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画派”与园林雅集

2015-06-11 00:40:55陈颂华
东方收藏 2015年11期
关键词:虞山山房雅集

陈颂华

高居翰先生(1926—2014)在其著作《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一书中,以一套藏于美国明代张宏所绘《止园图》册页为发端,通过诸多考证,从新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中国园林绘画的意义——除了绘画的技法与史料价值之外,我们还能通过绘画再现一座17世纪的中国园林,并由此而走近古人的生活。

在高居翰的视角中,17世纪的中国是充满魅力的:社会生活趋向安逸与奢华,绘画与书法、音乐与戏曲、各类民间手工艺繁荣,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影响,造园之风勃兴。“苏州好,城里半园亭”、“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当时的苏州与扬州地区稍富人家皆有园。扬州东园、南京爱园、武进止园、无锡寄畅园、松江南村别墅、太仓乐郊园、苏州拙政园、常熟苍翠园、小辋川……江南一带名园辈出。

宋代学者沈括(1031—1095)描绘了自己园林生活之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据此可以看出,园林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居住、读书、习艺、清谈、宴饮……一座好的文人园林,能满足主人多种艺术趣味的追求和生活美的享受。它是主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仅是居所,亦是艺术活动的场所,也是诸多文人雅事的载体。中国传统绘画中,各类主题如“鉴古”、“赏花”、“听琴”、“弈棋”、“闺怨”、“婴戏”的绘画多直接或间接以园林为背景展开,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在园中活动及相关情境。此类绘画将园林之趣与画主人的活动融于一体,具有视觉记录、美学再创造及情境再现的功能。

常熟地处江南,人文荟萃,地灵人杰。古往今来,涌现出大量的杰出画家以及以常熟本土园林为蓝本的绘画作品。常熟博物馆馆藏明清绘画中,这类以园林为背景的绘画就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些画作,不仅对园林本身进行了描绘,还展现了画中人耽情思远、弹琴吟诗、泛舟湖上、品茗挥毫、赏鉴博古等各种场景。透过这些绘画,我们从中了解清代江南地区人们的生活情趣、服饰、节日风俗等,如一幅鱼俊的《逸兴山房雅集图卷》中,就向我们重现了一次重阳雅集场景。在作者的自题中,便可见到参与雅集者、活动地点及活动内容等信息:

“乾隆丁卯重九,家虞巖招同柳南、勿药两王,君贤、约畊、研亭、商延诸子观枫西郊,宴集于李君逸兴轩中,斯时觥筹错落,所思歘流,勿药首倡诸公倚韵继和,殆不减桃李园之流风,良为胜赏。余惜以他故,未与为怅。次日,兄命写图纪事,欣然捉笔,工拙非所计也。轩为曩时邵髯浮岚暖翠山房,林泉滋秀、诗老迭兴,追溯当年,想同今日青门幽邈,谅必掀髯于怪石鹫松之外。云津弟俊写并识(图1)。”

据此可知,在乾隆丁卯年(1747)的重阳节,鱼虞巖(1704—1768)邀集王应奎(1683—?)、王勿药等人,先赏枫于常熟城西门外吾谷,又于李君逸兴轩中宴集并赋诗。此次雅集的主要内容是赏枫、宴饮、赋诗。吾谷枫林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历史上有诸多画作描绘了这一景色,清初四王之一王鉴(1598—1677)所绘《虞山十景》册页中就将此景列入其中,王鉴将此景命名为《吾谷丹枫》(图2)。在此套册页前,有杨沂孙(1812—1881)的题跋:“斯图也,自国初以迄咸丰之末,二百余年未有改也。余年始壮,涉水登山,游历于城西北内外者,今视此图十有八九在也。”对比常熟博物馆藏清代吴谷祥绘制于光绪七年(1881)《虞山十八景》册页之《吾谷枫林》(图3),也印证了杨沂孙所言,所不同的是吴谷祥所绘画面由于构图取景的不同,将此景记录得更为详尽。

鱼俊是虞山画派重要画家,为杨晋弟子,虽然鱼俊本人并未参加此次雅集,但显然对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及场所十分熟悉,“逸兴轩”原为邵氏所有,原名“浮岚暖翠山房”。常熟博物馆藏另一《浮岚暖翠图轴》(图4)亦为鱼俊所绘制。画家应其兄、藏书家鱼虞巖之邀,以绘画来再现当天雅集的情景,这是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记事方式,也是重要的一种文人雅趣。

在此图中,画家以俯瞰的视角,用画面的右半部分描绘了虞山、辛峰亭、西城楼阁,以及虞山上的城墙。画家之所以以大半笔触描绘环境,实为突出此园所在环境,借虞山、吾谷之景,体现了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可以想见,此房舍依山而建,于园中观山景,或登高观园景,都十分美妙。在城墙之外的园林之中,茂林修竹、古松翠柏、芭蕉湖石之间,房舍错落。中间最大的主体建筑应当就是“逸兴轩”,轩中有一桌,桌上所供瓶花尤为显眼,三人坐而论道,二人站立,其中一人头梳总角,其身份当为童子。不远处的屋后,二人席地而坐,似在赏景,亦在谈话。

从跋文中可知,此地应为当年邵陵宅。邵陵(1643—1707),字湘南,号青门,又号雪虬、孩叟,诗人,著有《青门集》等。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邵陵宅在阜成门外,有浮嵐暖翠山房。此图作者鱼俊之师杨晋,为虞山派创始人王翚弟子,是虞山画派的另一重要画家,曾随王翚入宫绘制《康熙南巡图》。杨晋作于清康熙壬申年(1692)的一幅立轴《踏雪访友图》(藏地不详,图5)对浮岚暖翠山房之冬景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画中虞山蔚然深秀,峰峦起伏,屋舍建于城门外山坡之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林木苍古。图中款识:

“康熙壬申腊月二十九日,湘老先生偕令兄柳公先生,携尊过浮岚暖翠山房,招予赏雪。酒阑兴发,漫为写图,并题二诗以记胜事,西亭杨晋。”

此图绘制时间早于鱼俊的《逸兴山房雅集图卷》五十五年,康熙壬申腊月二十九日,杨晋于浮岚暖翠山房赏雪、饮酒并作诗。然而在清乾隆丁卯年(1747),此处邵氏产业已归李氏所有,并已经改名,是以在鱼元傅所召集的重阳雅集中,众人在画及诗文中追思邵陵先生。鱼俊的《逸兴山房雅集图卷》在民国甲申(1944)又经其后人鱼瑞舟邀请当时的名人如萧蜕庵、杨无恙、王庆芝等题跋后重裱,王庆芝为王翚八世孙,虞山画派传人之一。文人雅士以园林为依托的风雅,历经数代人的传承,得以延续下来。

常熟历史上的私家园林有很多。据县志记载,自周代始,比较著名的有梧桐园、五柳园、团溪乐隐园、南园、瑞芝园、苍翠园、大石山房、映雪山居、藤溪草堂、小辋川、拂水山庄、燕园、半野园等。不少园林今已不存,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绘画与文字记载。大部分园林,几度易主,数次更名,屡经兴废。其中较为著名的园林是明万历监察御史钱岱“小辋川”,始建于明代,《考槃余事》作者屠隆(1543—1605)为之撰记,称其为“绝类王右丞蓝田辋川”,今遗构尚存。此园位于常熟古城西南,清嘉庆、道光间,此园部分为吴峻基所有,初名水壶园,后改名水吾园。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归收藏家赵烈文(1832—1894)所有,遂改门额曰“静圃”,俗称赵吾园。民国间又归常州盛氏,更名寧静莲社。如今,此园经政府修缮并对外开放,与曾氏虚廓园合并,命名为“曾赵园”。

清光绪四年(1878)二月,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游虞山,至尚湖访友人杨沂孙、曾伯伟,逗留十日。此时,正值赵烈文的“静圃”刚落成,赵遂邀请吴大澂游园并宴饮。吴大澂绘《静溪图》(图6)以酬谢。此图对园中主景亦进行了描绘。此园以水景取胜,景点皆环池而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一座三进院落“能静居”南向,楼前假山树木掩映,西面建单孔石拱桥名“柳风”,城河之水自柳风桥引入,名“静溪”。水面之中有九曲石板桥横跨,墙外老柳盈堤,偃卧波上;溪之北,南向有楼名“天放楼”,为赵烈文藏书之处。登楼则水中倒影四周景物,虞山尽收眼底。溪南有小假山矗立,晴岚挺秀,掩映波光,溪北有丛竹、梅花。吴大澂的《静溪图》真实记录了光绪时期赵园实况,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兼具历史文献价值。将此图与1958年陈从周先生发表《常熟园林》一文中所刊登“赵园九曲桥上观虞山”照片相对比,可看出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度,足见吴大澂的描绘是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实景。

以上两图,如果仅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具备“精妙”的笔法和“巧妙”的构图,艺术价值似乎也并非上乘,但却记录了两座园林的建筑格局、地理位置、人物交游等诸多要素。画作再现了园林当年的盛景。透过画作,我们能借助想象,在一个真实的空间中与古人展开一场时空的精神对话。更重要的是,透过画作,我们还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两个不同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冶游及交游情况,为我们了解一段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历史提供了帮助。

“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也是对文人园林的总结。园主人的“无俗态”与“文心”成就了一座美好的园林,也促成了一次有意义的雅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画作与诗文。遗憾的是,正如高居翰先生所珍视的明代常州《止园图》册页经过一番曲折的考证,其遗址已经成为了大型购物广场一样,昔日园林盛景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古人的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我们仅能用文字与绘画来怀念那段业已逝去的美好时光。

猜你喜欢
虞山山房雅集
后素山房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9:02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江苏教育(2020年67期)2020-11-02 00:49:30
《清溪雅集》
连云港文学(2020年6期)2020-03-17 01:40:06
重庆拾山房民宿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36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22
戊戌海棠雅集
中华诗词(2018年7期)2018-11-08 12:47:28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37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