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意境论

2015-06-10 10:22:55欧运波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朗诵者心胸意境

欧运波

【摘要】朗诵是一门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既有再现性,又有表现性。既要再现作品所营造的意象,又要表现朗诵者二度创作所建立的意象。现今朗诵理论建设侧重在技巧方面,而忽视了向中国古典美学这座理论宝库吸取营养。本文试着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理论来分析朗诵现象,建立“朗诵意境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什么是意境,朗诵意境的内涵是什么,朗诵意境如何生成。

【关键词】朗诵意境形象情感有无技巧

现今朗诵理论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研究侧重在技巧方面。如:节奏、停顿、重音、用气。技巧方面的探讨是必要的,但朗诵美学不仅仅是技巧的探讨,它还有很多深刻的复杂的问题需要探讨。另一种是朗诵艺术家所写的经验总结。这些文章的理论性都不够强,有的完全是体验式直感式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必要的,是建立朗诵美学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但与朗诵美学所要求的理论高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朗诵美学的建立既要重技巧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另外还要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美学和古代文论来建构朗诵美学,这样的朗诵理论就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我们的话语方式。这样就使朗诵和古典美学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方面使古典美学薪火相传,另一方面也使朗诵理论获得根基和活力。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中国原创性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滥觞于《易传》,《易传》提出了两个命题:“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提出了“象”的概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意境得定义,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董学文先生和张永刚先生是这样定义的:“直接地说,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地艺术描写,实现主观之意和客观之境地交融,从而能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简洁凝练的抒情文学形象。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在一个较小的语言范围内实现主观和客观得和谐统一,即所谓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意境融彻。第二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凝练鲜明的象具有强烈的扩张能力。足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玩味,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它可以在实景上产生虚景,虚实相生,导致言近旨远,以片言明百意的灵动之境的产生。”[1]

二、朗诵意境的内涵

前面我们分析了什么是意境及其产生过程。现在来谈谈朗诵意境的内涵,其内涵包括:

(一)具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创造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理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2]涤除就是洗去尘垢,只有洗去各种主观意念和主观偏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个观点,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要排除功利目的的束缚,使心灵获得一个虚空自由的境界。

有一个审美的心胸对于一个朗诵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进行朗诵艺术创造的前提条件。有一个审美心胸才能对朗诵作品进行深切的体验。朗诵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心态平和虚静,主动排除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的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朗诵的作品中,放在自己所营造的意境中,使自已有颗“林泉之心”,这是创造朗诵意境的前提条件。

(二)有丰富的形象。苏轼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退而广之,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绘画美。高尔基说过,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绘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他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积蓄去补充和增补。这段话对朗诵者也有指导意义,要求朗诵者深切体会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作品的形象体系,然后再把这个形象体系通过有声语言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能真切地体会感受到。朗诵者拿到朗诵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图片、影视等资料,通过形象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再造出艺术家所营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场景。通过有声语言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你所创造的艺术世界。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随着作品的描写,我常常在脑海里想象出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喧闹的街市……”[3]

(三)以情托声。《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4]杨树达在《释诗》中说:“志从心,昕声”,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张颂先生认为,态度感情使是朗读根基的核心,是朗读再创造的精华,是朗读有声语言的生命,是朗读技巧的灵魂。朗诵艺术要的是真情实感,虚假、做作、无病呻吟的情感。观众不仅不能产生美感,还会产生厌恶之情。这就不是在审美了,而是在审丑了。庄子说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朗诵艺术家瞿弦和也说过,没有真挚感情的朗诵是没有灵魂的朗诵。

(四)有无相生。朱立元主编的《美学》认为“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实质是有无相生。”[5]

朗诵意境的有无相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在朗诵者和作品之间发生。第二个层次在朗诵者和观众之间发生。朗诵者首先要把握住作品描绘的形象,这是“有”的部分,朗诵者在把握作品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知识结构去填充作品的空白,于是产生了新的形象,新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作品形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无”的部分。第二个层次是朗诵者把他感受到的作品的形象和想象中产生的新的形象主要用有声语言传达给观众,辅之以表情、动作、道具等。观众通过眼睛和耳朵感受到朗诵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这是“有”的部分。观众在欣赏朗诵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时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的过程,面对所感受到的朗诵审美意象,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知识结构去创造,眼前也会闪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画面。总之,朗诵意境是朗诵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朗诵者要注重朗诵的形象性,并要使形象和情感水乳交融。要充分发挥想像,使朗诵产生有无相生的艺术效果,另外,朗诵者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要重视技巧和辅助手段,以便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主体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

[7]李耳,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陳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4]郭绍虞,历代文论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朱立元.美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朗诵者心胸意境
漫画
读书(2024年4期)2024-04-16 04:59:20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奇怪的爸爸
“打开心胸,就能融入”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4
心胸
意林(2019年13期)2019-07-25 17:49:16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今传媒(2018年7期)2018-09-27 06:50:16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青年时代(2017年33期)2018-01-09 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