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华勇
摘 要:始于07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允值会计的存亡形成了一个巨大挑战,很多业内人士就此推测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效应,并且认为这种顺周期效应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就国内外人士对公允值顺周期效应的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层面和会计层面就应对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视角 ;公允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策略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允值会计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经过这次危机,很多业内人士人認为公允值会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而公允值会计的这一顺周期效应则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它不予提倡。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顺周期效应就是衡量经济波动水平和经济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较为专业的用语。顺周期效应,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影响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波动水平的一种机制。但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体现为对所有权益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鉴于此,银行和相应的决策者之间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衡状态。
一、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国内外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成果
在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有学者就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了解。虽然,基于当时的发展情况,就某些方面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力,业界人士是很难否认的。在金融界,就公允值的顺周期效应来说,一些专家对其产生的依据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当然,也有学者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就公允值会计对财务波动性的影响进行考察和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有Bath的《公允价值和财务波动性》,这篇文章是研究公允值会计和财务波动性影响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文章把重点放在了公允值会计对财务波动性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三大特点上。就国内而言,学者黄世忠就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梳理,以此为鉴进一步对公允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黄世忠就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对政府部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解决意见,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可实践性。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转变研究角度,讨论公允值对报表数据的波动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08年,Plantin利用机制分析法,就当时的历史成本法和成本会计进行了对比,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简要的分析。分析表明:成本会计对市场波动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这也是建立在外部环境支撑的基础之上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成本会计能够有效的捕捉到市场信息,但是,这也使得一些无关因素的融入,从而增强了波动性。总的来说,国内外对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产生了实际的效用。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谈应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策略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金融界的各种纠错机制纷纷应运而生,金融界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对此作出了回应,从中汲取教训并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综合这些策略可以发现,这些策略的目的都指向了降低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方面。就此而作的研究报告中,FASB、 INSB、 FSB、 MF和英国金融监管局对顺周期效应问题分析的较为全面。在应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策略研究报告中,可以分为监管和会计两个层面,不同层面的策略研究都有各自的利弊,值得去深入探究。
首先,会计层面上的策略研究。这个层面上的研究策略以FASB 、INSB的分析为代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其中含有两种做法:其一,改变金融资产四分类的做法,转而变为二分类。金融资产中,把合同收益作为基础进行管理和呈现基本贷款特点的以摊余成本的标准对其进行计量,除此之外的计量则依照公允价值。其二,把公允值计量深入到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资产中,以此来缓解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的金融业绩波动。②对现行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进行改变,用“预期损失模型”来代替“已产生损失模型”。③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在少数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允许对原本按公允值计量的一些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④剔除市场价格,转变为内部估值。在一些情况下,经济市场的流动性会出现静止或缺失,鉴于此,一些特定的金融资产会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因此,相关管理层如果认为这些市场价难以体现出金融资产的真正价值时,可以允许内部估值。⑤对资产减值中的一些非信用因素进行剔除。对一些特定的金融资产来说,去除减值测试中的一些非信用因素对公允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价值进行低估。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公允价值受到一些非信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价值变动,在基础上,允许把它列入其他方面的综合收益而非当期的损益中。
其次,管理层面的策略研究。这个层面的研究以FSB 、FSA、 MF为代表,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杠杆比率的上限进行一定程度的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一些金融机构因为过度举债,从而受到由于金融资产公允值波动的不对称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局面。②对风险计量方法加以改善。对风险计量方法进行完善,要对VaR的观察期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并且在一定基础上为其加以压力测试的辅助手段。③在资本充足率弹性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提高。这种策略要从不同的金融周期来看,首先是繁荣期,这个时候要对资本基础的认定标准加以严格化的处理;其次是萧条期,这个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资本基础的认定标准进行适当的放松。④就以往的经验来看,资本监管太过于依赖会计数据,而管理层面的策略中就要对这种依赖性进行弱化。这样做的效用有两个:首先,公允值会计的估算误差波动会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弱化而减小;其次,由于混合计量的波动,金融波动会随之被放大,这种紧密相连的潜在效应也会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弱化而降低。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此前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公允值会计的存亡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很多金融界人士就此对公允值会计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公允值会计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效应,而这种顺周期效应构成了金融危机的重要生成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很多业内的专业人士就这种顺周期效应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并且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从管理层面和会计层面就应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顺周期效应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黄静如, 黄世忠.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 04期(04):17-20.
[2]杨超.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 2015, 04期(4):17-20.
[3]宋子睿.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的视角[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 第2期(2):154-155.
[4]徐晶.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基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研究[D]. 厦门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