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5-06-11 00:27颜丽娟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99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广西钦州535099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谭 力,颜丽娟(.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99;.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99)

浅谈诵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谭力1,颜丽娟2
(1.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99;2.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99)

诵读教育是源自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教育手段,可在授人以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诵读教育不但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生命内发力和创造力,更可以在普及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让诵读艺术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更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空间。

经典诵读;诵读教育;文化传承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开始大量涌入我国。人们在享受其丰富的精神涵养的同时,又困惑于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例如:一些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如数家珍,但却不一定能说出我国历史上朝代的变迁;对西方名著的品评头头是道,但对我国经典名作却不甚知晓;有的人甚至连一些经典诗文的引用都会出现名不对文的现象。加之我国现代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范式的影响,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目的太强,训练技能、传授知识、应对考试成为最受重视的教育目标,使得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时候,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诵读教育是源自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教育手段,可在授人以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诵读教育不但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生命内发力和创造力,更可以在普及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全社会都应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大力提倡和普及诵读教育。

一、诵读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一)诵读教育的历史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人类的生活经验是靠语言传承。在诵读最早蔚然成风的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还是竹制书卷。竹卷非常的笨重、不易翻阅保存,更不便于大量携带。相比之下,诵读牢记便成了极为便捷的一种办法。但另一个新因素让诵读更受重视,那就是科举的逐渐严密,使得诵读风气更加浓厚。

到了近代,随着经学与科举相继推出历史的舞台以及白话文的盛行,与之密切相关的诵读也遭到了清算;加之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完全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了完全西方形式的教育方法。诵读被视为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遭到彻底否定。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但会涉及写作与研究水平的下降甚至出现了思想与传统文化上的断层。

(二)诵读教育的现状

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曹禺、赵朴初、吴冷西、谢冰心、叶至善、启功、夏衍、陈荒煤和张志公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名上交一份议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经典诵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诵读教育的重视,诵读经典的活动陆续展开,如:“中华颂”、“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工程”、“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中华赞”等等。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旧式教育可取之处也开始有了一些正面的思考,对于诵读教学的要义也有所肯定,但与古代诵读重视的程度差异仍是十分显著,表现在:一方面是诵读量的古今巨大差异,“书读百遍”在古人那里并没有夸张,今人则绝少这样读书;古代的诵读是吟诵,而今会吟诵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这是古今诵读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今天普遍强调包括诵读在内的阅读教学,但它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应试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1]。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诵读教育方式及内容

(一)在家庭教育中开展诵读教育

国家,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从家庭教育入手极为重要。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家庭环境与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在家庭中如果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教育氛围,往往可以做到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一个良性循环。拿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来说,“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是说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要讲信用。君主应该去尊重他的臣子,臣民就会对君主忠心耿耿了。这条就可以用于生活中的礼仪,对待朋友,上下级都可以试用。下一句“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说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义,这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千万不要违背它,在这些诵读艺术的学习中可以教会孩子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除此之外,在诵读艺术化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其中的道理和作用的同时,也能时刻加强家庭施教者在诵读中的理解的深化与广化,在作用与反作用中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在学校教育中开展诵读教育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产生最主要的场所,除了教授学生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外,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其本质意义却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与获得知识技能,而更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并将感知、精神、情感、技艺的不同方面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最终以潜能来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仔细观察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这些在中国古代诵读教育中早就具备了,所以当今诵读教育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校应该更加专业的将其应用在教育活动中。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诗人苏轼也曾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对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校中,可以定期组织诵读教育,准备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读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虽然在今天大多数人已经无法做到诗歌的吟唱了,但仔细观察古人所做诗词歌赋,不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讲求格律,即使是到了不再吟诵的现代,读起来依旧是朗朗上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化的诵读去扑捉其中的音乐性,试着感受一下古人读书时的韵味,不仅能让学生对传统诵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兰亭集序》一文为例,文章描写的是作者在游玩山水间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行文流畅,朗朗上口,是骈文的精品。但它最出名之处不是文章的行文布置、作者思想,而是举世闻名的书法造诣,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作者王羲之是我国的书圣,他的书法笔力遒劲、集广家之长,自成一派,当然这和他潜心书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入木三分”就是最好的佐证,说到这里把我国书法文化代入其中最恰当不过了。通过传统文化在诵读教育中的植入,让学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由点及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兴趣,从而在古贤圣人的经典名篇中,找到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反复的诵读当中体会其中的情调韵味,细细品味,沉醉于它的文学美感之中,再充分理解背后蕴含的意义。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2]。由此,诵读不仅是嘴在读、眼在看、耳在听,更是动用了人的全部精神力量与作品实现着心灵的沟通,即是如此,那么不论是其中的琴棋书画技艺,还是攻城略地的谋划,再或是出市归隐的态度,都能通过诵读艺术化的教育方式更加形象而鲜明地传达给学生。

诵读艺术听起来非常复杂,但是掌握之后却可以随时透过语言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学生通过教育接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再作用于社会,社会又反射给家庭,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良性循环,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源远流长。在教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如今,社会上重新唤醒对诵读经典的重视并大力推行诵读教育,而其本质意义的重点不在于获得一些知识技能,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美的境界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3]在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让诵读教育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三、诵读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进程要比我国迅速很多,但是文化却不是可以一朝一夕可以借鉴而成的,况且我国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在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区别民族独立性最直接的表现,更是我们赖以发展的精神信仰,尤其在教育方面,虽然古代重视诵读教育有着历史时代的特殊原因,然而,纵观古代诵读教育——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墨子的“亲知”闻知”说知”,韩愈的“沉潜与义训,反复于句读”,朱熹的“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都提出了一个观点,诵读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读悟相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一)诵读教育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

文化的价值在于被人所需要,但是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文化价值必然是巨大的,同时也依然有着被我们所需要的闪光点。诵读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说,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其的继承与发扬中,可以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传统文化、国与传统文化、社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

诵读教育讲求口传心授、强调日积月累、注重自学自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这也和文化很像,在活动中产生,在产生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取精华而去糟粕,最后得以传承,所以在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上,诵读教育有着融合贯通的优越性。

(二)诵读教育对传统文化潜能的发掘

任何文化对于人的影响都不是直接的,很多时候它更是一种潜在力量,尤其是蕴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文化,通过诵读教育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掘。教育者也应该努力的充实自己并成为善于发现的“伯乐”将古典文学中的文化力量通过艺术教育得到最大化的发掘和传递。

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之下,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兴趣去深入学习繁复难懂的古典。如在诵读艺术的教育中巧妙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由点及面的拓展开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从诵读上说,古今诵读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古代诵读在不同时期之下又有不同,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当时的政治文化找到答案的。

当我们诵读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骑着竹马的小男孩在同龄小女孩的床边绕着玩耍了,但是在古代,床具并不像今天,可以靠墙或者放在卧室中间,而是必须靠实墙壁,尤其是床头,这里就涉及到我国古代风水学了,这么看来,床的两边靠墙就实现不了“绕”了,所以这里所说的床应该是小凳子或者井栏的意思。还有在我国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很多妇女被要求遵守“贞节”,这里男孩儿和女孩儿却可以愉快地戏耍,可以看出在唐朝妇女的地位并不十分低下,我国唯一一位女帝也是在唐朝产生的,这些又和什么有关呢?

(三)诵读教育对传统文化影响力量的作用

传统文化造就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风貌,它指导着我们该如何做人、处事、生活、发展、创新,是我们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瑰宝,可以说在中国人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诵读教育,它能更好的让古典文学中的文化、思想释放出来,让古典文学的精神力量最大化,让人从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孔子以“仁”和“礼”为中心、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朱熹重在“明人伦”,这些都是古代诵读教育的传承人,同样是使用古代诵读教育法,甚至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他们已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诵读的熟读并不是今天所谓的“死读书”,而这些主张不同的教育理念中都非常注重思考和实践。例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墨子的“所知”、董仲舒的“多连”和“惯博”、朱熹的“省察”和力行。

就拿“无奸不商”来说,在过去并不是指商人都是奸诈的,而是说商人在卖米的时候每次都把米堆得满满的,以获得回头客。而今“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在误传中却也使人们认定了“无奸不商”,这不仅在拷问着商人的良心,也在拷问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仅仅是以社会物质财富衡量好坏的极端思想让商人们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了吗?其实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在受到社会的影响,也在默默地影响着社会。“亡羊补牢,犹时未晚”,从诵读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从自身教育和改变做起,进而影响身边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到那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慎独环境之下。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诵读教育虽然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但其却带着本身的艺术性和独特的生命力将古人的智慧发展并传承下来。今天,我们虽然不再沿用古时候的吟诵教育法,却依然可以将其精髓借鉴、传承,并转化变革为今天的诵读教育方法。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文化有了空前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和生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而诵读教育则是文化传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功能,必然可以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出承上启下的贡献。

[1]徐明英,邱瑰华.古代文学诵读传统的形成与衰落[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

[3]我们与教科社教材共成长(一)[N].中国教育报,2005-12-23(006).

[4]赵吉惠.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基础[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01).

[5]王宏巍,卢益山.经典诵读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6]徐建顺.我们为什么要吟诵[J].语文建设,2010(04).

[7]龙国庆,蒋诗堂,王豪才.论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诗歌朗诵教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8]杨定明.吟诵知意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05).

G4

A

1007-0125(2015)05-0212-03

谭力(1984-),男,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影视理论、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研究;

颜丽娟(1962-),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与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JGB244)。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