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丽
摘 要:在新媒体不断变革的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的内容,方式,路径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它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最终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大批成果。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日益发展,并对我国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将更加便捷,但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这是我们必须不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中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最终巩固党的政治地位。
1 新媒体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变革
1.1 传播方式多样化,构筑起了网络文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成员间信息量流动的增大,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足不出户便纵览天下许多大事。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而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新方式,随即发展起了相关的网络文化。互联网生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领域,新的途径,新的渠道,新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数量在逐年上升。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18亿。大部分中国人主要依托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到全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极大地拓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覆盖面;人们在网上对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范围。
1.2 传播方式影响下的传播内容的变化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针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式和任务而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以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由政治形态向大众形态的转变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从抽象话语向通俗话语的转变。
2、传播内容的精细化
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更加精细化,一系列的传播体制下的不同部门的运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众群体的不断增多,必然需要通俗话语的不断创新。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带来的受众群体的增多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对象要分众化,传播信息精细化、传播过程互动化,舆情控制制度化,通过可操作性的技术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灌输。
2 新媒体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问题
2.1 传播管理规程不规范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需要形成一定的过程管理体制,首先要有一定的管理主体,主导与调整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的构成。在新的媒介条件下,形成和保持马克思主义传播特定的灌输功能和教育职责。 我国当前党的宣传方面相对粗糙化,尚且缺乏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科学传播技术,如网民的分化研究,信息的情绪激发技术,信息资源呈现次序的精细化控制,网络评论的分析和互动应对技术等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2 新媒体本身的特点引起的传播实效性弱化
1、新媒体呈现的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影响管理传播的针对性
媒介信息采用数字存储,使得存储量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张直至无限,一方面能够帮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信息含容量上得到扩展和丰富,另一方面,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群体需要从海量化、碎片化的的信息中选择删除众多糟粕,留下精华的信息,过滤垃圾信息。新媒体传播本身具有的信息过量与参差不齐带给受众群体阅读的困惑和不便,同事造成了许多和主流意识相悖的信息渗透到受众者当中,冲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困境之一。
2、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的自由化,极大影响着大众化传播的主导性与公信力
新媒体时代具有的重要特征虚拟性给任何人逃避责任和约束,为其在网络上肆意散布消息提供了“无责”空间,许多伪科学观点和信息大量出现在新媒体中,甚至深深影响其他受众的思想和观念,使传播失去控制,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马克思大众化传播的控制权,使传播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意识逐渐淡化,使传播职责日益消退,传播阵地完全丧失。
3 新媒体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
3.1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规程创新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创新的当代,马克思大众化传播管理基本沿用传统媒介语境下的管理制度,并且缺乏一定的执行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严重落后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度层面严重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首先管理主体要明确,负责人,传播技术人员,舆情信息监控人员、传播采编人员等等,一系列明确的管理体系。管理目标全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系统的制定目标,给出统摄的指导性。程序科学:整个舆情监督与控制、传播运作、信息设计与管理、管理人员培训建设等制度,符合传播的要求。
3.2 巩固新媒体传播主阵地,强化我党马克思大众化传播职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功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话语权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的核心所在。由于受西方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的双重影响,加之我国一些受众不负责任利用新媒体传播不良信息,导致一些伪科学,违背信念,淡漠虚假的信息出现在许多新媒体中,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传播意识,影响了受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控制权。
3.3 提升新媒体的信息公信力,强化公民网络道德和责任
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严重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公信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公信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驱力和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就具有公信力,需要通过新媒体这一庞大的受众进行科学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引导受众剔除错误信息和不良信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成为受众接受和选择的主导性信息,从而内外形成合力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2]邱柏生.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3]苏星鸿,刘基.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J].理论探讨,2012,(9)
[4]邓国峰.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学术论坛,2009,(6)
[5]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