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思想研究

2015-06-10 06:24:50贺相铸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救赎神性信仰

摘 要:《基督教要义》是约翰·加尔文的代表作,是基督新教神学经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尔文通过该书构建了新教神学思想体系,其核心观念是神和人、神性和人性。以神的特质和人的本质为前提,建立信仰与救赎关系;从人的二元性特点出发,提出“两个国度”即天国与尘世的观念,继而围绕这些观念,构建人与宇宙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神性 人性 信仰 救赎 两个国度

《基督教要义》是西方文明步入近现代之初的产物。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改变了欧洲原有的社会形态,打乱了欧洲旧有的社会秩序,打破了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教会专制统治。同时,欧洲经济正从封建农业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各国世俗政权纷纷脱离教皇控制,民族意识日渐觉醒。整个欧洲社会处于变革动荡之中。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欧洲各国的人们,无论来自哪个社会阶层,在获得选择信仰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心灵归属和心理依靠——教会。这时的欧洲各国,民族和国家意识尚在酝酿之中,还难以担当成为民众信仰或给予民众归属的重任,新的价值依托尚未形成体系。与马丁·路德不同,作为第二代宗教改革家的约翰·加尔文,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已不再是呐喊与呼告,而是重建与实践,即为新教徒们构建一套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能够立命安身的价值体系,以为其存在提供意义和归属。加尔文重建的价值体系,完整地体现于其代表作《基督教要义》之中。《基督教要义》全书共四卷。第一卷:“认识创世者神”,论述作为造物主和宇宙最高主宰者神的特质,以及人如何通过认识神而了解自己、认清自身本质;第二卷:“认识救世主神”,探讨人基于自身本质而认识、信仰救赎主神;第三、四卷:分别讨论了人该如何践履信仰以达成救赎,论述了教会和世俗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以及二者间的关系。通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以神的特质和人的本质为基础,构建人与宇宙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从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西方基督教社会建立一套涵盖价值理想与现实存在的新教神学体系;统领并贯穿这一神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创世者神和本性败坏的人的观念,继而围绕这一观念组织个人生活、组建社会机构。

一、神和人、神性与人性

神和人、神性与人性,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是《基督教要义》(下文简称《要义》)全书的中心议题。“认识神和认识自己”{1},成了《要义》第一卷的主要内容。神是一切生命和存在的创始者;神是真理、良善、公义、智慧之源泉。神创造宇宙自然,养育世间万物;神创造人,赋予人灵魂,使其成为万物之灵。人在被造之初,纯洁无瑕,正直完美;但因其始祖堕落而败坏本性之后,无力向善。堕落败坏之后的人,在神之权能与威严面前,卑微渺小,脆弱无助;在神之良善和智慧面前,无恶不作,一无是处。神之良善与人之邪恶,是加尔文构建其价值体系的基石。

(一)神与神的特质

“人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了解神”,“人不了解神,就无法了解自己”。识神,知人,互为目的。造物主神,是人的生命源泉:“作为人的创造者,神以其权能扶持我们,以其护佑统领我们,以其良善养育我们,同时赐予我们各种福

分……”神是人的参照:人知神、识神,目的在于安顿生命;神性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感悟神性,人方能深知自身本性,进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丰富、提升自身生命;继而荣耀神之德,彰显神之美。

人首先可以通过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自然现象等,也即神对人的外在启示,感知神的存在,了解神的特质。“神是天地的创造者”;神用六天时间创造宇宙天体、自然万物,并使其井然有序。“神以其权能从虚无中创造天地;接着又在天地之间创造各种生命,以奇妙的顺序赋予其类别、属性、功用,安置其住所和等级……神用神秘的方式滋养着天地间的某些生命,时不时地赐予他们新的活力;神还将繁殖能力赐予另外一些生命,以让他们繁衍后代而不至于绝种。神极其精妙地以万物之丰盛、多样和精美装饰天地,犹如以精致、丰富的点缀装饰屋子一般,使其豪华敞亮……”神不仅创造万物,并通过护佑而主宰和治理宇宙世界和自然万象,使之安然和睦:“神以奇妙的顺序安置天体运行,使某些星体固定不动,某些星体能够运动自如又不偏离轨道。神如此安置一切天体的运行,以让人能够辨清昼夜、年月及四季的更替变化……”神以六日之工创世,完全是出于对人的爱,是为了人的福祉,“神预定安置万物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救赎……神创造万物的顺序是为了人之缘故……在创造人之前,他(神)已预备了对人有用、有益的一切事物”。神的良善犹如慈父对其子女之爱:“……神在天上安置太陽和星星,创造各类生物并使其生长于地上、海洋和空中,为人预备了丰盛的果子作为食物;神之作为,犹如担当了家庭中高瞻远瞩、勤劳父亲之职责。这是神良善之彰显。”井然有序的宇宙法则,安然和睦的自然万象,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溢,都源自神之爱,都是神之权能、智慧、公义与良善的彰显。

人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内在生命认识神的特质。

人是神所有创造物中的“完美杰作”。“人本身就是神智慧的最好证明”,人在被造之初的尊贵与非凡是“神公义、智慧与良善的极致彰显……”神“创造人并赋予人美妙的形体以及各种非凡才能,使之成为创造物中之杰作。”“……就身体结构而言,人必须具备极大的敏锐,盖世的技术,方能够衡量其人体各个部位、器官功能、整体对称以及和谐优美……”人体构造如此精巧绝妙,“……无一不体现着神工之精美……”神创造

的人,其“心智之敏锐足以探索天地,记忆久远之事,整合过去与未来,甚至能够随意想象一切事物。人心智之高明足以设计各种不可思议之事,发明各种奇妙之物……”人之心智能够辨别是非曲直,思考不同事情,甚至能够预测未来。人的外在形体与内在心智,都源自造物主神之智慧与精工!

人的灵魂最能够彰显神的智慧、权能与良善;神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人,赋予人灵魂。加尔文认为:“人的外形彰显了神的荣耀,但是,主要彰显神形象的是人的灵魂。”“人被称作神的形象,因为人像神。”加尔文还继承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中有关人的二元学说:“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人的躯体不过是灵魂的居所而已,其不但会消亡,甚至还是灵魂的牢笼。人的灵魂则不然:它能独立于肉体而存在,而且不朽。人的灵魂使其不同于别的生物:人能够考察宇宙自然,探究其中奥妙及规律;人能够仰望星空,向往神、思索神;人具有“辨别善恶的良心”,能够“超于尘世,探究生命源头”。正是基于人的二元学说,加尔文在《要义》第四卷中明确地阐释了“两个国度”的观念。

神以其权能和智慧创造并化育宇宙万物,不仅仅是为人提供饮食及其他一切生存资源,更是为了增益人心智、陶冶人性情、给予人愉悦。神赋予人灵魂,使其具有向上向善的本性、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良心,人也因此成为天地之间最尊贵、最灵动、最美丽的生命。人的灵魂,不仅彰显了神的权能和智慧,还体现了神对人的特别之爱;人的生命是神良善的极致彰显。神的一切作为——无论是创世或是治世——都是为了人和人的救贖。

(二)人与人的本质

加尔文在《要义》第一卷第15章和第二卷第1至4章,集中论述了人和人的本性以及人识神的根本目的。他认为:人认识神、了解神的特质,是为了认清自己的本质与现状,更是为了自身救赎,因为神是人的生命之源,是人自我认识的参照标准;神性是人生命的最高准则和价值源泉。

神不惜屈尊,用泥土造人,赐予人生命,赋予人灵魂,使人成为万物之尊。人在被造之初:纯洁完美、正直良善;本质上接近神、具有神性和灵性:“人在被造之时纯洁无瑕……”“在神的所有创造物之中,人最尊贵、最能彰显神的公义、智慧和良善。”神赋予人灵魂,使其能够区分善恶,明辨是非;神赐予人各种能力,使其高明于其他被造物;神创造、护佑万物,是为了供人享用、陶冶人心智、滋养人灵魂。神的一切作为,是为了让人尽其所能地荣耀神之德、彰显神之美。然而,人却忘恩负义,违抗神旨,偷吃禁果;人背叛神,忘了自己为人之职责,从而败坏了人的本性,人也因此而永久地背负着“原罪”。加尔文继承圣保罗和圣奥古斯丁的观点:都认为人因背叛而堕落,堕落败坏了人在被造之初的本性,败坏了的本性是万恶之根源。不过,加尔文更强调万恶之根源在于人的傲慢与自负,即人对神不敬畏、不谦卑,人欲凌驾于神之上。人背叛神,即是背离真理,背离生命之源,背离智慧、良善、正义等德行。本性败坏之后的人,无力向善。“我们的本质空无荒凉,充斥着各种罪恶,以至于人不得不向罪”;“人的每个部分,从理性到意志,从灵魂到肉体,都被玷污了,无一不充斥着向罪的欲望”。人在被造之初所具有的神性已荡然无存,人性已经“完全彻底的堕落”。陷入罪恶深渊的人,如此脆弱无力,痛苦不堪,靠其自身无法走出罪的泥潭。尽管人已经如此败坏堕落,神并没有抛弃人;神以牺牲其唯一的儿子做代价救赎人,以引人重新走向良善。

堕落之后的人若要回归生命本源,恢复到被造之初的正直良善、纯洁完整,须通过信仰神之子,救世主神——耶稣基督。基督是道,是神的化身,是智慧、良善和公义的象征;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是人通往救赎的途径。信仰基督,人有可能恢复与创世者神之间的原初关系,宇宙自然也有可能恢复被造之时的和谐美好状态。

二、信仰与救赎

加尔文的基督论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督教教义之上:基督具有完整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他身上完美地结合了神和人的特性。基督是“道成肉身”“太初有

道……道就是神”。对人而言,基督是神之良善、公义、智慧和权能的具体体现。基督又是人中的一分子,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人性里的“罪”,“基督是无原罪之躯”{2}。基督为救赎人之罪而死;他是人与神之间重新和解、恢复原初关系的桥梁;人只有通过认识、信仰救世主神,才能够认识创世主神而回归生命本源;基督是人信仰的对象。加尔文认为,基督的特性与其所做的工作或者说是他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首先,基督是“先知”,他教人认识神。其次,基督是“王”,他鼓励人开始一种愉悦神的生活方式、引领人形成一个向往神、信仰神的社会,这个社会能将自身的安危与神的意志维系在一起。他激励人尽心尽意地信奉神,给予人无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供养。基督是“王”,他的“王国”并非在世俗世界,而是精神信仰层面。最后,基督是“祭师”,他给创世者神献祭他自己的生命。基督的“祭师”身份,即基督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献祭从而消除了人神之间的隔阂,使神人重新和解。基督为救赎人类之罪而献上自己的生命,连命都可以奉献,还有什么不能给予呢?这就是基督之爱,也是神的爱,这爱充分体现了神赐予人的无限恩典。

信仰引领人走向救赎;救赎的过程,即是信仰基督、效法基督;识道,修道;回归生命本源的历程。识道、践道,贯穿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尔文将这一历程概括为“自我否定”或“克己”,并使之成为基督徒的人生准则。

“自我否定”意味着弃绝自恋或自我中心。修道从心开始:纯洁质朴的心灵是修道的根基,是培育正义圣洁的前提。加尔文认为:基督徒犹如“尘世的旅者”;他说:“如果天国是我们(基督徒)的家园,那尘世不正是我们的放逐之所吗?”“今生是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尘世是基督徒通往天国的必经之所。”因此,基督徒应该效法基督:“弃绝一切尘世之物,一心向往天国。”“弃绝尘世”并不是说让人厌恶生活本身,而是不该过分看重尘世之物;“让信徒养成轻视今生的习惯,但又不厌恶尘世,否则即是对神忘恩负义。”人“否定自己,即从心里根除对物质、权利以及被他人恭维的各种欲望,根除野心、各种贪念和其他更隐秘的罪恶”。没有了这些贪念,人心就不可能充斥着“骄傲自大、虚伪贪婪、淫荡作恶”,或是“其他因自恋而滋生的种种邪恶”。在“自我否定”的总则之下,加尔文又将基督徒日常行为明确为三个层面:“自守、公义和虔敬。”“自守”:凡事适度有节;能够节制、合理利用尘世之物,不吝啬、不奢靡。神造万物是为了供人享用;“神创造食物,不仅为了满足人的必要之需,也是为了供人享受、给予人欢愉。衣服之用,不仅在于自然之需,也是为了美丽和得体。大自然中的草木、果实,除了其实用功能之外,还有外观之美和芳香之味”。同样,“象牙、黄金及其他珍贵东西,都是神所创造的美好之物;神以其护佑方式让人使用它们。神从未禁止人欢笑,享受美食、美酒或美妙音乐,神也从未禁止人积累财富。但是,如果人沉溺于享乐,贪得无厌,这绝非是在合理使用神所赐予的一切”。加尔文告诫人“必须弃绝骄奢淫逸、虚荣傲慢,以洁净之心使用神赐予的万物”。人心干净,方能自守。加尔文倡导人生活节俭;他肯定人的自然需要和审美需求,认可自然万物的实用功能和美学功用。加尔文的“禁欲观”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做法。中世纪天主教的各种修会,主张其修士或修女弃绝一切世俗之物,远离人群,遁入荒郊或沙漠,“静心”侍奉神。加尔文不赞成这种否定生命本身、否定人自然需要的做法。在加尔文看来,食物、衣着,或其他尘世之物,都是为人而存在、为人所用,教会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公义”:对他人“尽所有当尽之职责,凡是别人所当得的就给他”“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我们都应该对他谦逊平和,以诚相待……只有内心谦卑、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做到友善待人”。然而,人本性自恋。“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抬高自己、鄙视他人的正当理由。如果神赐予我们任何特别之处,我们就会据此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人只有“自我否定”,才能从心里“根除争强好胜和自恋的致命毒害”。加尔文主张,为人要从内心下功夫,在道德层面用功。内在生命纯净自如,方能待人如己。另外,加尔文倡导对他人“公义”的原则,尤其是“凡是别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对后世西方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有着一定影响。“虔敬”:对神谦卑、虔诚和敬畏;虔敬之心使人“弃绝尘世罪孽,过一种真正圣洁的生活”。“虔敬”是“自我否定”原则的根本涵义和最终指向。顺应神的意志,践履神的呼召,是对神虔敬的一种表现方式,“神的呼召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基础”“是一切正当行为的开始”。神的呼召包括救赎呼召和职业呼召。就救赎而言,所有人都是“罪人”,都需要得到神的宽恕,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尘世社会则不同:神赋予人不同的秉性、潜能,使之从事不同的职业,继而形成高低各异、贫富不均的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但是,人所从事的职

业尽管不同,可都是在侍奉神,都是神圣的,因此职业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尘世中的人需要担当各种角色、尽各种义务。这些职责义务敦促人弃绝自我、摒弃自私,去关注他人之需,关爱亲人和邻里,继而服务社会,尽忠国家。加尔文的职业呼召观,鼓励普通人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尽心侍奉神。加尔文肯定世俗工作的價值和意义;其职业呼召观激发了信徒在尘世的生命活力,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信仰动力。

尘世中人,如能将“自守”“公义”和“虔敬”恪守在心、实践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将三者“密不可分地融为一体,人生就完满”;天国也就近了。天国虽不在尘世,但天国的降临,必然始于尘世生活的点点滴滴。

三、尘世与天国

人要获得救赎,进入天国,需靠个体的虔诚、自律等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因我们的无知与懒惰,我们需要外在的帮助以使我们获得信心,并使之成长至神所预定的目标;因我们的软弱,神也为我们预备了这些帮助。”在《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讨论了这些“外在帮助”,即教会和世俗政府各自的特性和目的、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及信徒与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教会是“基督之躯”,是信徒聆听福音、共享神恩之所。教会的主要职责是宣讲福音,实施圣礼,引领信徒走向圣洁。对信徒而言,教会犹如母亲和学校,“没有母亲的怀胎、哺育、关爱和引导,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同时,因我们的脆弱,我们一生都离不开教会这所学校,学习进程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离开了教会,我们就失去了赎罪和获得救赎的希望”。教会宣讲福音是在信徒之中传播信仰,信徒借此完善自身的精神生活,从而走向圣洁神圣。教会传播福音,还可以加强教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维护教区的和平与秩序。实施圣礼(洗礼和圣餐礼)在于维系、增强信徒的信仰,帮助信徒迈入神圣和圣洁的精神生活,从而引领信徒走向救赎。圣礼也可对宣讲教义和传播福音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加尔文认为:“教会的权力对于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会管治的权力仅限于“道德惩戒”,即“监察人之罪”,只在于精神层面。教会不同于世俗政府,它“无权使用武力惩罚、强制或监禁人”;教会没有世俗官员责罚公民的权力。对行为不轨者,教会可以劝说、责备,最重的处罚当是革除教籍。教会“道德惩戒”是为了营造一种有秩序、和谐的信仰氛围,以培养信徒心灵的虔诚与纯洁,加强教会的团结,效仿基督,践履基督之爱。

加尔文认为,政府和教会一样,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是神规范、管治人的具体形式;是神设立在尘世的合法机构。“只要人还生活在尘世,政府就必然存在:以关怀和保护人对神的外在敬拜,维护教义和教会的正当性,调整人的尘世生活、规范人的行为而维护社会公正,使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促进共同的和平与安宁。”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应该认可、感激政府,它犹如我们生命中的“面包、水、阳光和空气”;它“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与人之间的诚实相处。总之,政府可以确保宗教信仰得以公开,人道得以维系”。加尔文还说:“从政是神的呼召,它不仅神圣、合法,而且是尘世所有呼召中最圣洁、最光荣的职业。”政府官员是神在“尘世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替神治理尘世中的人”。因此,人应该尊重、顺服政府,积极参与政府事务,利用政府维护其合法权利和谋取正当利益。但是,政府和教会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政府的管治权力仅限于“维护尘世的公正与和平,规范人的外在道德行为”。

教会和政府都是神设在尘世的机构,其权力都来自神的赐予,都受制于神。教会和政府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互补。教会关注人的心灵或精神健康,政府负责社会稳定和外交事务。它们互为补充,相互扶持。政府离不开教会,因为没有教会关注滋养人心灵,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和社区和谐;教会同样需要政府,因为政府为信仰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和秩序。

就政府和教会的不同目的、职责和权限,在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基础上,加尔文提出并阐释了“两个国度”的涵义。尘世中人,生活在“两个国度”之中,受制于“两种权力”之下。一个是“灵魂国度”,属于道德和精神生活层面,关乎人的“内在生命”,受神的直接管制;另一个“世俗国度”,属于国家和政治领域,归世俗政府治理,“仅规范人的外在行为”。 “两个国度”有着各自的“王”和“法则”。当世俗国度的法则与神的法则发生冲突时,人“必须服从神而不是服从人”。无论教会或政府,其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助人识神、践道;为了提升人性,使其接近神性,以最终达成人的生命意义。

加尔文的“两个国度”观暗含着几层意思:一是神的权力高于一切,“道”最大;尘世的一切权利都从属于神。无论教会或是政府,在它们的权力之上,还存在着更高的“道”,它们的权力是有限的;二是主张政教分离;这是加尔文对其时代政教关系的体察思考,他既反对天主教会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也不赞同王权干预宗教信仰;三是提倡宗教自由,当信仰原则与世俗规范发生抵触时,“良知”为先。“两个国度”观,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个人主义和天赋人权观奠定了宗教基础,为当今美国社会政教分离提供了信仰依据。

四、结语

《基督教要义》阐释了基督教神学中神的特质与人的本质;人在认识神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认清自身的现实状态与本性,继而明白认识神的意义;人通过信仰救世主神,以神的特质为参照,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省自身,避恶扬善,走上救赎之路;尘世的一切组织或机构,其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救赎,为了恢复人与神的和谐关系,最终进入天国与神同在。总之,人在尘世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指向神性和天国——人生命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属。《要义》从基督宗教信仰的角度,在继承《圣经》创世观和人性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基督教文化中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框架的核心基础是创世者神,他是宇宙、自然、人及一切存在的本源;他是基督徒构建其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观的准则。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彰显本源之德、荣耀本源之美,最终回归本源。社会机构的作用在于服务人,最终是服务于神;人是社会的中心,人之上则是神。

{1}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2 volumes).th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Philadelphia, USA,1960.(文中其他处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2} 刘林海:《加尔文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1]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M].2 volumes, Ed. by John T. McNeil, Trans. by Ford Lewis Battles,the Westminster Press, Philadelphia, USA,1960.

[2]  Christopher Elwood. Calvin for Armchair Theologians[M]. The Westminster Press, 2002.

[3]  Francois Wendel. Calvin[M]. Collins Sons & Co. Ltd., 1963.

[4]  Alister E. McGrath. Christian Thought: An Introduc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7.

[5]  Philip Benedict.Christs Churches Purely Reformed a Social History of Calvinism[M].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7] Paul Tillich. Perspectives on 19th and 20th Century Protestant Theology[M].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7.

[8] 道格拉斯·凱利.自由的崛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刘林海.加尔文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的《英美文化》课程建设,项目号:10998083

作者:贺相铸,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研究。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救赎神性信仰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山花(2022年5期)2022-05-12 21:24:35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春·遇见
醒狮国学(2018年4期)2018-08-04 08:54:20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