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关键词】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开展;表达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7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由此可见,语言环境对幼儿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幼儿个性化语言的发展,让幼儿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 吃透教材,注重提问的设计
教师要明确教材仅仅起桥梁的作用,教学的关键还是主要决定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为教材的内容服务,要注重对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要让幼儿能听懂作品,并善于把握整体信息;提问不能过于模式化,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设计上能大则大,能变则变;提问要注重个体差异,要符合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要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情境,构筑语言学习的新舞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就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特点,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室的摆设、教具等都可作为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好素材。有了语言情境,幼儿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有了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内容。如,我带的是小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经常会给主动与老师交谈的幼儿表扬和擁抱。这样做以后,他们都非常喜欢亲近老师,都主动地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不高兴的事与老师分享。他们与人交往的意识有了,而且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效果非常好。
三、有效沟通,拓开语言学习的广阔天空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的事业。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更需要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则,如果教师只顾“齐步走、搞一刀切”,那么就会伤害到许多幼小的心灵。尤其对一些后进的幼儿来说,由于教师的一时疏忽,说不定会从此了断了孩子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注意引导幼儿。如,当我每次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的时候,会经常边做动作边说:“插上电源,再按键,好听的故事就出来。”教师的多次重复,幼儿自然而然就会说这句话了,不会再说:“老师,这个,这个。”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走向生活,寻找语言学习的活水源头
语言,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活水源头,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语言,热爱语言。如,每周可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可有新闻角、口述稿、绘画日记等,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这是幼儿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语言训练的极好机会,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把自己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与同伴和老师分享。这样,每一次活动就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因为这一天是幼儿表述自己所思所想的好日子。通过交流,既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幼儿关心周围事物变化的习惯及敏锐的观察能力。
五、激发兴趣,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原动力
教师应尝试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扩展幼儿的经验,从而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游戏材料,模拟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的是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触景生情,边玩边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可有故事大王评选、做广告、演哑剧、创编故事、猜谜语、说相声等,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说他们在实际生活不可能遇到的事情,这也是幼儿个性化语言能力提高非常重要的途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发掘幼儿的语言能力。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不应拘泥于幼儿会讲多少故事,会背多少儿歌,而是要注重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