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浅谈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特点

2015-06-10 16:19袁旭阳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银器

袁旭阳

摘 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多彩,这些金银器不仅采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技法,也融合了粟特地区的先进工艺,反映了唐代中外的交流与发展。本文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剖析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的特点及制作工艺来研究唐代先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产技术。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何家村;窖藏;金银器

1 唐代金银器

唐代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和使用的鼎盛时期,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发现了一处唐代窖藏,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在纹饰设计方面,简繁、疏密、动静运用巧妙,使唐代金银器具备一种成熟而大气的美。并广泛使用了浇铸、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此外,金银器由于大量吸收了粟特、波斯萨珊王朝等地区的造型及纹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2 何家村出土金银器

2.1 窖藏金银器的制作工艺特点

1、锤揲

锤揲是利用金银质地柔软的特点,将金银片衬以软物或置于模具上捶击成型,可以是器形,也可以是图案,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有锤揲技术。唐代金银器锤揲技术在继承上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广泛借鉴波斯、中亚和拜占庭手艺。“唐代金银器皿中的碗、盘、蝶杯等多是用锤揲技术制作的。”何家村出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就是这种工艺的代表,金碗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重391克,共出土两件,纹饰造型完全相同,均为国宝级文物。

2、鎏金

鎏金工艺最早用在青铜器上将金和汞按照1:7的比例调和成金泥,涂于器表,再经烘烤,形成镀层。何家村窖藏鎏金线刻折枝花小银盒,是一件未完成的金花银器。从中可见唐代金花银器的制作工序是先线刻纹饰,然后鎏金,再正式錾刻花纹,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3、錾刻

錾刻是在器物成型后对其表面装饰的工艺,它通过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錾子、用小锤击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种花纹图案达到装饰效果。窖藏出土的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就使用了这种工艺,银盒高2.9厘米,重182克。何家村窖藏金银器普遍使用了这一工艺,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鸳鸯、鹦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内錾刻着忍冬花草,在唐代极为流行。

4、掐丝与金珠焊缀

把黄金捶成均匀的细丝,编成一定的花纹图案,而焊接在器物表面,称掐丝焊接;将金珠焊接在器物上称金珠焊缀,然后将宝石,琉璃等物嵌入,这种做法在唐代较为流行,称为“金筐宝鈿”。何家村出土的掐丝团花金杯就是这种工艺的代表,腹部焊接四朵用金丝掐编的团花,每朵团花的边缘又焊接一圈直径0.1—0.3毫米的小金珠,焊口平直看不出丝毫焊缝,历经一千多年仍未开裂,令人惊叹不已。

5、焊接

焊接在中国古代有很悠久的传统,春秋战国是已很通用,如河南淅川楚墓大鼎和广东罗定出土的铜鉴,唐代金银器上已大量使用焊接工艺。目前看到的何家村银器的焊接处大多附着绿色铜锈,焊接部位的焊料一般外溢到接口外,所以结合部要清理并打磨掉外溢的焊料,在焊缝结合处就形成一个圆角。这种焊药中有绿锈遗存的焊接器物,多比较结实,而焊接点无绿锈遗存的器物,焊接件多已脱落。

6、铆接

铆接是重要的成型加工工艺之一,主要是用在器物的一些功能性附件安装上,如器物的字母口、环柄、纽、铰链、搭扣和提梁等。唐代金银器的铆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被安装的附件在加工时就已经制作出铆钉或铆接端。何家村窖藏中葡萄飞鸟纹银香囊上的铰链,搭扣都使用这种工艺。另一种是通过附件和器物主体的对应位置加工出大小一致的透孔,用粗细相当的银钉穿孔而过,在一端钉帽压紧的情况下,在另一端施以捶击完成固定,但两面具有突起的钉帽,影响整体的美观。

7、切削工艺

金银器在经过冶铸,锤揲之后,已基本成型,但表面不平整,浇铸时留有斑痕,锤揲后留下了密布粗糙的打击凹坑,器物的轮廓也比较粗糙,这就需要对器物进行切削整形,其中有镂金、钅及作、璇镂作、打造作拍金作,错磨作、镀金作、拽条作、金线作、冷坠作等。这种璇削加工痕迹在何家村窖藏的银器上仍保留。

8、抛光

金银器经过切削整形处理之后,成型工艺已基本完成,但要是金银器体现出质地本身亮丽夺目的光泽,还要经过抛光工艺处理。明人引用《唐六典》中有“砑金”工艺,应即是此。“何家村窖藏的许多器物的表面都有细密的同心圆纹,过去学者通常认为是镟切加工的痕迹,但我们认为更大可能是利用镟床进行抛光后留下的痕迹。

9、镶嵌

镶嵌是在成型的器物上用金片,银片装饰,尤其用在玉器上,黄白相辉,效果很好。

10、范铸

范铸是中国最早的金银器加工方法之一,它源于青铜铸造工艺,在唐代体量大的金银器具多以铸造成型,范铸法的缺点是很难造出薄胎器物,胎体厚重必然浪费材料,但唐早期金银器多为皇家贵戚使用,制造是追求宏大华美,不计成本,故范铸法仍很流行。何家村出土的小金盒、小银盒等多系浇铸成型,以镟刀或平剔掏膛加工,子母扣加工无焊接痕。

2.2 纹饰特点

1、植物纹饰最多

唐代金银器的纹饰中,植物纹占主导,既有写实的也有图案化的,主要包括忍冬纹、葡萄纹、缠枝纹、宝相花纹、图案花纹、折枝纹、莲叶纹等。在这里将以忍冬纹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忍冬纹又称金银花,因为冬季不凋谢而得名,在形态上与西方的棕榈花饰十分接近,是西方传到中国的重要纹样之一,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碗腹的下层莲瓣就采用了这种纹饰。

2、动物纹饰寓意祥瑞

动物纹样中除了最常见的龙凤之外,还有翼兽、瑞兽、立鸟和摩羯等。唐代金银器图案中,鸟衔花草、鸟衔绶带或鸟衔方胜的纹样也很多。颈有绶带的立鸟纹饰,在萨珊波斯王朝的金银器中常见,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唐代与波斯的互相影响,但中国唐代的立鸟纹和萨珊式的立鸟纹是有显著的差别的。唐代装饰纹样不仅注重优美的形式,而且讲求吉祥的思想含义,以绶带为例,因为“绶”“寿”同音。所以唐代口衔绶带的禽兽纹样,就表达了长寿的愿望。

3、人物故事纹丰富多彩

唐代金银器上的人物故事纹,是指以人物活动或人物形象为内容的纹饰。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以狩猎纹最为多见,窖藏出土的鎏金侍女狩猎文八瓣银杯就是这种纹饰的代表,银杯呈八瓣花状,杯腹的八个花瓣是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副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副为弯弓射猛兽,这些画面显然是为适应贵族的爱好而创作设计的,正是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3 小结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通过对出土的古代器物的研究,可以重构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并为我们提供古人生活文化变迁的型态。有亲属结构、婚姻与家庭、经济生活、社会控制、物质文化、宗教、语言、艺术、神话传说等。唐代金银器不仅有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制造出的,也有学习当时金银器加工技艺高超的粟特地区的工艺,这些工艺的交流,形成了唐带金器独具特色的魅力。通过对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对这些器物进行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唐代金器制造工艺、纹饰的了解,让我们对这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王朝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参考书目

著作:

[1]韩伟编著:《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

[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论文:

[1] 齐东方:《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与唐代金银器研究》,《文博》1991年4期。

[2] 齐东方、张静:《唐代金银器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4] 齐东方、张静:《唐代萨珊式金银器研究》,《考古》1998年6期。

猜你喜欢
金银器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止则相偶,飞则相双
阿拉善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传统纹饰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
——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西夏金银器研究
贵州遵义官田坝明墓出土金银器 失而复得的大明奇珍
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文化内涵的阐释-读《辽代金银器研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