“什么美丽能持续这么久?是谁赋予的?这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故事?”等等,是许多学生渴望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整理出学生的质疑,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通过上网搜集有关资料,鼓励他们在课堂上面向全班汇报。这样既可充实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适当降低学课文的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情境再现。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或配乐朗读,或播放故事,或观看动画等。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就可以先播放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画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由此,深切感知到鲁迅先生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民众对他的缅怀,从而激起学生了解的欲望。为使学生更好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何等状况,可再次插播与当时相关的视频剪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联系文中“我”记述鲁迅先生的几件事,画面与文字契合,很容易让学生初步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品词析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动态模拟。犹如“演示文稿”,在学生面前呈现,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手段,模拟文本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语文教学。有些场景若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便可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如入山林,如沐春风。在有关科普类课文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此种教学手段。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而给飞机装上雷达的,体会科学家联想与发明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直接使用多媒体课件,把蝙蝠探路时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耳朵的具体过程用动态的线条等符号演绎出来,接着把雷达的工作原理用图示法呈现出来,与其对比,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雷达与蝙蝠的联系,明白雷达的发明是如何从蝙蝠身上找到依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来说,务必要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将之应用到教学中来,要不断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内容,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学生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金山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