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玲(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乡南寨小学 贵州 黔东南州剑河 556403)
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的促进
潘玲玲
(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乡南寨小学贵州 黔东南州剑河 556403)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多方面内容,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音乐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导性、激励性、凝聚性、美化性。
小学音乐;校园文化
小学校园文化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校师生以校园为空间,共同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理念、奋斗目标。小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校园社团活动文化。
音乐是一门艺术,具有审美性,小学音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教者和学者,对于因受到教与学的一切因素制约的人来说,音乐教育的特征,乃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起作用。”[1]
首先,小学音乐教育具有时间性。音乐是以声音作为载体的,在录音机发明之前声音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次的音乐欣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音乐以不同声音为素材,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强弱变化、和声的层次等表现手法诠释事物和人的情感。如,雷鸣声、击打声等等,这些现实中的声音都可以塑造意识形象。
音乐是表现形艺术。音乐的载体只有声音,声音的表达是十分抽象的,他不同于有具象图形的绘画,也不同于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学,音乐的表现更多地依赖于想象。它比其它艺术都要抽象。对于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欣赏音乐,因为感情和思绪的变化,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音乐也是情感的艺术。罗马尼亚音乐家艾涅斯库说过:“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微妙变化的唯一方法。”[2]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对美的事物有分辨能力,对美的事物有追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小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完善品格、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小学音乐教师让学生学唱和欣赏一些歌曲,培养学生养成有礼貌、讲卫生等文明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热爱生活、感受生活。
因此音乐教育具有引导性、激励性、凝聚性、美化性。美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真诚的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因为“真善美”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通过美妙的声音打动人,陶冶小学生们的情操。音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情感感受音乐,学习方式由被动化为了主动,这样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音乐教育具有激励性。音乐作品能够启迪心智、激发灵感。教师通过选择好的音乐,组织好音乐教学、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学校应该阶段性地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例如,歌舞演出、歌咏比赛,师生一同努力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当校园充满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起来,校园人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音乐教育具有凝聚性。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使师生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学校的灵魂。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情感、良好行为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开展的歌咏比赛、合唱、乐器表演、舞蹈排练等活动,增加了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同学相互帮助。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程,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让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了校园凝聚力,校园成为了真正的大家庭。
音乐教育美化性。音乐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学校通过开展知识性、娱乐性的文艺活动,用音乐去陶冶小学生的心灵,美化其语言、行为。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提高他们分辨美丑的能力。音乐教育为校园师生打造了一个健康向上、文明礼貌的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教育的影响,校园文化也变得更加健康美好。
总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美]贝尼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孙淑敏.试析音乐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202.
G4
A
1007-0125(2015)05-0217-01
潘玲玲(1989-),女,侗族,籍贯:贵州省丹寨县,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乡南寨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