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荣 黄敏
[摘 要] 玉米灰斑病是盐津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发生危害,具有来势凶猛、传播蔓延速度快的特征。玉米发病后造成一般田块损失5%—30%,严重地决达80%以下,甚至有地田块绝收。根据近两年在玉米生产上指导农民防治玉米灰斑病情况,现将玉米灰斑病在盐津县的发生特点、防治措施进行编写汇总以供大面防治之用。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发生条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64-01
1 症状特点
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片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有褐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展为黄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长达5-6mm,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病害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候条件适宜可扩展至整株叶片,后期在叶片两面都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以叶背产生较多。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2.1 病原: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
2.2 发生规律
在盐津县,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源,当年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浸染,不断扩展蔓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蚜管通过气孔浸入,病菌在地表病残体上可存活7个月以上,但埋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则容易丧失生活力,因此病菌数量逐年累加;病菌可以在种子表面安全越冬,成為下一年度的侵染源;其远距离传播靠种子,近距离传播靠风、雨,据监测观察,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开始发病,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玉米灌浆至乳熟期进入发病高峰期。
3 发病条件
根据近年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观测,主要有菌源感病品种,适宜气候条件,播种期、海拔、栽培管理技术、施肥水平等有关。
3.1 温湿度:分生孢子在10-30℃下均可以萌发,但萌发最低相对湿度不能低于81%,大于90%的条件有利于萌发,且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
3.2 海拔:海拔高度大于800m时有利于发病,尤其是1000m以上的山区更易发病。
3.3 生育期:在大部分地区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病害开始发生。实际上,在此前的时间里,玉米下部叶片上便可见到少量病斑,只是少而不易见。一般地说来,雨水偏多的年份,在6月上旬便可见到病斑。大量可见病斑时间是在8月上中旬,到玉米进入灌浆期,条件适宜田间见到大爆发危害症状。
3.4 菌源:无病区,若不从病区调入病种或者不让病株残体传入,种植感病品种,环境条件也适宜,植株并不含感病,也可以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因此,有无菌源是发病的先决条件,若病区秸杆还田,菌源就丰富,发病往往较严重。
3.5 环境条件。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尤其以湿度为关键,病害多在温暖潮湿、雾日较多,连年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发生,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多湿,长期阴雨连绵,暴风暴雨日多年份,适宜病害流行和发生,植株叶片生理年龄直接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生理年龄越大越易感病,加此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随着向上部叶片蔓延。海拔高低对病害的影响,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海拔的高低成正相关,海拔越低病害越轻,海拔越高病害越重。
3.6 品种的抗病性和生育期。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灰斑病发生流行因素中,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都不同,栽培品种中,本地老品种盐墨23品种较抗灰斑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抗病性不同,玉米苗期抗病基本不发病,拔节到抽雄期开始发病,灌浆期至乳熟期达发病高峰期。
3.7 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关系最密切是种植密度,施肥管理、播种节令、少耕或密耕的地块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菌源丰富,发病重,播种时间推迟,栽培密度过大,使玉米埴株过于荫蔽,不施底肥和磷钾,偏施氮肥,管理粗放,后期脱肥的地块植株抗病力弱均有利于灰斑发生发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施足基肥,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和钾肥,可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 防治措施
玉米灰斑病有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在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建议农业防治为基础,农药防治相结合。做好灰斑病的调查,查清历年灰斑病严重发生地块底数,品种,如开培训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让大家认识防治的重要性,印发防治灰斑病药剂、配方资料,不断提高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
4.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性好,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杂交玉米良种作为当家品种,经过年几年的种植观察,抗性好、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如盐墨23、资玉2号、雅玉等。
4.2 合理密植、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农业防治技术。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烧毁,玉米杆叶堆汇农家肥的,肥料要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于地块、田间,以便消灭和减少菌源;生产时期增施磷钾肥,每亩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增加通透性,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4.3 药剂防治,根据玉米灰斑病发生、发展和危害特点,在药剂防治上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三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张叶片正反面喷湿为标准,由于玉米灰斑病是从玉米的脚叶自下而上发生危害和蔓延,早期摘除病叶集中烧毁,目的是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菌不要往上部叶片蔓延,防止重复浸染,达到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
按照“降低成本、提高防效”的原则,提前预防是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手段,选择玉米灰斑病最佳防治时期或发病初期施药,每7-10天喷药防治一次,连续2—3次。还可同时兼治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等叶部病害,确保玉米灌浆成熟阶段功能叶不枯死。
4.3.1 盐津县生产上效果较佳的防治方法是以药土灌心法为主,喷雾法为辅。玉米大喇叭口期亩用40%丙环唑微乳剂或25%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或用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药土灌心一次,可以有效控制灰斑病的发生蔓延;也可用喷雾法在监测到中心病株后用上述药剂喷雾一次,再隔7-10天喷施一次,既可控制灰斑病的发生蔓延,又可兼治玉米大斑病、纹枯病及其他叶斑病害。
4.3.2其它可用药剂:20%三唑酮乳油,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P3生防菌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