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型高素质后勤保障人才

2015-06-10 04:00高东广
祖国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军事院校后勤保障后勤

高东广

军委习主席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明确提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的科学论断,在全军政工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向全军发出的极具时代特征的伟大号召,是我军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准确把握了信息化条件下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本质,抓住了军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关键,为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后勤领域,如何适应信息化作战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新型高素质后勤保障人才如何培养,笔者以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个体素质上突出“全能型”。未来信息化战争,是新科学、新技术、新装备、新理论的对抗,其本质是以人才智力为核心的全面较量。为了争夺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军事强国在发展信息化装备的同时,始终狠抓信息化人才培养。美军参联会认为:“一支部队,只有其勇敢、毅力、智慧都能够适应未来联合作战复杂环境时,才能拥有夺取全面优势的能力”。经验告诉我们,人才为强军之本,是第一资源,是战斗力、保障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信息化战争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近几场战争实践已然表明,信息化战争需要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又懂技术的新型高素质人才。随着高新精尖技术在后勤保障领域的广泛运用,后勤保障理念、保障手段、保障方式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动态可视为特征、以精确保障为核心的信息化保障模式渐趋形成,要求后勤保障人员具备“全能”的素质能力。一是军政素质过硬。伊拉克战争呈现出的信息化作战的可控性、有限性,使军事斗争更多地体现出为政治斗争服务,要求不论是作战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都必须具备优良的军政素质。必须科学把握信息化作战制胜机理,熟悉掌握高新作战和后勤保障装备,特别是熟练而高效地运用处理信息能力。二是科技素质很高。“网天一体战”“无人机作战”等新的作战样式不断涌现,要求后勤保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思维能力。从而较好地运用信息手段,实施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后勤保障。三是创新能力极强。“跟进式”的惯性思维已经远远不够,要认识到信息化装备广泛渗透到后勤保障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后勤指挥与保障活动中要勇于创新,如创新后勤组织指挥、创新立体保障方式等。四是知识结构合理。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现代作战要求后勤保障人员不但应当具备优良的军政素质,还必须具备技术专家的素养,对信息化装备和信息网络系统有着深入研究。后勤保障人员要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保障方法有精熟掌握。

人才结构上突出“整体优”。军事后勤变革必然引发后勤结构变革。这就要求后勤保障人才结构必须优化。显然,从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需求来说,需要突出强调军兵种、专业勤务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结构优化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效能。现实表明,过多地强调高学历人才,但又用非所用、用非所长,这势必会出现违背人才使用的能级原理,达不到人才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效果。保障人才资源配置上的优化。一是要适当增加军兵种后勤比例,适当减少陆军人员所占比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符合体制变革要求,也符合后勤信息化建设对保障人才的要求。二是要适当调整各专业勤务人员比例结构。要着眼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需求,提升信息化后勤指挥、管理和保障人员编制员额。三是要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必须着眼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并充分考虑近些年高技术保障装备配发部队数量越来越多,增编高技术保障装备维修与研发的专业人员比例。

培养方法上突出“开放式”。后勤领域是军事经济的主管部门,后勤系统与地方具有军民通用性极强的特点,因此,应将后勤保障人才更多地纳入到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实施“开放式”培养。美军每年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官占其新生长军官的45%,直接和间接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占到全美科学家总数的82%以上,美军除了其军事院校113所外,还在地方院校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461个。俄军通过设在地方高校的军事学教研室等途径,每年培养输送军官的数量约占新生长军官总数的25%以上。英军接受过地方高等教育的军官比例已达100%。美、英、俄等国的军官普遍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军事高科技知识。因此,应当坚持军地通用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国民教育实施,军队专用性要求高的信息化人才主要由军队院校培养,确实走出军民共育、资源共享、军地合力培养后勤保障人才的开放式集约化路子。当前,后勤保障人才培养,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军地通用专业学历教育以军队院校为主向依托国民教育转变步伐。美军共有后勤院校10多所,全部是任职教育,学历教育均有地方或其他军事院校完成。这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开支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官兵科技素质的重要举措。二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质量。要充分运用国民教育资源充足、师资雄厚、设施完善的有利条件,借力国民教育优势培养我军急需的优秀人才。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急需尖子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一些大型保障装备、配发的新型保障技术装备,都可应依托于国民教育进行培养。我军院校应集中力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战斗精神培育、作战和后勤核心保障能力的培养上。四是进一步拓展培养渠道。美、俄等国军事院校每年都开展国际间多波次实地参观见学和学术交流。我们应当不仅仅在院校之间、军地之间,甚至国际间进行常态化交流培养。要广泛采取校内教学、校外教学、委托教学、远程教学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开放式、协作式教学相结合的办法,使教学训练开展得更灵活、更深入。

训练效果上突出“实战化”。教育训练必须始终“围绕实战抓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随着装备智能化、决策科学化、训练虚拟化、保障精确化等一系列新型保障手段的发展必然要求创新传统教育训练模式,而这个关键就是突出“实战”后勤保障。一是狠抓实用性训练。装备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作战意图、样式、规模复杂多变,推动保障模式加速变化,要求教育训练必须随之调整内容,编写配套教材,规范新的考评标准。同时,伴随保障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精密,操作维护复杂,实兵演练困难,大大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更多地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仿真模拟、计算机训练控制系统等先进的训练手段,贴近实战,创造逼真环境,实施高对抗、高难度、高强度训练,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二是狠抓超前性训练。从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看,每一场战争都有一批新型作战和保障装备投入使用,战技性能每次都会有大幅提高,每一场战争都表现出与上一场不同的特点,保障装备的精准度大为提升。教育训练单纯依靠经验总结的方式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着眼下一场战争,运用信息技术为研究、实验、预测甚至设计下一场战争努力追求“超前性”。三是狠抓院校化训练。军队人才培养必须深入贯彻“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的重要思想。我们强调新型后勤保障人才培养依赖地方院校,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些高新技术专业靠地方院校进行培养,尖端技术课程请地方专家开设,以保证教育训练不会落后科技发展。但我们更应强调军事院校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军事院校教育具有战斗化、严格性、系统性、高效性等特点,加之军事院校具有雄厚的师资,丰富的军事情报资料,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些优越的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绝不可忽视军事院校的作用。四是狠抓集约化训练。信息时代呈知识爆炸性特征,军事专业技术、保障维修技术、新型保障方式方法要求教育训练内容表现出一种加速变化态势。教育训练管理,既要科学设置教育训练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训练资源的集约化,也要扎实搞好规范化训练基地对教育训练、学术研究和训练保障等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既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也要健全完善教育训练的法规制度,使适应信息化作战的后勤保障训练法规更加完善。这也是后勤保障不可或缺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事院校后勤保障后勤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军事院校学员领导力培养的博弈分析
军事院校针灸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