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本科教学不受重视、少数教授不上本科生讲台问题,中南大学自2012年以来推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全方位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经过三年的实施,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到98.3%,教师的责任心得到强化,学生广泛受益。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本科教学;教授上讲台
不知源于何时,高校开始出现教授不上本科生讲台的现象。教授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论文和研究项目上,为本科生授课的工作逐渐由讲师、副教授甚至在读研究生承担。而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授作为教师群体中学术造诣精深、教育经验丰富者,若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就意味着大学没有给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最佳教育的机会,也意味着我们的大学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大学生的悲哀,更是大学教育本身的悲哀,也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对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提出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生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1]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再次明确提出:“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2]中南大学认真践行“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自2012年起实施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将服务学生、培养人才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据,把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贯彻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作为最核心的改革举措。学校通过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等措施,全方位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做到精细化管理,不留死角。经过几年的实施,全校上下对该制度形成了共识,一系列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让教授安心并专心本科教学,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了“乐教、善教、优教”的氛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制度约束,让教授、副教授回归讲台
在中南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重磅推出了《中南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作为首要工作提出,并且同时推出《中南大学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实施细则》(简称《细则》),对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奖惩办法。
1. 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教学秩序
《细则》明确指出:“为本科生授课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授、副教授要把人才培养和给本科生授课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从制度层面将为本科生授课写入教授、副教授的基本工作职责,强调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课表和实施情况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向全校师生公开。学生、同行、督导专家、校院领导均可根据上课任务随时核实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出现与课表不符的情况可随时向教务部门反馈。
同时,进一步严格要求教师上课的行为规范,不得任意调课、调整授课教师。为了杜绝某些高校出现过的教授挂名、讲师代课的现象,学校规定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同为高级职称。而教授(副教授)授课率、教师调课次数等均纳入学院本科教学状态数据予以发布,并作为二级学院评估的指标之一。
2. 改革评价标准,制订量化指标
教授之所以逐渐远离本科讲台,追根溯源,与高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关。在很多高校实行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体系中,论文、课题、经费、专利等指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本科教学任务往往只有工作量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引导着教师更加看重科研成果和项目经费,而越来越忽视对本科教学任务的付出,淡忘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责。
中南大学将改变评价体系作为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的核心环节,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职称晋升、岗位晋级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将进人权、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二级单位,由各二级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发展情况自主研究制定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和晋级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强调保留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即:将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学科研岗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和晋级的基本条件。学校规定:“除获准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休假之外,每年都必须完整地给本科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或完成其所在二级单位(或专业)高职称教师人均本科课堂教学纯学时数的70%”。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副教授将转为科研岗或其他岗位。
考虑到制度的可操作性,学校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对特殊的学科和岗位类别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副主任医师在聘任期内,至少担任一个学期时间的本科生课程脱产教学任务,或至少担任学校组织的实习中期质量考核、OSCE考核和实习基地巡回检查教学任务各1次”。对同时承担教学、行政工作的二级学院“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也要求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工作量给予50%折减。
3. 严格“一票否决”,创新考核方式
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出台后,学校在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各方面严格执行“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被称为中南大学史上最严的“讲台令”。
在目标管理上,学校把对教师个人的考核与评价变为了对学院的考核与评价。除部分师资短缺的基础学科,在确保高级职称教师授课任务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授课质量好的讲师承担授课任务之外,其他教学单位若出现教授或副教授不讲授本科生课程、讲师或助教代替教授或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等情况,每发现1人次,学校核减相应二级单位业绩津贴总额的1%。即,如果发现某学院有一个教授不上讲台,学校将扣发该院全部岗位津贴的1%,两个则是2%,依此类推。2013年,建筑与艺术学院一名教授请研究生代课被发现,该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负担了学院被扣的1%的津贴。
在全校开展的抽样问卷调查中, 75.6%的教师对此项举措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害怕个人影响自己学院荣誉”[3]。学校及院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二、政策激励,让教授、副教授站好讲台
在制度约束下,教授、副教授重新站上了讲台,而让他们站好讲台才是最终的目的。中南大学将以人为本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将“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教师教得有尊严”作为衡量办学效果的价值尺度,在让教授、副教授上讲台的基础上,又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他们站好讲台。
1. 绩效分配侧重本科教学
以前的年终考核中,高水平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及到账经费是年底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老师感叹上课上得再好也不如发表几篇论文,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之后,学校加强了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激励,将年终绩效津贴的90%用于本科教学工作量核算,课时酬金得到了显著提高,授课教师的待遇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为教学所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同时,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中按任课教师职称分三档给予其课堂教学权重系数,教授为1.6,副教授为1.3,更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了教授副教授站上讲台、站好讲台。在这样的激励下,许多教授表示“学校投入这么多经费鼓励教学,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上课?”
2. 职称晋升开辟专门通道
对于一些讲课效果好、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热衷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教师,学校专门开辟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渠道,由学校统一组织申报评审。此类职称晋升条件中,取消了对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出国要求等与教学水平无关的硬性指标,主要考核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类获奖和教研教改成果。
在学校开展的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工作问卷调查中,92%的教师持赞成态度,认为对教师实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非常有必要,教学为主岗位的设置对长期无私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一种支持,也为一些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主要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老讲师、资深副教授提供了事业发展的通道。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有一位45岁的讲师,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几乎堂堂爆满,来“蹭课”的学生有时候只能站在过道听课。2013年,他凭借饱满的教学工作量、每年获评的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教学竞赛获奖、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获奖等工作业绩,晋升教学为主副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57岁的副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不仅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同行和专家的好评,而且教材建设成果丰厚,指导学科竞赛年年获奖,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于2014年通过教学为主类职称晋升通道获聘教授职称。
自2013年设置教学为主类岗位以来,全校共有20名教师晋升教学为主岗副教授,5名晋升教授。
3. 教学互动确保课堂质量
教授走上讲台,不仅要带给学生书本上固化的知识,还应与学生分享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因此,学校在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修订中,注意在评价指标观测点设置上,引导教授拓展课程的学业深度和广度,增强作业和问题的开放性,注重课堂的启发和研讨,鼓励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和指导课外研学。
同时,学校通过督导委员听课、同行评课、学生评课、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查课等环节,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覆盖;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督导与教师、教师与同行之间的及时沟通,形成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的自适应系统,确保教学质量。
三、多方受益,制度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这就要求教授像对待科研那样认真对待教学,认真研究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2012年全面推行教授上课制度以来,教师们投入到本科教学及教学研究、教学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1. 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教授上课制度实施后,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由2011年的83.1%提升至2014年的98.3%,且专业课程全部由教授、副教授开出。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的研讨类课程——“新生课”,均由各学科领域的院士、知名教授承担,充分发挥了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师资的作用,也为落实教授为本科授课制度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教授们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13—2014年,学校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支持94门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出“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其中教授牵头建设的课程比例达到86%。在此项计划实施过程中,教授们勇于探索,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投入大量精力实施以“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倡导把2/3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掀起了本科教学改革热潮。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探索,从低头到抬头、从逃课到蹭课、从玩电游到准备课堂讨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变化。
2013年4月,李民教授牵头的中央党校高校改革发展调研组进驻中南大学,对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一规定进行调研,师生员工的184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56.8%的本科生认为“效果很好,同学受益很大”。2014年,学校针对学生学习满意度再次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在2158份有效问卷中,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满意度高达74.25%。同时,89.5%的学生对“教授上讲台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表示认同。
2. 科研与教学携手发展
教授上课,会不会影响科研?在采访一些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教授时,他们表示:“只要协调好时间,在吃透教材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反而会促进科研”、“科研主要靠找出新思路,不会因为一周几节课的时间而受到影响”。
实际上,同时启动的中南大学科研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本科育人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强调教授的科研成果进课堂、鼓励教授指导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得到激发,超过50%的本科生参与到实验室开放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
在实施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的同时,中南大学还有一条措施引起广泛关注,就是新进青年教师的“2+6”培养计划,即两年博士后加上6年的青年教师阶段培养。在8年聘期内,青年教师不用上讲台,只专心从事科研,但要求参加教学团队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并每年至少承担一门课程的助课工作或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环节,以此让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行为规范、学校制度要求以及教学技巧和方法等逐步形成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熟悉教学各个环节,为今后走上讲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落实教育部关于“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的要求,核心在于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只有将对本科教学的刚性要求体现在考评体系里,才能够实现从触动利益到触动人心的转变。而与考评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人事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是确保考评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政策制定者应系统、全面地思考和布局。制度的制定应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事业发展需要。制度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在教授上课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讲规则、讲程序,严格执行奖惩办法,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
[3] 中央党校“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课题组. 中国高等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中南大学改革发展调研报告[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08/c148980-24296485. html.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