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桢桢(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数字合成时代下的视觉感知
——浅析CGI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丁桢桢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数字合成时代的来临,CGI技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无疑成为了电影创作里实现虚拟化特效场景、个性化角色、特殊图像的有力助手,进而给观影者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且扩大了导演对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
电影;CGI技术;场景;角色;画面
最早使用数字制作技术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提出,“视觉娱乐影像的制作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CGI技术正是这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关键一员,它的崛起使电影拥有了新的艺术魅力,并使电影创作者能完全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在电影画面上,斯皮尔伯格《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和卢卡斯《星球大战》的外星世界,便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合成作品。而后,卡梅隆对数字技术的探寻和热衷,将数字合成时代推向了高峰,其拍摄的电影《阿凡达》,不仅掀起了3D电影的潮流,并将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CGI技术更是在整部影片中被广泛运用,在解决了电影创作受限于一些现实与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同时,也为电影创作的风格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从而实现电影制作者们最理想化的视觉画面、场景和人物创意等。
自电影银幕上通过数字技术“活化”了远古恐龙世界和外太空世界开始,就标志着数字合成时代的成熟。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CGI技术逐渐成为电影场景特效的新宠。近年来,在诸多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霍比特人》的五军对垒、《星际迷航》的太空之战、《后天》的城市天灾等,这些震撼的电影场面都是通过混合布景、模型与计算机绘图,并依靠CGI技术得以实现,可以说CGI技术的诞生为电影里“动作大场面”和“另一个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将这些虚拟出来的空间场景,赋予了“生命”。
在构建电影场景的过程中,巴赞理论里曾提出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一观点,根据“渐近线”一词,可以得知电影永远不可能和现实完全重合,这也成为电影“虚拟空间”的核心概念,其通过对实景的捕捉,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虚拟的场景设计里,进而产生了一种“真实感”。那么,对于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并行处理,在魔幻、科幻大片中居多,这些类型电影里的多数场景都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电影里这些“虚拟场景”的接受,人们很快会将它们当作是存在的“真实空间”,而这种对“虚拟空间被真实化”的认可意识,一方面是虚拟空间里有着部分现实里确实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导演通过提炼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统一认知后,再将这些概念化的感受注入在虚拟空间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们的观影经验,人们认为宇宙生活、远古时代、魔法世界等就是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样。
1977年卢卡斯推出了首部《星球大战》,带动了电影对宇宙空间的创作,由于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大多认为宇宙就是星球外观和存有奇怪物种的空间,因此,电影者们正是凭借人们这种较为“常识化”的观念,促成了对宇宙题材的发挥,与此同时,更多根据魔幻小说、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电影也陆续登上了电影荧幕。那么,这些源自于百科图书、小说或漫画的场景,为电影里架构一个新颖的虚拟场景,使其迎来了新的契机。通过CGI技术等的加工,这些虚拟场景尽可能地还原真实。这样的表现在魔幻电影《指环王》三部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作品的特效镜头从400多个提升到1000多个,影片里使用了迄今为止从传统到数字几乎所有的特效技术——包括CG、人工智能、数字合成、微缩模型、机械道具等等[1],在此片的多数电影场面里,借用电脑绘制图程序创造出模型背后的天空、云层、雕像等,但又将早先在新西兰地区拍摄的实景素材,融合在特效提取的素材中,实现了“真实且精美”的虚拟场景。同样,在一些电影的原创虚拟场景里,电影创作者运用CGI技术制作一个十分逼真的奇幻场景,且这些场景的设计并未脱离现实物质,而是将它们合理地进行了新颖的包装,使虚拟场景的外观独特,实质上又和现实场景相关联,譬如:在《星际迷航》中,飞机战舰、星球外观、太空船舱的场景设计来自于现实的科普知识;《霍比特人》里霍比特人的居所取景于新西兰实地,其室内设置与现实生活的家居十分接近,且精灵居所也采取了欧洲复古建筑;《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更像是一个穿满新奇生物的丛林,并有着与马、飞鸟相似的生物。
通常一部电影里,若能设计出具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更加提高观影者对影片的记忆,这也意味着,电影人物形象的设计越发需要掌握“观影者们的猎奇心理”。对于这种心理的捕捉,科幻、魔幻类型的角色形象,往往能达到这一效果,且能成为该电影的特殊标志。
许多科幻、魔幻类电影中,其电影角色一般来自小说、漫画,有的是受漫画影响后创作出来的,这些角色形象在造型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致“同化”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并具备与现实人类相同的五官特征;另一种是以“生物”作为参考,但会进行主要特征的“异化”。并且,“同化”与“异化”的角色,往往会出现在同一部影片里,以此对比出二者间的不同与独特。那么,这样的角色设计,一是满足了观影者们的猎奇心理,丰富了角色形象的多样化;二是更易于还原科幻、魔幻类小说或漫画的原型,使原著粉们对真人化后的角色形象不产生陌生感;三是通过角色形象,利于呈现出原创或改编的科幻、魔幻类电影的故事背景。
在“同化”的角色形象中,大多数角色都具有完整的人物特征,但在肤色、身高,外形形态上会略有差异。正如电影《银河护卫队》里的星云,虽然有着人类的体格、身高、五官,但其具备部分区别现实人物的特征,如机器的肢体、金属镶嵌的眼角、蓝色的皮肤等,而这些特征都是CGI技术对真人形象进行的合成与匹配,再适当地调整生成后的角色形象,使其更为生动。同样,《指环王》里咕噜一角,以“畸形人”作为了主要参考,并拟真了人的皮肤。而在“异化”的角色形象上,大多数都是把现实中的“植物”、“动物”、“人”作为参照,如《终结者》中液态机器人,这个角色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五官特征,但其真身被制作为“银色的液态”;《生化危机》里面的异种生物,在外形上具有人类造型的特征,而其夸张的嘴巴,却类似“食人花”与“章鱼爪”的结合体,这些通过CGI技术实现的角色形象“异化”,无疑都为电影角色类型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吸引了更多观影者。此外,《阿凡达》里的纳威族人,不仅引领了角色“异化”的另一趋势,即将其面部注入自然细腻的人类表情,且结合“猎豹”和“原始人服饰”的元素,将纳威人划分为独立的种族生物,也打破了以往电影里对外星物种外观的设计,带领出新的外星人设计潮流。
计算机能够设计拍摄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再由数字技术合成,这促使电影的奇观本性得到充分展现,再次推动了导演们不再局限于用叙事产生奇观性,而是更多地注重对视觉画面和虚拟时空的创作[2],如:以《蝙蝠侠》、《超人》、《蜘蛛侠》、《绿巨人》等为首的“超级英雄系列”、《指环王》、《霍比特人》等为首的“中土世界魔幻系列”、《爱丽丝梦游仙境》、《美女与野兽》等为首的“真人版童话故事系列”、《星际迷航》、《安德的游戏》、《星际穿越》等为首的“宇宙科幻传奇系列”的商业大片都显示出奇观电影在电影美学领域上的不断拓张。而奇幻电影往往会采用数字技术来打造种种或恢弘或神奇的奇观场景,视觉盛宴,数字技术的参与使电影在拍摄手法上获得了非常规的拍摄效果[3],两者间的共通属性使它们在某一层面上进行了有机结合。
根据小说改编的《纳尼亚传奇》,为了向观众展示出人兽之战里奇幻、奇观的战场,大部分影片运用了运动长镜头,并通过CGI等数字特效的协助,使镜头在模型道具、实景和计算机合成影像中自由转换,从而有了那亦真亦幻的壮观场景。这种无缝隙的剪辑手法和数字特效,使画面充满了立体感,也烘托出人类、兽类联盟对战的震撼、刺激感。2011年上映的《创:战纪》中,黑客凯文在与游戏编程设定的人物角色对战时,虽然所用的电影场景完全是应用后期三维技术进行构建,但摄影机在人工摄影棚里按照预演画面的构图,并用摇、推两种方式的长镜头展示角逐全景,很快地将观众带入了影片世界,再根据预期的画面设计,利用CGI技术进行制作,将画面与预期吻合,从而实现电子世界里争霸画面的奇观、奇幻感。同样,在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电影《潘神的迷宫》里,大部分场景都通过数字三维动画技术和CGI的运用,将虚拟的人物角色与真人演员并置到一起,通过开场现实生活的画面,随后以特效手法将现实自然地转向主人公视野里的幻境,以此对比形成画面上魔幻与现实之间的互换。
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一些游戏题材也实现了真人电影的改编。例如,根据同名游戏改编的电影《波斯王子:时之刃》则营造了一个辉煌壮丽的异域大漠、神秘精致的古城,片中时之刃的五大神力都需要依靠CG来辅助视觉效果,而时之刃和主角的融合镜头,主要依附于真人结合CG的技术。因此全片投入大量的CG视效,来辅助片中的角色,使得电影能够像游戏一样和魔幻元素无缝接合[4],并将电影画面所带来的奇观与奇幻色彩发挥至极。
纵观电影的嬗变,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这三段进化过程,电影正是依靠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推动,才使其更加“新颖、新意、新奇”。同时,数字合成时代的来临,更是使电影达到了新的视觉艺术高度,其中以CGI技术为主的电影制作技术手段,无疑为电影创作带来了全新层次和新的发展领域,并已然成为了一部数字电影技术的衡量标准和创作视觉艺术的必要元素。
[1]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5).
[2]王俊茹.浅谈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转型[J].成才之路,2010(03).
[3]陈芳庆.论“奇幻电影”的文化渊源、类型特征与价值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4]满囤儿.《波斯王子》能否成为又一部《加勒比海盗》[EB/OL]. http://ent.163.com/10/0527/20/67NGO 3HU 0 0034EEI.htm l,2010-05-27/2015-4-15.
丁桢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学、影视艺术方向。
J9
A
1007-0125(2015)05-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