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

2015-06-10 16:19陆永华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侗族传承少数民族

摘 要:贵州省境内分布有49个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赋予了贵州省独特的人文风貌。少数民族种类多、数量多也为贵州省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针对贵州地区民族分布情况作简要概述,系统阐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及面临问题,并提出笔者的几点应对措施,以便同行学习交流。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侗族

1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贵州省呈现出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其现有民族达49个,其中,世居民族主要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其他民族人口数较少,大部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作调动分配、军人等职业复员转业、生意往来等原因而定居贵州。据2013年贵州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常住人口数为3502万,其中少数民族为1452万人,占总人口的38. 98%,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列全国第三。贵州省是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水族的最大聚居区,各民族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比重分布在48%-98%。汉族仍是贵州省境内分布最广的民族,在全省各地分布较为广泛。苗族同汉族一样,在贵州省全境均有分布。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远离交通干线的偏远山区,这一分布特点为少数民族蓄养民族文化提供了土壤,由于相对闭塞的分布特点,贵州省各少数民族都拥有着较为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点,为我国百花齐放的传统文化融入了不可或缺的民族魅力。

2 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及面临困境

2.1 时代演变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在现代文明没有被带入少数民族内部之前,贵州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民族文化以一种自然的传承方式及内部运行机制一步步传承至今。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发展,工业化进程与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生活中渐露头角,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下也受到了威胁和冲击。拒绝现代化意味着固步自封,民族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民族将始终处于落后贫穷的生存状态;一味追求现代化进程,机械处理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则终将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民族部落中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沿袭之间寻求平衡。

2.2 地方民俗与外来文化的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区域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也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地方文明必将受到冲击与碰撞。当民族区域文化受到威胁时,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本民族大众吸收、借鉴了其中积极的文化元素,并将其发展为在现代化进程大环境下的新型文化,成为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种则是盲目吸收外来文化,认为“外来的都是最好的”,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全盘接受强势文化,盲目同化,过分崇拜等错位的文化心理一旦形成,假以时日必将造成不可恢复的民族文化断层缺失,最终导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消亡。这种盲目而功利性质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心理是不可取也是不必要的,民族本土文化拥有不可替代的民族优势,适当包装加以传播亦会为民族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文化继承人的匮乏与断层

贵州省各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流失的另一大重要原因还在于文化传承人的断层。以侗族文化为例,侗族大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即使是在大歌流行的黎平南部地区,其流行区域也在逐年缩水。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民间艺人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老年阶段,老艺人的相继辞世使得日渐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之路雪上加霜,年轻一代的歌师断层现象已是不可逆转。侗族语言有声义而无文字,长期以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明就靠着世世代代侗族人民的“心口相传”得以沿袭。虽然侗族后来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懂自己民族文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当地学校教育制度中涉及本民族文化部分的缺失更是为日后侗族传统文化延续增加难度,能够说一口流利侗话的年轻人并不多见,“无语”的文化何谈“文化”,长此以往,侗族文化将最终走向萧条之路。

3 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发展

3.1 提升少数民族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及使命感

现在少数民族大众普遍存在的文化认知问题就是盲目的自卑心理,被眼前切实的经济因素限制,认为“发达的极为最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批判态度固然正确,但过度否定,进而演化为民族自卑心态就是极不可取的文化态度了。少数民族大众不能真正认识到其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正是他们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精神源泉。使得民族文化回暖,让民族大众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优越性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自身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与形成。例如在侗族地区,族人外出务工回家时一定要让家人将本民族服装送至村口,换上民族服装才可入村,这正是一种民族认同感的微观表现。民族文化的沿袭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脉的注入,依靠外来文化的输入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民族文化转型灵感,但一味妥协于外来文化并不是长久发展之道,对于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对自己文化的真诚热爱才会使得民族文化开出不竭之花。

3.2 在少数民族教育中融入地区性民族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如果都不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文,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缺失。民族文化的优势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引领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维护与弘扬的积极态度,使得学生明白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进而激发出新一代青少年对于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与使命感,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要求民族区域的教育体系中应配置民族民族文化系列教材,对于民族文化课程设置及其形式进行改良创新,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社科类课程进行民风民俗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环节。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考核,以优秀的师风师德感化、疏导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

3.3 搭建文化外输平台,传播宣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政府及民族相关领导用积极展开沟通,共同为民族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

陆永华

(贵州省从江县民族艺术团,贵州 从江 557499)

摘 要:贵州省境内分布有49个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赋予了贵州省独特的人文风貌。少数民族种类多、数量多也为贵州省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针对贵州地区民族分布情况作简要概述,系统阐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及面临问题,并提出笔者的几点应对措施,以便同行学习交流。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侗族色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创造平台与通道,可以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饮食、医药等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览与宣传,在发达地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魅力。在民族文化宣传进程中也不乏优秀案例,自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的世界性首唱惊艳了世界音乐界, 澳大利亚、美洲等地都留下过侗族大歌的曼妙音律。2011年,黎平县岩洞村村民应日本东京国学院邀请,将侗族大歌带到了日本,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

4 结束语

民族、生存环境、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民族是魂,是塑造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生存环境是血液,绿色生态化的自然养育环境了一代又一代的族人,民族因其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焕发出活力;文化是骨,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是民族独立性与特色化的精神象征。寻求一条正确恰当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是当今少数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进而迸发出新的活力的永恒主题。注重民族使命感与认同感的培养、合理取舍借鉴外来文化元素、注重民族特有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是新时代下民族文化沿袭发展所必须予以重视的几大要素。

参考文献

[1] 陈平.保护?传承?创新一基于转型期黎平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D].东华大学,2014(01).

[2] 颜勇, 雷秀武. 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综论 [J][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 6: 36-59.

猜你喜欢
侗族传承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