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在互联网产品文案的写作中,有两种文案人,一种是X型文案人,另一种是Y型文案人。
什么是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呢?
一、X型文案人VS Y型文案人
先做一個小测试。
这些都是一些产品的具体描述,请为这些描述写文案。
其中有一些人的写法是这样的,而这就是我所说的X型文案。
它们文字华丽,把本来平时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修辞、对称和高级词汇。
而这样写文案的人就是X型文案人,他们更像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和诗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想创意、查词典和构思修辞,以想办法用华丽的表达来描述产品。
但是还有另外完全不同的写法,我们称之为“Y型文案”。
Y型文案往往并不华丽,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地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景,它们往往充满画面感、语言简单、直指利益。
然后,当企业想找人写文案的时候,总会面临X型文案和Y型文案的选择。但是不幸的是,大部分时候,企业选择的X型文案,而不是Y型文案。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为什么要选Y型文案。
首先,出一个小问题:当你设计一款电灯泡的时候,你会怎么设计呢?
一般情况下,人们首先开始发挥创意:
灯泡可以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可以亮一点或者暗一点;
可以颜色变成绿色的;
……
但是如果你就这么发挥设计灯泡的创意,你是永远设计不出优秀的灯泡的,因为你仍然在针对灯泡本身发挥创意。
那么真正伟大的设计师怎么做呢?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说过:“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同样,到了文案也是这样。我认为:文案是关于用户感受的设计,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
追求华丽的X型文案做的就是“文字的设计”,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文字本身更加华丽、更加对仗工整,而从来不考虑在用户的感受中,什么样的表达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Y型文案做的就是“用户感受的设计”,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他们并不是针对文字本身发挥创意,而是考虑:什么样的表达更加容易被用户感受和理解?
举个例子,有个心理学家正要去吃饭,结果看到有个乞丐乞讨,文案是这样的:Homeless, Please Help(无家可归,帮帮我吧)!
然后这个心理学家帮助乞丐改了一下文案,结果乞丐在同样的时间内收入增加了好几倍——2小时内收获了60美元。他把文案改成了:“What if you were hungry?”(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
而这个文案就是从用户的感受出发的文案——既然是在饭店旁边,赶着去饭店的人的感受必然是“饿了”。而这时说“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就能瞬间影响别人的感受。而前面的那个“无家可归,帮帮我吧”仍然是从自身的角度写的文案,它描绘的是自身的感受“我无家可归”,而不考虑这样的感受和路人有什么关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选Y型文案,它做的是用户感受的设计,目标是让文案变得更容易被用户感受到,而不是变得更加费解。
比如,为了让一无所知的用户感受到第一代iPod的轻薄小巧和大容量,乔布斯说: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
而反观X型文案人呢?他们才不关心用户是否能形成清晰的感受,他们注重的是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文字功底,所以你看到了这些文案:“为爱制造,智享人生”,“用创意捕捉永恒”,“睿智出行,悦享旅程”,“乐享生活,极致体验”……
你看到这些文案时,你大脑中能够迅速联想到什么呢?答案是你几乎联想不到任何东西。而这样的X型文案就是在用语言的华丽来掩盖内容的空洞和思考的缺失。
这样的文案有用吗?
有个著名的文案作者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是什么?一惊一乍与形容词。”
而这样依靠华丽的文字组合而创造的“一惊一乍”文案,不仅廉价,更是没有什么作用——用户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自己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人看宝宝追踪器的相关的6句话。然后一天后问他们记得哪句话。
我想结果各位也知道,几乎所有人唯一记住的一句话就是“熊孩子藏在床底下”。而其他华丽、空洞的表达,几乎没有人记得住。
如果不信,你甚至可以自己看看能够被广泛传播的观点,他们几乎都是具体的、视觉化的、简单的描述,没有华丽而空洞的。
我想最容易出现传播奇迹的东西就是各种谣言了,而如果你跟谣言学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典型的简单、视觉化的文案:
白醋能让你年轻十岁,信吗?
震惊,辣条竟然是用避孕套做的!
可乐会腐蚀你的骨头!
……
我们知道,产品的宣传很多时候靠用户口碑。那么假设你跟你朋友聊天的时候,会说“最近发现了一款很好的体重秤,智掌健康、灵敏随行”吗?这样的话你的朋友一定觉得你不说人话。但是你一定可以说“嗨,最近刚发现一款很准的体重秤,可以感知一杯水的重量变化呢!”
所以2种文案——X型文案和Y型文案,你应该知道怎么选了。
二、为什么用户视角难以做到?
既然这样,很多人会说:
“原来写文案这么简单啊!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仍然不能写用户导向的X型文案呢?”那是因为“用户视角”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来就是反直觉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第一直觉其实是采取“自我视角”而不是“用户视角”。
比如我在武大的时候,领快递时曾经在快递点看到这样一个广告牌:
这样的广告牌有什么问题呢?我想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快递公司把“武大分部”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而弱化“申通快递”这个信息。
从快遞公司自己的视角来看,这是非常合理的。对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来说,各个快递点之间主要的差异是“武大分部”“华科分部”“武汉光谷分部”——他们需要把告示牌分发到不同的分部中,因此对他们来说,“武大分部”是最重要的信息,也被理所当然地放在了最显著的位置。
从用户(拿快递的学生)角度,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对拿快递的武大学生来说,“武大分部”这个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因此申通快递的人写文案时明显是“自我视角”的,而不是“用户视角”的。
我们总是口中喊着“用户视角”,但是却经常把它仅仅当成了口号,更多地遵从自己的直觉来使用“自我视角”。
用户视角本身就是反直觉的,并不是我们原始大脑本身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你从小就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是当你面向早上的太阳时,你的第一直觉都会说:
“哇,日出了!”而不是更加客观的“哇,地转了!”
三、如何做到“用户视角”?
那么怎么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视角”,而去做到“用户视角”呢?
可以使用AB点理论来分析你的用户。
假设A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前的状态,B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后的状态,那么A-B就是文案能够产生的效果。
任何的文案都是为了把用户从A点带到B点。比如这些这些情景。
而很多文案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用户的A点,脑子中只想着自己要达到的B点。
比如这个文案,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想对于不了解这个产品的人来说,内心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反正我当时看到这个文案的时候,看了好几遍文案都没有搞懂这到底是什么产品。即使我相信了它可以提供“时尚美照”、可以“微信增粉”,但是这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自拍类的APP?百度之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个“可以用微信遥控的相片打印机”……
那么这样让人费解的文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作为该公司的员工,文案作者自然非常清楚“微拍到底是什么”,因此就把A点假设成自己,写出了“自己觉得很好,但是用户看不懂”的文案。
再比如一些功成名就的高管和创业家们,他们踌躇满志地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看着远处的车流,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伟大愿景,“中国的XX,更是世界的XX”,他们自己都被这样的豪迈气魄感动了,必须要拿这句激动人心的话当作产品文案。
殊不知,对于每天接受无数嘈杂信息、对你的公司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你豪气万丈的口号可能并没有激起对方的什么感受——他们可能没有你一样波折的创业经历,很难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其实只要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过程,就会发现这样的文案有多么不靠谱。
而优秀的Y型文案作者往往会去真正地了解用户的A点,他们会想方设法知道“在用户的心目中,自己是什么”,而不是“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要知道,对于不同的用户A点,所需要的文案并不一样。所以你一定要去了解用户的A点。
比如恒大冰泉的文案——“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是3000万年长白山的原始森林深层火山矿泉”,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文案想说的是“我们的矿泉水质量好”,那么我们来分析这个文案的AB点。
首先B点非常明确:想让用户买矿泉水。
那么这个文案假设的A点是什么呢?既然文案说的是“我们的水好”,那么假设的A点应该是“用户想喝好水,但是不知道哪家的水好”。
而我觉得用户真正的A点并不是“想喝好水,但是不知道哪家水比较好”,而是“没有觉得喝好水是重要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用户A点,可能更合适的文案思路是告诉用户:为什么你需要喝一杯好水。
再比如滴滴专车在2014年底的文案:
它假设的用户A点是“并没有觉得自己应该花更多的钱坐专车”,而不是“想要坐专车,但是不知道哪家好”,而后者很可能才是当时专车服务刚兴起时的正确A点。
没有抓住A点,所以文案创作者们才往往写出自嗨却无法感动用户的文字,而优秀的文案是对用户感受的设计,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它一定是从用户的A点出发的,是视觉化的、直指利益的并且让用户付出简单的行动。
摘编自李叫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