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花 贺会强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关乎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发展和前途。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主动发挥育人功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又对培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广大高校青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重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处于严峻状态,待业人数有递增的趋势,而已就业的学生出现频繁换岗的情况,这些方面一是体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二是反映了就业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出现此类就业问题的原因涉及个人、社会及国家等多个主体。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体现高校育人为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一、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进展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并获得一定发展。由于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设计,目前尚处在以高等教育为主的阶段,但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日益升温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职业生涯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由自发到自觉的实践。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清华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分段指导模式”等几种课程设置模式[1]。
尽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引起高校的重视,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仍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存在误区,最突出的是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划。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人们显然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2]。从实践层面看,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关注“就业指导”而忽视“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些高校只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出现,同时在目前的高校就业工作实践过程中普遍出现为学生提供信息多,而观念教育少;商业性的指导多,而教育性的指导少;以及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就业指导多,而对大学生灌输的就业观念少。
此外,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就业率,忽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没有从根本的意识上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再者,就业工作是一门需要由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队伍尚未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当前,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是由学生辅导员等学工队伍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以便给予及时的帮扶和指导。笔者针对××高校××学院农林专业方面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4%,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其中,男生比例占54%,女生占46%;城镇学生占55.3%,农村学生为44.7%;其中39.6%的学生为独生子女。本次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是否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曾经是否选修就业指导的课程”、“对就业是否充满希望和信心”、“择业过程中最看重哪方面因素”及“是否愿意去偏远农村支教”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只有40.2%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希望。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农林学子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所学的农林专业不是很看好同时也不感兴趣。因此,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调整学生的就业目标,点燃学生对就业的希望是从事就业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关于大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25.8%的学生表示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50%的学生表示一般清晰,而24.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或从未想过。该项结果说明,一方面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定位缺少思考和认知。因此,高校应大力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此外,关于大学生是否选修就业指导课程,仅有38.2%的学生选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据学生反映选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学分,由于较早地选修该门课程导致学完就忘的问题。学生当中出现这种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的不良情况,一反映出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稍欠合理,二暴露了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如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当前高校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择业过程中,79.3%的学生选择了最看重工资福利待遇一项,其次是发展前景、个人兴趣、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对口度及一线大城市,而最后考虑的则是国家的需要;同时,针对农林大学生是否愿意农村支教等问题,则有55.8%的农林学子选择视情况而定,29.3%的学生选择愿意。这两项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同时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趋向现实化、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这给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对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调查,不难看出多数农林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呈现消极化、盲目化、现实化和功利化,只有部分学生的就业观是正确的、积极的。所以推而广之,不同专业大学生均会存在上述的相关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因此,针对就业困难尤其是就业态度不积极、不端正的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帮扶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促进大学生完美就业
(一)夯实专业理论技能基础,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而自信心又来源于实力。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出现失望或消极的态度,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就业自信心。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增強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重点在于从学生的思想上到实践上夯实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其是涉农等应用方面的学科,重视提高农林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分阶段结合学生的需求给予指导和培训。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做好理论基础教育,开展职业素养、礼仪培训等,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初步规划;对大二学生做好职业理想的评估定位和学业目标的修正工作,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学生结合国家的需要及个人兴趣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大三是学生的冲刺阶段,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做好考研、考公务员的政策和应试指导,针对就业的学生及时敦促和帮扶其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人际沟通及表达能力等;对于大四走向求职的学生关键给予正确的择业引导,从而不断增强其就业信心使其顺利完成就业的蜕变。
(二)全方位搭建就业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本领。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始终是沟通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高校应主动发挥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网络信息媒体、社会资源等渠道为学生全方位搭建就业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让学生体检就业的快乐与困难,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就业本领为学生进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者可以大力挖掘和发挥校友这笔宝贵的优势资源,不但满足大学生尤其是农林大学生为未来就业的憧憬,增加对口专业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使母校的优良传统和教育理念得以传承和积累下去[3]。尊重学生的需求,高校可以牵头举办大型的就业洽谈会,将企业单位邀请到校园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就业实战训练,而且有助于高校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及企业双方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做好引导和调解工作。此外,利用好新媒体网络技术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如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发布和更新就业政策及信息以便学生随时随地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获得就业的先机,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及师生间的反馈和答疑解惑工作。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全面。
当前,由于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信息资源的丰富化、行业类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社会物质化的引诱,致使大学生出现就业容易、择业难的困惑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素质双下滑。因此,高校只有做好大学生择业和敬业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改善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全面发展。
高校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为指导,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队伍,并定期加强就业工作者的教育、技能培训及监督考核,使其自身真正成为育人为本的坚定认同者和践行者。同时,要求就业工作者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以自身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自觉地接受和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高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好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爱岗敬业观的,通过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用身边先进的事例和优秀的学生榜样激发和培养其爱国主义、奉献主义及爱岗敬业的情怀;教导学生从合理的个人兴趣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为之终生奋斗。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必须清楚地认识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和改善就业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高校的就业工作中去,努力做好育人工作,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13(04):104-110.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教育探索,2008(01):134-135.
[3]李国章.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作用.教育探索,2013(0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