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2015-06-11 13:32:02程前光关晶晶吴岩燕頔
文化产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程前光 关晶晶 吴岩燕頔

摘 要:现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作为医学院校,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设置基础英语课程模块、科技英语及学术英语课程模块、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和通识英语课程模块,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对参与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日益重视。作为医学院校,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提高本科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求的课程,已成为社会及医学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从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来重新审视本科应用型医学院校外语人才培养问题。自2003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其中促使课程设置转型最为明显,即从“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设置转变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设置,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课程设置现状

(一)由于招生人数较多,国内大多数高校所有学生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四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然后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考试之后,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也随之结束,学校没有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同时,一些高校忽视学生英语水平不同,要求所有学生在前四个学期都进行英语基础课的学习,显然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英语四级水平,他们渴望进入大学后,能够提高听说能力,学习一些了解中西方差异的课程及对他们将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如果还要他们学习基础课程,就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显然,现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基础性课程重复设置,缺乏应用性课程的设置,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及社会需求,结果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毕业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大學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学以致用,这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蔡基刚、廖雷朝2010),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文秋芳(2012:289)认为,让部分英语优秀的学生放任自流,免修大学英语,四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反而会降低,这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因材施教,“试行新颖且灵活的课程设置,有的甚至用英语开设专业课程”。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日益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重视。作为本科应用型医学院校,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好地培养本科应用型医学院校外语人才,我们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对我院学生调查问卷基础上,将课程整合成四个模块,即基础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课程和通识英语课程。除通识英语课程外,学生只有完成每一个模块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学习。

(一)基础英语课程模块。基础英语包括1-4级的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实行分级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级别,在二到四个学期内完成基础英语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复习基础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最终目标是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继续其他的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在一到二学期就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可选择下一模块的课程学习。

(二).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和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不同于专业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依据《课程要求》,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有三个等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一个级别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口头翻译、笔头表达、口译、笔译(包括编译)。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学术英语有利于学生阅读英语医学文献,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格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医学英语课程模块。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行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本专业的英语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毕业后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医学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我院课程体系改革,设置了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由医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师一般都具有国外学习和给外国留学生授课经历。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学习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四)通识英语课程模块。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英语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

因此,我院设置通识英语课程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一模块甚至在1-4学期,为选修课,学生不受其它模块限制,自由选择。

三、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重点,加强了基础阶段的课程建设;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开展通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专业技能为中心,开设ESP和EAP课程,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素养。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考核和成绩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通用英语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达到了学以致用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文秋芳,2012,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283-292.

[3]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5):2-6

[4]蔡基刚,2010,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6-308.

[5]陈坚林、顾世民,2011,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1):3-8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4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科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WY2014012-A)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下的本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编号:JG2013010562)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Y201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8:36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