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应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分析人物在此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连贯思考,从而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此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评价人物,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观点评人物,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我将以小说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形象是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代言人。因此,鉴赏此类文章,要重视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分析人物在此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连贯的思考,从而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
1.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性格的展现,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的介绍。”欣赏小说人物语言的过程,就是把握人物性格的过程,好的人物语言,共同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如《祝福》中,关键人物鲁四老爷的话不可不让学生琢磨。在临“祝福”时祥林嫂死了,四叔便“且走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种谬种!”这话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就不难明确: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
2.人物的行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行动描写往往在细处着笔,有着其他说明性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部分,当听到丈夫要到大部队去了,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足见她,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所以,对这一“震动”的“手指”,就要提醒学生多留一个“心眼”了。
如小说《守财奴》中“抢梳妆匣”一处动作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写得生动极了,使人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把一个金钱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3.人物的肖像描写,是较快捕捉人物性格的途径之一。如《祝福》中,特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祥林嫂身上烙下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只有在其“间或”一动的眼珠子中,才能感觉到她原来还是个活物。作者鲁迅先生紧紧抓住“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让读者深刻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也就更能让读者品味小说的主题。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写出的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長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已变得麻木迟钝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说通过对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4.人物的心理描写,无疑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现其性格特征的。如《边城》一文中对翠翠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的一种情无所依的心态,从而也读懂了浓缩湘西文化的纯真年代。所以,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也是必须的。
二、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主题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如鲁迅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生活在封建、迷信、落后、冷漠无情的社会,对这一社会环境就要做深入分析。如《祝福》的最后一段描写的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烘托了人物形象,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同时加强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把握故事情节也是分析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作家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还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事件中祥林嫂的性格变化。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二来可使学生熟知内容,把握思路,在情节的发展中领会人物性格的发展。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综上所述,分析人物形象,就应该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入手。其中,环境是重点,因为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展开。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入手,如人物语言、行为、肖像、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这就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的问题了。
通过以上所述的诸多途径,可以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但要注意一点,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人物。如读《祝福》,应认识到鲁镇上的人既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又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应认识到别里科夫既是封建沙俄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