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浅析

2015-06-11 08:51:45罗伟佳
信息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应对策略现状

罗伟佳

【摘 要】加强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本文先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以期为提升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应对策略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

1.1规划设计观念守旧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比较守旧,阻碍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虽学习了外国的设计理念和元素,但没有与我国风土人情及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很难形成景观园林特色。其二,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把硬质景观作为了重点,却忽略了对绿地、树、木、花、草等软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使景观很难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起来。

1.2 忽视生态效益

由于缺乏规划设计技术,使多数景观园林成了城市景观的附属品,只看重它的美化功能,却忽略了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往往从视觉出发,追求视觉冲击力,这虽能够赋予景观园林很好的观赏价值,却对改善环境方面的设计要求达不到,因此,很难设计出具备城市个性特点的作品。

1.3 植物配置不合理

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些设计者没有遵循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使得景观园林难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园林植物的长期生长。具体表现为:其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没有考虑到本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名贵树种,使得名贵树种无法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严重浪费了园林建设资源。其二,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忽略了对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而是选择流行的外来树种,造成景观园林物种特色不明显。其三,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缺乏对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物种单调、绿地结构单一,难以体现园林景观的美感。

1.4规划设计重复性严重

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普遍存在大量模仿、复制的现象,使得一些具备地域特色的景观园林不断地被复制到其他城市中,不仅严重淡化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意识,而且也难以彰显本地区的人文特色。大部分设计者只是继承了传统的园林造景艺术手法,而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导致我国城市绿地上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园林建设,对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现代城市景观园林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应对策略

2.1 树立规划设计新观念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应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目标定位为游憩行为规划观念、景观形态规划观念、环境生态规划观念三个层面。首先,在游憩行为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协调处理好自然天成景观与人为创造景观的关系,充分利用这两类景观资源,创造适于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的场所。其次,在景观形态规划设计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景观建筑,增加景观建筑的乡土化设计,并在景观建筑设计中融入时代气息,以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景观发展。再次,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准确识别和保护景区、景点中的自然要素环境,采取必要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景观园林开发建设中对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求景观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良好衔接。

2.2 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要求,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景观园林设计者应将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节能、低碳、环保、高效、宜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从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园林建设方案,积极引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确保园林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景观园林在促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现代城市建设还要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最佳着眼点,通过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带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

2.3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材料,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绿化功能,又有助于营造优美、协调、稳定的园林生态环境。從生态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生物的多样性。园林植物配置要对乔、灌、草进行合理搭配,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充分利用高、中、低的空间,适当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其二,植物总体布局的协调性。园林植物要从乔、灌、花卉、地被植物的总体布局上体现出层次感,突出观赏价值,尤其要将乡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体现景观园林的地方特色。其三,合理引入外来植物。园林植物配置要根据园林的立地条件,结合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进行科学配置,杜绝盲目引进外来园林植物和名贵树种,以免影响园林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其四,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植物配置上可多选择观花观叶植物,用以强调四季景观的交替变换,增加园林对游人的吸引力。

2.4 加大规划设计的创新力度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要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从地域特色和人文色彩的角度出发,追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营造出独有韵味的景观园林艺术作品。

1)追求视觉景观创新。景观园林设计者要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出发,在现代景观园林中融入传统园林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设计出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园林景观。在色彩搭配上,要突破景观设计配色过于单调、匮乏的限制,大胆运用红色、橘色、果绿、柠檬黄、湖蓝等色彩,与植物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打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空间布局上,要通过不同形状的空间组合营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感受,如利用瀑布、水面、岩石创造出高低错落、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

2)追求精神景观创新。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找出精神景观创新的切入点。首先,通过植物的传统寓意来表达景观园林的人文思想。如,用海棠、玉兰、桂花等象征“玉堂富贵”,用梧桐象征“雅韵圣洁”“忠贞不渝”,用“松、竹、梅”象征“岁寒三友”等。其次,通过水体景观表达景观园林的丰富情感。设计者运用自然式、不对称式、不规则式的设计手法,充分发挥水体景观的灵气和活力,准确传达园林意境。再次,通过结合运用传统与现代铺装手法传达场地文化。如,将能够体现出历史感的传统地砖与现代感十足的石材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将地雕等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铺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后,借助民俗风情展示景观园林所蕴藏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是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可充分融入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等元素,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使景观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在大雁塔西侧的园林中,设计了“陕西八大怪”的民俗雕塑小品,充分展现了陕西的民俗风情,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2.5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要严格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和风貌来规划,切不可盲目照搬别的城市或国家的设计方案,否则不仅使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超出了自身的经济能力范围,而且还会导致城市的园林设计与城市的其它方面极不和谐。因此,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具体规划之前,应先全方位了解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布局等内容,从而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园林。

2.6将规划建设和养护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工作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而且还需要后期养护工作的支持,否则会给城市规划建设造成极大地不利影响。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每一个环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在对城市有全方位的了解之后,再制定出具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与周边环境建设统一协调发展,最后通过一定的养护技术和手段,促使城市建筑和绿化受到良好的维护,以便使它们发挥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创新规划设计理念,积极吸收国外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设计出优秀的景观园林艺术作品。同时,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还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为推动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58-60.

[2]刘凑群.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浅析[J].现代园艺,2011(5):67-69.

[3]劉坤.关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讨论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4):99-101.

[4]李玲璐,张德顺,张慧文.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2):11-13.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应对策略现状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3:18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9
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7:40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3:56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