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倩
【摘要】本文研究并构建了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以面向对象程序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课程融合 研究性教学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3-02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具有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以及挑战性等特点[1]的研究性教学应运而生,得到了多数高校的认同和积极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4]。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注重不同课程的交叉,并应用到科学问题研究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加快学生知识积累,而且有助于其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应用到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对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两个部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既要保证本门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有足够大的外延性。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所有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美国的特朗普制[5])的授课模式。“大班教学”是针对于所有的学生,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小班研讨”是针对那些对本门课程有兴趣或基于本门课程有科研想法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互动和组织管理下,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文献查阅、课程融合、分析实验等过程,不断提高其提炼问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调查设计、程序编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能够实现学习与应用的统一、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统一。
二、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课程中的应用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根据抽象关键的问题域来分解系统,是一种提供符号设计系统的面向对象的实现过程。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计算机系的学生,而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并能应用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去。基于此,这门课程需要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的思想,还要能够应用其解决信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对具体的信息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适合采用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立足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专业要求,在面向对象程序语言中选择了语法简单、前景良好并能够轻松实现界面设计的C#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在具体内容选择上,除了基本的C#语法外,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和《中文信息处理》等需要编程的课程,重点讲授的章节包括: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等。在课程设计时尽量淡化计算机原理和术语的介绍,加重界面设计等实用性的学习。此外,选择界面美观,简单实用的C#语言也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找准本门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有助于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与已有知识的衔接点,完善其知识结构。
2.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授课模式
采用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型教学思路开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侧重于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和自主性,由理论授课、上机实验、课下程序设计和课外自学等四部分组成,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过程更富有实践性和互动性。具体而言,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结合“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授课模式,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体现到上述四种教学方式中,实现理论授课、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1)大班教学模式。大班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为主。即由主讲老师整合相关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班全体学生集中讲解C#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程序案例。在讲解过程中,重点采用启发式、问题式以及案例教学,避免教条化讲述。例如,一个语法模块的知识点讲解完毕,即时给出程序设计案例,在案例程序的分析过程中巩固知识点,并及时进行上机练习,进一步理解语法并进行应用。
(2)小班研讨模式。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爱好每4-6人分成若干个研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理解和联系,选择一个其他课程中的问题通过编写程序来解决,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定期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研讨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运用C#语言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个性化的界面,自行完成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软件,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本门课程的目的。
三、开展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和难点
开展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框架,将本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解决问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1.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找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在这个完整架构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但具有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涉及管理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在寻找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挑战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
2.难以实施有效的教学实践
首先,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已经习惯了“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做到教学模式的改变;其次,很多教师虽然想做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方法上存在欠缺,在确立学习任务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不注意把所研究的任务与学科专业进行密切联系,做不到学以致用;再次,学生受传统教育多年,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过分依赖于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基于课程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师要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努力来实现研究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童绍玉,李秀寨,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45-48.
[2]王萍,刘洪瑀. 浅谈开展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网络研究性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4(8):439.
[3]范慧玲,袁玉萍,李欣等.研究性教学在最优化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4(6):77-78,79.
[4]陈晴光.研究性教学策略探索与实践——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15-120.
[5]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由南京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资金资助(2013Y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