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平
【关键词】 学困生;心理困境;失落感;转化;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45—01
每个老师都做过大量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学困生”家长为此付出的心力更是难以计量,但收效甚微。“学困生”的成绩越不见起色,老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施加的压力就越多,沉重的精神枷锁可能会将他们最后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耗尽。“学困生”在家庭和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快乐,自然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因而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负面的价值观也就在这个群体中滋生蔓延,致使“学困生”在学习成绩上的问题很容易地和成长问题纠结在了一起。
“学困生”真的没有转化的可能吗?不少教师对于“学困生”看不顺眼,对他们做个别工作也只是指出问题、责备、甚至用高压手段严加管制,很难给予建设性意见。学困生转化工作难见效果,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没有唤起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其实,作为老师和家长,面对“学困生”想到的不能仅仅是提高成绩,而更应该是其与时俱进的自我转化。教育应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为前提,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有效规避学业失败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探寻学困生的心理困境
1. 无力感。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曾有过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可惜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一步跟不上,步步难跟上”的窘境,想问老师又不好意思开口,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加之家长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从小到大,一切行为都要听从家长的安排,习惯了依赖和懦弱,缺乏独立和勇敢,面对困难不知从何入手,只能逃避。
2. 失落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眼里分数是硬道理。如果學生成绩平平,不被老师关注。即便是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或者是有表现出众的地方,也未必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
3. 孤独感。学习成绩不如意,老师不关注,同学们也很势利,在班上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却始终得不到认可。自卑、无用的思想时时折磨着自己,找不到任何倾诉、宣泄的途径。
4. 无助感。老师、家长甚至个人,都将自己定为了“差生”,形成了定势思维。个人想学习,但“老虎吃天无从下手”,更主要的是意志力薄弱,难以忍受学习的枯燥和艰苦,更怕打破现实得过且过的“安逸”,也无法抵制外界的种种诱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关心“学困生”,密切师生关系。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奖惩,而是尊重。师生之间一要相互欣赏,二要相互激活,三要彼此交流。当学生感觉到老师真心关心、喜欢自己时,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的老师委屈地对学生说:“我因为对你好,才关心你的学习,指出你的问题。”其实,只有对方认可的好才是真的好。
2. 设法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尊重和爱护。“学困生”生活在指责和自责的双重阴影下,每次考试结束后,他们在排名榜上找不到一点自信,不用外界评价他们已经开始了一种自卑无语的自评。如果老师总是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所以,老师对待这类学生的批评要慎重,要讲方法,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3. 让学习富有趣味性、活动性和快乐性。老师可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给学困生。在初始阶段,可做一对一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尝试后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去完善这些方法。
4. 设法增加他们学习的成功体验。经常的成功体验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激发“我能行”的力量。一方面,老师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教学原则,对“学困生”因人而异地采取特殊政策。另一方面,要经常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对这类学生,他们更在乎他人的正面肯定。因为他们的初始改变是被动的,虽然他们也有改变的愿望,但更主要的是他们不想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想要努力做好来报答肯定他们的人。此刻,他们显得敏感又脆弱,老师的温言细语会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内心里最“仗义”的那部分意识被唤醒,这会让他们克服惰性,努力学习。而这种意识如能被小心呵护,就会发展成自我需求,行为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了。
5. 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归因。归因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利用积极归因法,让“学困生”不怨天,不尤人,为人做事更客观,更理性。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老师教与他们的不仅是提升成绩的方法,更有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坚定执着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编辑:蔡扬宗
甘肃教育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