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校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5-06-10 12:21江颖浦卉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训理念大学

江颖?浦卉

摘 要:校训往往凝结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或创建历程,或者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一种精神的追求。我国大学校训蕴涵的大学理念与文化底蕴,与西方的大学相比而言,我国的大学校训更注重的是外在格式上,各大学校训千篇一律,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明显,在广大师生中的认同程度较低,感召力不足。因此明确大学校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重视大学校训文化建设,对于凝练与提升大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学;校训;理念

1 校训的涵义

“校训”这一词,是近代才开始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辞海》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构成校训的三个基本要素:1、必须由简短的词语组成,文字要通俗易懂。2、校训有训育功能,而不止于训育功能3、校训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面貌,是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总体而言,“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2 高校校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强调理念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这也体现在对大学校训的重新认识上。但是,我国大学校训也存在雷同化、口号化、缺乏个性和特色、追求真理色彩不浓、人文关怀不够等倾向,存在部分大学理念内涵缺失等问题。

2.1 雷同现象严重

大学校训与大学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学科设置等息息相关,因而应该具有独特性。我国的一些大学校训尤其是专业类高校的校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但我国不少大学校训出现了文字内容的雷同化、同质化也非常突出。在笔者搜集的国内本科高校校训构成形式“二词八字式”口号式,占大部分,“学”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博学”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有“笃学”、“好学”、“厚学”“励学”等。 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德”字,其中,“厚德”、“明德”和“崇德”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当把各高校的校训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的校训相似度极高。无论是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定位还是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这些高校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它们的校训却惊人的雷同。校训本应该体现的是每所大学的特有气质和独特精神,可就现在看来校训并没有起到大学“文化名片”的作用。所谓的校训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校园门面的装饰而已,无法发挥校训应有的功能。

2.2 追求真理色彩不浓

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文化。西方大学的校训精神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服务社会上,这恰恰是我国大学校训所缺乏的。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体现了哈佛大学求实、崇真的立校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华盛顿大学的校训“真理产生力量”、耶鲁大学的校训“光明和真理”,这些校训都直接地反映了西方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校训在我国却相当稀少,虽然一些大学校训中包含“求真”、“求实”等词语,但大多数这类校训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只是一些照搬套用的校训,不能真正体现这所学校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

2.3 人文关怀不够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大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大学生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大学生的自由和自主,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合作的精神。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世界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整体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比较缺乏对个体人文关怀的呼唤,更多的是强调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学问方面的要求,而对个体的尊严、价值、权利和自由张扬不够。我国大学校训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为国家服务,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培养大学生,这样就会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人的兴趣爱好等。集体式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束缚了个人的道德责任与基本义务,在这种无“我”的教育中,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被忽视,致使教育对象缺失个性、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

3 高校校训存在问题之原因

3.1 校领导对校训的忽视

在部分高校中,一些学校领导对自己学校办学定位没能清晰把握,对学校办学特色也缺乏深刻理解,在制订校训上,没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一味的照搬照抄其他学校校训,制订出这样的校训也就成为摆设,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2 大学办学定位模糊

制订校训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大学的办学定位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定位模糊、大学角色错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学校长久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办学多样化趋势成为必然。高校在层次、类型、形式等方面各部相同,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各类学校只有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才能制订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学校训。

3.3 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中国文化更多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人格养成,西方文化则更关注人性的解放。所以我国高校校训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许多高校在制订校训时,言必称古训,字必究经典,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传统价值观与教育理念,但也反映出新形势下大学校训呈现出整体的理念缺失。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方式,有无形的力量,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深刻把握大学校训的内涵和功能,明确大学校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重视大学校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徐愫芬.大学校训论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秦磊.论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苗作斌.校训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作者简介

江颖(1990-),女,汉,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校训理念大学
校训展示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