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蕊(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风云际会,何去何从
——评电视剧《走向共和》
郝蕊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走向共和》是从剧集本体制作到人文历史内涵都评价较高的作品,力求宏观、客观地展现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本文将从思想表达、人物塑造、艺术表现、意识形态及阐述等方面对本剧进行评述和分析,阐释其整体呈现的“颠覆”特色。
《走向共和》;颠覆;思想表达;人物塑造;艺术表现;意识形态
离我们最近,我们了解最多、受其影响最深的朝代当属清朝。因此历史题材的帝王剧总是依托受众已有的清朝知识来讲述故事,颇驾轻就熟。康熙、乾隆是最多被搬上银幕的帝王,孝庄、努尔哈赤也被搬上银幕,近年来火得一塌糊涂的雍正更是不用多说。
帝王剧中大多讲述的是繁荣、兴盛的阶段,比如:康乾盛世,我认为如此为之的原因是,第一,故事好讲,受众普遍有些了解;第二,没有影射之嫌;第三,受众通常喜欢兴盛、稳定的历史时期,跟国人的文化传统有关。因此,诸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等一系列的长篇剧作便应运而生。雍正更是忙得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周旋于若曦、怜儿、甄嬛等之间。
《走向共和》是一部近代史电视剧,讲述的基本是慈禧太后60大寿到张勋复辟这段历史。气势恢弘地再现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它也应属于帝王剧范畴,只不过讲述的是一个王朝的没落、两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历史问题涉及很多,它一改教科书和我们印象中,清朝末期上至慈禧太后,中到李鸿章、袁世凯,下延至庶民的一种状态和人物性格。人物更加立体化、形象化,慈禧不再一味地跋扈专权,李鸿章也不止“卖国求荣”,袁世凯也不仅是个“贼”……这部电视剧让帝王剧的类型更加丰满,让一个没落朝代的历史还原得更加真实,让观众审视一个朝代的角度变得更加多面,它的深度非是当下大火的网络剧所能比拟的。
本剧非一般化地从底层人物的生存讲末代历史,而是通过描绘上层决策者鸟瞰国家命运变革,其“颠覆”便首先体现在思想层面。好事者说“清朝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和封建专制正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封闭、专制的影射;洋务运动正是改革开放的影射”,简直无稽之谈。《走向共和》主要讲先进生产力对救国救民良方的探索,以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描摹最详,刻画最深。“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果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剧中孙文台词)这段台词是明确提出的、对民主意识启蒙的总括,试图唤醒当时的青年,一旦国民不“被接受”了,会“思考”了,那么“专政”便岌岌可危。国家和社会的走向并不应出于某个人、某些人的私心,决策层应殚心竭力地为中国计,尽己之责。莽撞愚昧源于无知,逐步开放与正视才会获得支持、带来豁然开朗的局面。
在人物塑造上,这部电视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人物都是历史上数得出名字的人物,封建派的、改良派的、革命派的。从以往印象中的“扁平人物”而变成立体丰满的“圆形人物”,校正了他们在广大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慨叹李鸿章的远见眼光,《马关条约》签下的前因后果,鄙夷康有为“以革命之名行保皇之实”的愚昧和性格中的奸猾,改变对伊藤博文的偏执看法欣赏其友善和修养,正视袁世凯虽有圆滑一面却也很有头脑、对大局把握准确的事实。而最出类的是慈禧太后,剧中慈禧既有普通人家老太太的一面,又有感情脆弱的一面,又有当断则断的一面。她也并非对洋务对新政一味阻挠,封建守旧,很多事情若没有老太后的乾纲独断还真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她相当有谋略,她曾说:“‘友邦’的侵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奴’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友邦’有可能会扶持‘家奴’来反抗……”光绪渐渐失权有与太后政见相左的因素,慈禧的变法求稳中过渡,光绪的则有些操之过急且治标不治本。虽不否认慈禧可能一时冲动下诏对抗八国而最终赔款四亿五千两白银,可又有哪个掌权者没有过错误。
本剧的镜头表现力、服装造型、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极考究,值得借鉴。从一些段落所营造的张力可见态度及功力,比如光绪被禁瀛台,慈禧偶然路过进去看他,发现他沉浸于修表,两人对视的镜头,两个特写镜头的变换让人觉得矛盾一触即发,临近崩溃的边缘。还有一些表现情绪的特写,比如:摔茶杯,会选择重复的方式加重情绪,与其它很多同类电视剧比较显得如此有新意,有张力。本片十分注重以对比手法叙事,如在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购买“吉野号”而节食,镜头一转,叙述慈禧的“108菜宴”。服装造型、选景上也尽量符合史实,慈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发型发色、妆容服饰,和重大官方场合的白脸暗红唇妆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情绪和性格变化。演员的表演更是无可挑剔,光绪的孤独怯懦、李鸿章的大智包容、康有为的愚昧奸猾、荣禄的通达见识,最受争议的算是孙中山的表演,起初较为流里流气,一反过去的严肃伟人形象,这或许才是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过程,没有谁从一开始便沉稳练达。本剧没有一味地沿袭前例,人物性格发展合理化、逻辑化,展现了人所具有的多面性,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其现实主义意义自是重大,这部电视剧也为广大受众全面了解近代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这部电视剧中,主要体现的是封建主意识形态(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学、立宪等实质为延续爱新觉罗统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共和革命等),是中国最危难时期应该何去何从的大问题。讲述了中国之于世界之林的状况,清王朝为保“家天下”而做的最后挣扎,先进大臣、知识分子、革命党人为寻求救国出路而做的努力和牺牲。人们深深地为孙文先生所描绘的共和美好愿景所吸引,剧中有多处孙文、杨度等不同派别或政见的人的演讲,让观众切实了解各种政治制度在当时的利弊,台词文采斐然,道理深入浅出,情景引人深思。全剧时常流露大胆和新意。《走向共和》,它不单一着重表现帝王,领袖也可以算是新时期、新制度下帝王阶层的象征,归类于帝王剧也无可厚非。慈禧、光绪、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康梁……这些主导中国命运走向的人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部电视剧用这些有价值的历史人物告诉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与其让一个时代的思想约束自己,不如去做一个时代的英雄。
J905
A
1007-0125(2015)05-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