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善若水”看处世之道

2015-06-10 11:32:19彭芬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

彭芬

【摘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老子处世哲学的总纲,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个人身心修养、行事准则等方面出发,论述老子“上善若水”对处世之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善若水 身心修养 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指“最好的善”,类似于儒家提倡的“大善德”。在这里老子明确提出“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水是至柔之物,它“利万物”而“不争”的本性,就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一)利万物

众所周知,水是万物之源,它润泽万物,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类历史上的灿烂文明,都发祥于水源之地,无论黄河两岸,或是尼罗河畔。水能滋养一切,在老子看来,源于它的七种善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是说,立身处世应当如水一般避高趋下,甘居低洼之地;心境渊深多藏,含而不露,虚怀若谷;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塞必止,决必流,言而有信;治理万物持平正衡;有效发挥才能;因势利导,依时而动。这些品质和能力是“上善”之人应该具备的。

(二)不争

人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老子构建的“道”的世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拥有着最深远的“玄德”。水也是如此,它哺育众生而不居功,不与万物论短长,“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不与人相争,而没有什么好忧愁的东西。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万物莫能与之争,这也是老子所追求的处世之道。

二、“上善若水”的现实意义

在《道德经》中,老子从水的品格出发,讲述了一连串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世间万物,刚柔并济、阴阳相生。面对这个浮躁而物质的时代,我们如何自处?从老子的观点和水的特性中,我们可以挖掘或引申出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

(一)在个人身心修养上的启示

水的生命来自流动,一泉流动着的水,无论它是清澈还是浑浊,是来自雪山还是发自草原,都能汇入江河,兼收并蓄。不计出处,不问得失,自清自净,出淤泥而不染。

所谓兼收并蓄,指的是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是包容的,它眼里没有贫富,没有贵贱,它可以是富人雕梁画栋下的一池碧绿,也可以是穷人赖以为生的一井清泉;水是渗透的,万事万物离不开水,万事万物都被水浸润,它出现在一花一草,一枝一叶;水又是谦逊的,它组成了你的身体,贯穿着你的每一次呼吸,却隐藏得毫无痕迹。有水才能有生命,但它从不居功。

人也同样需要包容与谦逊,只有包容,才能毫无保留的吸收这个世界的精华,追寻万物的真知。要做到兼听则明,才能不预设立场,自我局限;要做到放低姿态,才能了解天外有天。一个人若为顽石,固步自封,只能沉入水底,在滚滚向前的江流中被时代抛弃,若为流水,则可千變万化,随机应变,不惧任何改变与挑战。

所谓自清自净,指的是不论何种污浊泥淖,都能被水净化。这世间灯红酒绿,并非人人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清的能力。其实水并非将污浊净化,而是水轻,污泥重,一滩再混浊的水,给它一段时间沉淀,清水也自然会与污泥分离。而这便是每个人都需要学到的:如果你的心是向上的,那你终会脱离下沉的污浊,如果你的思想是轻盈的,那步履沉重的污秽就无法跟上你的脚步,如果你一路追逐卓越,那还需要惧怕什么堕落。

水是以柔克刚的,虽然水常常以一副柔弱的姿态出现,但水真正的力量却足以削平高山,刻出深谷。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生应有的特质。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可是摧毁坚强的事物,又没有什么能胜过水。这里的“柔”不是“柔弱”,而是“柔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能屈能伸,游刃有余,适当地“示弱”,以退为进,也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还说:“柔弱胜刚强。”水是至柔的东西,却具有攻无不破的特点,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软的东西能够在坚硬的世界中畅通无阻,所以水无孔不入、充盈于宇宙万物之间,滋润土地就成为土地的一部分,灌溉生命就成为生命的有机体。所以,拥有坚毅的品格固然重要,但盲目逞强却不可取,要懂得适当示弱,化至柔为至刚。

水也有弱点:久储必坏。水的生命来源于流动,久放的水,自然会发臭,正是因为失去了活力的水也就失去了自洁的能力,反而成为各种腐败之物的温床。学习也同样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的过程的无止境的,新的知识每天在产生,旧的思想每日都在被淘汰,如果我们失去了进取之心,满足与已经学到的东西,认为不再需要进步,不再需要补充新的营养,那最终的结局,恐怕并非仅仅是“过时”。只有活动的水才有生命,而只有进取的人,才有创造力。

(二)在为人处世准则上的启示

与人相交,贵在以诚相待,真诚是沟通的前提。作为一个有着谦逊传统的民族,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有如水一般谦卑处下的特质。

水是谦逊的,它组成了你的身体,贯穿着你的每一次呼吸,却隐藏得毫无痕迹。水乃万物之源,有水才能有生命,论功勋它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多,但它从不居功,不仅不张扬,反而自谦处下。它总是往最低的地方去,往最幽静的地方去,心甘情愿流淌在那最低洼之处,如此的平静、豁达、与世无争,是许多世人所向往却又无法达到的境界。水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性,才能由小溪汇成大河,再由江河汇为大海。以此为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个人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对人趾高气扬,那势必在社会中会处处碰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正如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谦虚、低调的品质,保持宁静、达观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肆意炫耀,才能真正受人尊敬,获得他人的青睐,人脉才能如溪谷之水汇于大海一般积少成多。这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更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水有一个重要特点:随物赋形。苏轼说“万物皆有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也就可以成为任何形状,能依据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自身。它因时而变,一年四的雨各有特色,即使是在一日之内,水也有不同的姿态与情绪。它因势而变,溪水的跳跃活泼,瀑布的陡峭磅礴,深潭的幽静神秘,江海的浩瀚连绵,都是水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表现。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直如墨线,曲如盘蛇。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水都能迅速适应,与环境贴合,以合适的姿态展示自己。同时,水自身也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它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水蒸气,也可以一夜之间,变成飘扬着空中的雪花,或者河面上坚固的冰层。正是这种变化,赋予了水灵动和生机,赋予了水万千种可能。

而在生活中,我们做事也不能自我设限,自我定型,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我们需要勇于常规,跳出窠臼,要依据不同环境制定合理的策略,依据不同的情况调整应对的办法。几乎每个从象牙塔中迈入社会的学生,一开始总会有种种不适应,无论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上,过去在学校中熟悉的人和事都一夜之间消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掘社会的规则,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规律适应自己,只能把自己融入社会,我们要发挥水“随物赋形”的精神。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要求我们抱着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的态度去灵活应对,如水一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自己做事的方法。

不仅仅是为人,一个公司的经营之道亦是如此。市场上的事物无穷无尽,市场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而这些人与事交织起来,更是变化无穷。如果一个公司,一个组织没有弹性去适应,就无法在这个游戏中存活。成功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成功的规律是不变的,能否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局势时保持弹性,便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所在。

水还有一个特色:“上波下静”,所谓“静水流深”,再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表面上虽是起伏不止,底下却是平静无波的。那表面的起伏着的千钧之力,来源于深处的深厚积累,一个没有底蕴的水池兴不起大浪,一个没有内涵的人无法做成大事;一个没有积淀的公司没法树立品牌,赢取认同;而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则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人要积累, 公司要积累,国家,更要积累。

三、小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世人,处下不争,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为万物终生服务,不图一己私欲,不求回报,不争得失。无疑,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常大群,中国文化[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4.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香港中华书局2005 ,10 .

[3]肖菊,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J]。传承。2007,5:94-95

[4]吴海明,上善若水—迁徙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师德观[J],教育科学.1995,2:54-59

作者简介:李文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专业 11级学生 主要从事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云南画报(2021年4期)2021-07-22 06:17:10
《上善若水》教案
上善若水(之三)
慈善(2020年4期)2020-07-20 03:22:38
上善若水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46
上善若水:人生的大智慧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3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郭志光艺术作品展
上善若水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