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亮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在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创新力度,提升就业工作整体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就业;质量;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就业质量的标准
对就业质量的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多数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是以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的概念为基础的。国际劳工组织把“体面劳动”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1]
多数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五大方面的指标:工作性质,如是否为劳动者自由自愿的就业选择;聘用条件,如工作时间、报酬、稳定性、培训等;工作环境,如工作的物理和心理环境;社会保障,如各种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如合同关系、民主管理关系、社会对话等。
综合国际劳工组织和多数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就业应为高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适当的劳动报酬、适度就业的稳定性、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资关系、科学的自我和社会的评价、充分的能力素质施展和身心发展。
2 影响高校学生就業质量的因素
当前主要有七大因素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如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的并存;劳资力量的对比失衡,如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无论从资源占有、信息获取、抗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环境的不公平,如户籍、性别等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如社会保障的资金、法制、管理供给仍有不足;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美誉度,如985、211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科学的就业观念、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优异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求职技巧;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水平,如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市场建设、就业信息服务等。
3 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创新与构建的思路
从表象上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客观指标多数不在高校可控范围之内,看似高校只能在学生就业后静静等待其本人和社会对就业质量的评判,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只是一个结果,其背后隐藏着着多方面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找出影响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原因,认清它们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找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体系,应恪守“为学生和高校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加快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 要深入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七大因素,研究和创新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3.1 建立三个就业联动机制
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就业与学科建设、招生、教育教学的联动机制,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就业需求旺盛和就业潜力巨大的学科建设力度,在招生计划配额方面也要给予适当倾斜。要对就业需求和就业潜力较小的学科专业要进行适度限制,招生计划也要进行预警性缩减。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以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2 占领四大就业工作阵地
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要走进课堂教学、走进实习实践活动、走进学生社团、走进网络,占领四大工作阵地。要深入开展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以全校统一的就业必修课为主体,以院系专业差异化实施的就业选修课为补充的就业课程体系,让就业工作走进书本、走上课堂。要以现实的就业为背景设计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认知,让实习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现实需求、实景训练、实体参与,通过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提升其未来对现实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除班级外重要的学生集体构成形式,要加大就业相关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扶持力度,丰富就业类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生自我就业教育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应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网络资源,主动利用各种网络新媒体开展就业工作,让学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听到就业指导服务的声音,从而逐渐养成学生接受并主动寻求网络就业指导服务的习惯。
3.3 推进就业工作五化建设
就业工作要实现时间全年化、参与全员化、队伍专家化、流程标准化、手段信息化,用五化建设提升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要突破就业工作在毕业班集中开展的传统思路,将就业工作细分到学生在校的各年度和某一年度的各时期,分时段、有重点地开展就业工作。要突破就业工作的部门和人员限制,营造学生就业工作全员有责、全体参与的氛围。要加大对就业工作专兼职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实现就业工作人员由事务型向专家型的转变,培养职业和资深就业指导专家。要推进就业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删繁就简,提高就业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工作效能。要紧追技术发展趋势,在充分利用网站等传统就业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构建学生就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3.4 深挖六大工作资源
创新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应深挖地方政府、行业背景、科研合作、教职工、校友、学生家长这六大潜在资源,形成高校就业工作的合力,培养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增长点。高校要深入研究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充分挖掘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资源,善于用政策、谋扶持、求发展。高校的发展往往与某些行业和单位有着密切的关联,要充分利用行业背景优势,充分利用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机会强化学生就业合作,打造学生就业工作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外部环境。高校要充分发挥本校教职工、各界校友、各学生家长的作用,将他们引入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环节,壮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队伍,拓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5 搭建六大就业工作平台
创新就业工作体系构建,要努力搭建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和共享、就业数据统计和分析决策、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扶助和互助、就业跟踪反馈等六大工作平台,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的载体,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充足的就业机会是学生就业意愿自由、自愿、自主表达的前提,要搭建多源化收集、集中式投放、共享式使用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的收集要以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同时广泛吸校内教学和管理人员、学生、校外就业信息联络员共同参与。就业信息的投放要以就业网站等综合性平台为主,同时辅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式,实现就业信息的立体和精准投放。就业信息的共享除将就业信息集中发布共享使用外还要包含将部分学生主动放弃的就業信息再次收集供其他学生共享使用的机制,以此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要搭建就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决策平台,实现岗位需求、学生供给、工资待遇、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分析,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就业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要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为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降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就业的匹配度。要在就业指导普遍化的基础上搭建个性化就业指导平台,满足不同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搭建就业扶助和互助平台,为他们争取相应的就业机会,同时要鼓励成立学生就业互助团体,鼓励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鼓励学生服务他人、成长自己。要建立就业跟踪反馈平台,追寻毕业生的成长轨迹、获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为相关工作的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
3.6 关注十大学生群体
要细分学生群体的不同类型,根据其实际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的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各群体学生的就业质量。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其划分为十大群体,分别为学习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就业需求低迷专业群体、就业需求旺盛专业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女性学生群体、考研群体、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群体、自主创业群体、应征入伍群体。要深入研究各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相应的帮扶和指导。对学习困难群体要在教师督促的基础上重点利用班级学习互助小组和学习型社团为其提供辅导和帮助,在重建其学习自信的基础上建立起其就业自信。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要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辅以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对就业需求低迷专业群体要引导他们在完成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强化技能培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对就业需求旺盛专业群体要加大对他们就业观的指导,帮助他们准确定位、合理期望,制定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策略。对心理障碍群体要加大其心理关爱的力度,为其营造友善亲切、自由平等的生活环境,努力缓解其心理障碍,陪伴其逐渐适应就业环境。对女性学生群体要引导其自强、自立,同时重点加强她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对考研群体、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群体,要尊重他们发展意愿、提供相应指导服务,提高考试成功率,同时要引导他们在科学备考的基础上留有预案,以防备考失利陷入就业的被动局面。对自主创业群体要保护他们的创业热情、为他们提供创业导师和孵化环境,助力他们的创业起步,陪伴他们的创业过程。对应征入伍群体要在落实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在部队锻炼成长的宝贵经验在高校内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引导更多的学生到国防战线建功立业。
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是各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好就业工作顶层设计的同时更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不断研究和创新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努力提升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努力营造学生、用人单位、高校三方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青梅.我国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14-118.
[2]方伟.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