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发展之路

2015-06-10 15:43李秋静吴琼
当代旅游 2015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旅游发展城镇化

李秋静 吴琼

摘 要: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从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后,黔东南最原生态的本土文化--苗族文化,她的传承与发展势必成为城镇化过程的研究核心。本文分析黔东南城镇化发展和苗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从中探寻一条兼顾发展之路,阐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意义及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旨在呼吁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开拓者们务必将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发展放在首位。

关键词:城镇化;黔东南;苗族文化;传承;旅游发展

黔东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苗族人口分布最大聚居区,截至2012年,黔东南州境内苗族总人口190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当自无愧被誉为“苗族文化的大本营”。

一、黔东南城镇化发展现状

苗族地区的城镇化,是黔东南州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农田劳动者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不断转向城镇转移。虽然很多城镇有了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城镇居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苗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苗族恪守千年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影响。

(一)苗族村寨逐渐消失

作为一个历经漫长迁徙历史的民族,苗族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寨为单位聚族而居。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很多毗陵城市、县城的苗寨被拆迁,诸多农田被占据,广大苗族民众被迫从土地上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例如,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黔东南州麻江县下司镇百午乡划归凯里市进行了经济开发,在短短几年时间,百午乡的自然苗族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

(二)苗族传统文化逐渐褪变

城镇化文明对苗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改变着苗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深层次上讲,城镇化建设还消解了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苗族民族艺人越来越少,崇尚现代文化的苗族青年越来越多,苗族文化的家庭代际传承出现断裂。

(三)苗族语言逐渐淡忘

在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明冲击下,外来人口进入苗族地区就业生活,苗族小孩随父母进城务工,城镇化使苗族居民活动区域变大,同时苗族文化也在逐渐扩大的城镇区域中分崩离析,这种情况就像一滴浓墨投入一片开阔的池塘,墨的颜色终将被池水稀释殆尽。当我们走进城镇附近的苗寨时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苗族小孩都不会说苗语,他们在城镇的幼儿园中就已经开始学普通话,长大后他们的生活背景让他们不再愿意学说苗话。苗族语言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被淡忘的境况。

随着黔东南苗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苗族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苗族文化的创作主体逐渐减少,城镇区域内苗族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逐步瓦解。

二、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黔东南旅游业的三大传统资源是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其中最能吸引海内外游客赴黔东南旅游的因素还是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一)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展示窗口已经建成

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展示窗口就是西江千户苗寨(以下简称“西江”),西江是一个能将原生态苗族文化全面概括的黔东南苗族风情旅游地。西江由上千户苗族人民聚居而成,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苗族生活的典型范式,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江的苗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是由苗族村寨民族文化上升到城镇民族文化并实现两者良好结合的典型。据黔东南州旅游局统计,2015年春节期间我州共接待游客82.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2亿元,其中西江接待游客达14.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

(二)黔东南苗族文化产品有待深挖

在黔东南境内,苗族的建筑、服饰、食品、节日、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先后有11项民族传统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分别是芦笙制作技艺、银饰锻造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苗绣、鼓藏节、芦笙舞、铜鼓舞、苗族医药、苗族飞歌、苗族织锦等。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苗族文化产品有银饰制品、民族歌舞商业表演、苗族刺绣等,而其他的苗族文化资源由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不久的将来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发展方向、为旅游开发提供永续的动力。

三、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意义

笔者前面提到,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会威胁到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黔东南当地的旅游发展与开发必须依赖原生态的苗族文化,权衡这三方面的关系,我们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就是发展苗族文化旅游。

在国外,旅游对城镇发展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并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我们结合黔东南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扬旅游业具有较强关联性的这一特征,发展苗族文化旅游,势必能带动相关产业和苗族文化的良好发展。

(一)发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体现苗族文化的综合价值

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从村寨里走出来的苗族年轻人在接触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信息后,往往受外界影响将民族与落后画上等号,对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和特点表现出不自信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苗寨的年轻人脱掉苗衣,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自从西江开发成景区后,很多苗族同胞才意识到跳苗舞、唱苗歌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因此,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发展苗族文化旅游来体现苗族文化的综合价值。首先,让人们认识何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以展示苗族文化特色为自豪,从而提高苗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其次,让苗族同胞意识到受苗族文化熏陶获得的歌舞、技艺、语言、习俗等,只要能有效开发出来,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从而体现出苗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二)发展苗族文化旅游,促使人们主动保护苗族文化

通过西江的旅游调查来看,人们到黔东南旅游就是希望能体验不同民风民俗,并且希望当地的苗族风俗越原生态越好,越纯粹越好。黔东南苗族的支系众多,每个支系的服饰不同,节日各异,让游客眼花缭乱,所以我们不仅仅只开发保护一个“西江苗寨”,还有更多的独特苗族文化资源等待开发、保护。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保护方法不同,我们不仅需要几位“专家”维护、修缮、总结文化内容,我们需要激发苗族同胞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将 “苗族文化旅游能致富”的观念植根于苗族同胞的心目中。让他们认识到,与其跋山涉水外出务工,不如在家乡做一个苗族文化的传承人,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将自己的文化技艺传给下一代,即通过“离土不离乡”的途径实现城镇化。当人们能通过发展苗族文化获益后,会更加自觉、自愿、积极地传承民族文化。

(三)发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最小破坏。此外,苗族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倡导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例如苗族崇拜的蝴蝶妈妈的故事,蝴蝶妈妈生了12个蛋,分别孕育出苗族祖先姜央、雷公、龙、虎、蛇、牛等12个兄弟,蝴蝶妈妈要苗族人民与大自然的万物如兄弟般和平共处。这些传说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在发展苗族文化旅游的时候不仅在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在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另一方面,苗族文化的背景是植根于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环境中的,为了能吸引外来的游客,我们必须提高环境质量。例如,西江苗寨的老街过去是汽车行驶的马路,班车、拖拉机将路面压得坑坑洼洼,崎岖不平,毫无美景可言;后来西江镇发展旅游后,重新改造老街,苗寨内游客只能乘坐电瓶车出入,苗寨里的当地人免费乘坐,这一措施既环保又增加了景区收入,也解决了当地人的出行问题,为苗寨的当地人增加了福利,达到三赢的局面。

(四)发展苗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城镇经济转型,使城镇功能多元化

通过黔东南苗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人流量的增加、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必然促进农产品种植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和精细化,也使很多过去侧重于保障城市生活供应、提供鲜活农副产品的功能单一的小城镇转变成了为人们提供农业观光、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兼顾生态、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现代化综合功能的旅游城镇。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本身离不开交通、能源、接待行业、医院、保险、银行等整体的协调发展,而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客观上又为农村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这些地区引进人才、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创造了条件。使长期以来农村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逐步改变,加快农村现代文明的进程,促进了城镇的开放,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苗族文化旅游

(一)城镇的建设和苗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相一致

苗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城镇区域发展的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赋予人文元素,展示旅游特色,使城镇建设个性化、人性化和风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

最有代表性的古镇改造案例是黔东南州投入20亿元按照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对下司进行修缮改造:下司古镇以建设“灵山秀水、人文下司”为重点工作目标,投入资金1.07亿元进行古镇核心区改造,按民族风貌修缮房屋293栋、改造供水工程、市政工程,铺装青石面砖,使下司古镇从各方面更贴近民族风格,计划兴建芦笙广场鼓楼、戏台、码头接官亭、古镇大门、旅游特色农产品市场鼓楼五个项目建设,计划于2015年建成下司古镇区、苗侗文化发展园、月亮岛旅游度假区、宗教与医疗养生区、旅游农业发展区等十大功能发展区。

(二)在苗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增设功能性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坊

笔者在前面提到:黔东南州先后有芦笙制作技艺、银饰锻造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苗绣、苗族医药等11项民族传统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这些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的开发利用率却不容乐观。优秀的旅游资源如果不能普及和传承,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当标本,终有一天这样的非物质遗产会成为孤品供游客凭吊,所以要发展苗族文化旅游就应该把这些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将现场制作芦笙的芦笙坊、现场制作银饰的流水线,现场刺绣、现场蜡染等工艺都搬到苗族文化博物馆中,而且在旁边的展示区域增设成品出售给游客,不仅能让博物馆“活”起来,而且能刺激消费,让每一位参观后游客成为苗族文化的宣传者。

(三)城镇化过程中,培养苗族文化的接班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是通过祖祖辈辈心口相授流传下来的。所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应用长远眼光,在苗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苗族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苗歌、苗族舞蹈、吹芦笙、刺绣等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一方面能培养苗族文化的传承人,另一方面能通过毕业出去的学子宣传苗族文化,此外与城市中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苗族歌舞类的兴趣班,苗族地区的人力、物资可以占尽就地取材的优势,而且能达到培养学生才艺的同样效果,缩短城市与城镇青少年的差距。

(四)将更多苗族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传奇故事搬上舞台

苗族文化的传承除了依靠标志性的建筑、功能集中的旅游区,还需善于挖掘整理苗族历史文化中的传奇故事、英雄人物,这些故事、事件和人物反映出苗族的信仰、图腾、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由于有一些故事和事件是祖辈口述下来的,有些仅存在苗族古歌、遗址、坟墓、石碑甚至祭祀过程中,所以要利用城镇改造的机会,将区域内的这些资料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内容可以编排成歌曲、舞蹈或舞台剧,例如雷山县郎德上寨的苗族英雄将领杨大六的故事、苗族祖先蚩尤与炎黄二帝逐鹿中原的传奇故事,都很有旅游开发价值。首先能让游客更直观地认识苗族文化;其二,能提升苗族的民族形象、民族气节;其三,便于树立苗族文化的品牌。

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和魂,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核心在苗族文化,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深挖苗族文化,找准苗族文化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点,这样才能塑造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发展品牌和名牌。

参考文献:

[1]冯丽萍,旅游业与其它传统产业相比较的优势——改革与战略,2013年.

[2]余达忠.旅游时代:一座苗族村寨的演变史,2011年.

猜你喜欢
黔东南旅游发展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