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刚
很多人将“心态”定义成思维的模式,这是一个角度,对我来说,心态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根本。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将价值观与心态混为一体,直到最近,我才开始觉得还是有必要将两者作出一定区分。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在不断改变,但很多改变是在我们意识之外的,我称这些为“被动”的改变。因为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小时候我很得宠。那个时代的人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所以我从小就不能进厨房,培养出“男人不能进厨房”的价值观。尽管家里条件不是那么好,但我还是这样给“宠”出来的。
一种环境培养出一种价值观,当环境改变了,你的价值观也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跟着改变。一天我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后就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哥哥家里过渡了一个月后,我就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对于当时连烧开水的概念都没有的我,这算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因为环境的改变,你的行为必然也要改变,从而能适应新环境,以前那个什么“男人不能进厨房”的价值观当然就不管用了。
因为要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新的行为很快就习惯下来。行为成为习惯后,价值观也跟着改变了。这个适应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因为我没有选择。大部分人价值观的改变都是通过这种形式,都是被动的,有些甚至很痛苦,因为是没有选择的。另外一种改变是主动的,是你选择的,主动权在你,这种改变的最大特点是:不是环境在改变你,而是你自己改变自己,最后改变了环境。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主动”改变。
我上大学时给人的印象是很严肃的,原因是我不爱笑,整天脸都是绷紧的,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后来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她是一个爱笑的人,我发觉同学在她旁边都很开心,在我旁边就黑着脸。最后我决定要改变这种情况,开始试着让自己多点儿笑容,起初还是很僵硬的,慢慢就好了,后来就成为习惯了。
与被动改变相比较,“学会笑”这个改变是我选择的。我作出这个决定后,就开始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人有笑容)。行为改变后,周围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我的感觉也比以前好,这更加深了我对改变的决心。慢慢地,行为变成习惯,已经不用刻意去强迫自己了。我把这种改变叫作“主动”的改变。“我要学会笑”就是心态,当坚持的时间足够久之后,心态就会变为价值观,之前不认识我的人一定以为我一直都是很爱笑的人。我再用学泰拳的过程来解释一下心态怎样变为价值观。
我学泰拳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都没有开始自由搏击的练习。有一天,教练觉得是时候开始练习了。平时我做打沙袋练习两三分钟基本不会喘,但那天做自由搏击练习才一分钟不到已经喘不过气来。后来与教练讨论这个体验,他解释说:“因为自由搏击是一种新练习,你还没有习惯,所以你的大脑需要比平常练习更多的部分参与,而大脑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你累得很快。再加上因为不熟悉那种感觉,所以不能放松,这也加速了能量的消耗。”
价值观就是已经熟悉的动作,不用经过大脑,完全是本能反应。心态是新动作,需要刻意控制,所以要动用大脑,比较吃力。或者说价值观是习惯,是无意识的;而在心态还没有成为习惯时,是需要意识去控制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价值观的改变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在被动情况下被改变的。小部分人会“主动”去选择改变某些价值观,这种主动的意识就是心态,当心态最后变成习惯就是价值观了。心态是存在于意识的,是刻意的,是主动的,是你选择去改变环境的一种思维模式。
心态定成败
在加拿大炼油厂上班时,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叫鲍勃。鲍勃矮矮的个子,满脸胡子,笑容满面,是看一眼就令人开心的人。鲍勃像很多其他同事一样,在早上八点半到九点之间,都会端着咖啡,四周串串门,然后才开始工作。虽然鲍勃的外表很讨人喜欢,但每次他离开我的办公室后,我原来很好的心情就会大打折扣,这是令我一直很纳闷的事情。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影响我一生的书,就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从这本书里面,我第一次意识到心态、沟通、正能量这些概念,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觉得原来心态是可以选择的。
鲍勃这位年轻人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整天都吸收很多负面的信息,最终变成了负能量载体,要命的是他还传播给周围的人。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充满负能量的,甚至包括我们的家人、亲戚在内。一不小心,我们就会中招,就像我中了鲍勃的招一样。
《正能量》一书出版后没多久,有一个杂志的副总编约了我做访问。坐下没多久,这位副总编就开始对我说他看这书的经历。原来,他自己以前也是充满负能量,所以在家整天与太太吵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在哪里。看完《正能量》后,他恍然大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意识到自己的负能量后,他就开始注意调整自己的用语,他说现在和太太吵架的机会都少了很多。
回到鲍勃的故事,后来我意识到正能量这个概念后,我就知道怎样应付鲍勃了。有一天,鲍勃如常地溜达进我的办公室,在他还没有开始说话之前,我就指着房间的垃圾桶对他说:“鲍勃,垃圾桶在这里,如果你有垃圾要倒,请你直接倒进垃圾桶吧!”鲍勃愣了一下,就起身去找别人倒垃圾去了。
能量本身没有正负,主要看我们用什么心态去引导这些能量。鲍勃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年轻人,却因为吸收了很多负面信息,养成了很多负面心态,结果这些负面心态让鲍勃散播着负能量。一个负能量的人通常也只能吸引更多负能量的人。想象一下,如果你周围都是充满负能量的人,你能看到阳光吗?如果要过充满阳光的生活,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但调整心态是需要环境配合的,所以寻找一个充满阳光的环境是提高正能量的第一步。
心態八式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通常都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而且你会发觉他周围的人也都充满了正能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正能量圈”。正能量来自正向的心态,下面我同样用8招与大家分享我认为最普遍的职场心态。跟价值观八式一样,每一招我都用两个极端来代表,这也是为了方便大家用来分析自己的状态。心态是职业经理人的内功,没有内功,所有的方法都是花拳绣腿,如果心态不摆正,那招数也会学歪。好,让我们开始心态八式的讨论吧(见图1)。
做事态度:敷衍vs.敬业
很多年轻的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态度就是“敷衍了事”。
有一次在讲课时,一位学员问:“老师,你听过迷茫一族吗?”我说:“真没有听过。”学员继续说:“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很有理想,但对自己手上的工作都觉得不太理想,所以感觉很迷茫。因为工作不理想,所以也提不起劲,请问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我问:“你觉得工作不理想,那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学员沉默了一下,最后说:“好像也不是很清楚。”
这位年轻人的心态很普遍,有一个说法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永远不满意自己手上的,总是想着一定会有更好的,所以就整天患得患失,对手上的工作敷衍了事。回想自己过去的工作心态,我绝对有迷茫的时候,就是看不清楚前面是什么,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当我迷茫时,我没有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我的工作态度一直都是:只要在我手上的,那一定是最理想的。我会尽力将事情做好,因为我知道做好事情换来的经历一定是我的,一定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当我做这个“理想”的工作到了一定程度时,更理想的工作就会出现。很多人会描述这种心态是“敬业”,我就是一直用这种“敬业”心态来面对我的每一个岗位的。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迷茫是清晰前的一刻。迷茫是你没有准备好,当你准备好后,一切就会清晰了。清晰就是最好吗?不一定。如果清晰得太久,你可能已经进入了“舒适区”,可能就是在原地踏步,再下去就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我的职业生涯都是在迷茫与清晰之间折腾,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享受迷茫的心态,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继续努力,清晰迟早会出现。但清晰时我又需要有危机感,因为我不想变成温水青蛙。一切都是心态,职场心态第一罪是敷衍,因为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是对老板不负责任那么简单,你其实是在敷衍自己,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我在《读者文摘》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垃圾桶哲理》。在台湾,有一位姓林的先生,他从外企总经理的位置刚刚退休,这个“垃圾桶哲理”的故事就是他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跑堂小弟,没有什么文化的,最后退休的时候做到外企的总经理,完全是由于他工作的“心态”。他在公司时,做事态度积极,什么事情别人不愿意做,他都很乐意接过来做。虽然他出身没有别人好,但这种工作态度让他争取到很多工作经历,最终就变成公司最有经验的员工,最后就成为公司的总经理。
仔细想想,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好懂。当你刚进入职场时,你的学历只能给你一个稍微好点的开始,但最后你能做到什么岗位,绝对要看你在工作历程里面有没有好好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整天认为自己学历高,这个不想做、那个不敢做的员工绝对是将自己的价值越做越小。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经历是你唯一能拥有的财富。而经历只能凭自己做出来,没有其他捷径。如果凡事都是敷衍了事,你的时间没有换来有价值的经历,那就是在浪费生命。
有一次与一位年轻人聊天,我问他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者。他回答说:“老师,我不是职业经理人,只是一家民企的员工。”这个回答给我很深的印象,这个答案说明了这位年轻人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义,但我的定义可不是这样。我认为唯一能定义你是否是一名职业经理人的是你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你是否尊敬自己的职业,这与什么职业认证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你有专业精神、敬业态度,心态——职业经理人的内功对我来说,你就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反过来说,你可能拥有博士学位,但如果你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基本职业操守,那对我来说,你算不上是一名职业经理人。
处事心态:封闭vs.成长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 · 德韦克(Carol Dweck)耗时多年写成了一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Mindset),这本书描述了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实验中会对一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跟踪,实验结果发现,从这批孩子里面可以看出有两种心态:封闭的心态(closed mindset)和成长的心态(growth mindset)。
封闭的心态是什么意思呢?这种心态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所以一出生能力就封顶了,就是我们中国老话中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这种心态的人会特别在乎得失,因为任何失败对于他来说都是关乎一生的事情,与他一生的能力休戚相关。有这种心态的年轻人对一切挑战都有逃避心态,如果事情的成功概率不高,就会找借口不去尝试。我有一个创业的朋友请了一批名校的毕业生,不过一年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给辞退了,原因是他们大部分都具备封闭心态,任何事情没有很高的成功机会就不愿意去尝试,看起来就是不愿意承擔任何责任。
另外一种心态是成长心态,这种心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虽然也不喜欢失败,但是当真正要面对失败时,这种心态就是“不放弃就不算失败”。
有一次我与出版商在谈出版下一本书的问题,她突然问了一个我当时真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也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她问:“在做每件事情之前,你有考虑过失败吗?”这个问题真的让我愣了一下,因为我的确从来没有失败的概念。
当我计划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这个最坏结果是可以承受的,那我就会朝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当年我建议公司考虑在中国投资时,我也没有考虑失败。我的心态是: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我就会尽力去尝试;如果开始不成功,那就要看是否值得坚持。暂时不成功对我来说不是失败,只是还没有成功,如果坚持,最终一定是可以做成的,关键是是否值得去坚持。
如果你是CEO,你会喜欢不怕失败、永远尝新的员工,还是事事都需要有十足把握才会去做,不然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避开一切失败可能的员工?职业经理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丰富的经历,而经历是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的。在职场中,你会有机会碰上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整天就是希望占人便宜,希望自己的事情都让别人给做了,专注找一些容易做的事情好去领功。其实到最后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损害,因为他将所有获得宝贵经历的机会都让给别人了。反过来,那个不怕别人占便宜的老实人最终就是具备最丰富经历的高人。
我甚至认为成长的心态是一种幸福的心态、一种快乐的心态。想象你的潜力还能无限发挥,只要不怕挫折,每次挫败都是上进的机遇,这种感觉多好。这个世界很大,我们不懂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懂的东西。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每天都可以学到新东西,而这个学习过程可以无穷无尽地延伸到生命的尽头,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面对资源:私人vs.公司
有一次,在网上一个学习群跟一些年轻人聊天,一位年轻人很气愤地说:“公司请我去开发一个用户,开发好后,开始有成果了,就将这个用户交给另外一个同事,而我就没有机会分享这个客户给公司带来的利益了,我觉得这样是对我的不公平!”
我问:“公司请你的时候是要你做什么的?”
他说:“是做销售,帮助公司去开发客户资源。”
我问:“那公司答应你用什么来补偿你为公司开发客户资源呢?”
他说:“公司会给我基本工资,还有就是根据开发成果给我奖金。”
我问:“那你帮助公司成功挖掘到这些客户资源后,公司有按照承诺给你薪水与奖金吗?”
他说:“都给了。”
我问:“那你还要什么?”
当时我问到这里就没有再问下去,其实我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继续,后面的对话可能会是这样的。
他说:“我是希望分享到我挖掘回来的资源带来的利益啊!”
我问:“你认为你挖掘回来的资源一定会给公司带来利益吗?我认为这些资源也可能给公司带来亏损,你同意吗?”
他说:“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但也有这种可能。”
我问:“那万一这个客户给公司带来了亏损,你愿意分担这个亏损吗?”
他不说话了。
以上例子说明,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必须要理解,我们不是投资人,我们给企业提供一项服务,企业按承诺给我们报酬,那我们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清楚了结了。你不是投资人,你不用去承担投资失误带来的风险,同样,你也没有权利去分享投资成功带来的利益。这种利益分配与你付出努力的大小没有关系,这个完全是一早就同意下来的业务合作关系,双方都应该有契约精神,按照合同来执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以上这种情况我在外企真是没有碰见过。当我第一次听到年轻人这样表达的时候,我真是没有反应过来,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客户是公司的资产,公司请职业经理人去开发客户,将客户变为公司的资源,公司也根据承诺补偿了职业经理人。调动开发回来的资源的权利是完全属于公司的,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如果我尝试去理解这位年轻人的思路,我相信他是认为他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是一种投资,所以他认为投资回来的成果,他应该有权利分享,但他没有考虑到投资也会有风险。很多年轻人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是缺乏全面考虑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今天民企的工作环境,这位年轻人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很多民企,特别是那些不是销售出身的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他们通常对销售完全不懂。因为不懂,他们往往会抱有怀疑心态,也不会有什么资源提供给销售去开发客户。他们通常就请一个销售回来,给了一个任务,明确提成机制,就让销售去“流浪江湖”了。很多销售就是在这种“野蛮”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
因为我们今天的市场相对不成熟,有不少行业的销售环境都不太健康,很多年轻销售就是凭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恶劣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公司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提供过什么帮助,所以销售很容易就走进这个误区,认为开发出来的资源是私人所有。我曾经见过无数这样的例子,甚至在规模很大的企业里面也出现这种“销售明星”,他们凭自己的力量搞定客户,搞定客户后就连公司也绑架了。
在好的企业是怎样的呢?他们通常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销售系统,每个销售进来都可以按照这个系统去干活。我第一天上班就很清楚地知道我的客户是谁、目标是多少;也很清楚客户资源是公司的,公司交给我去开发,开发出来的成果绝对是公司的;我们内部也有很清楚的流程将客户重新分配。在这种环境里面,职业经理人没有可能对资源拥有权产生误会。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首先必须要搞清楚自己不是投资人,一方面不用分担投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没有权利去分享投资带来的利益,这个价值观应该是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创业者,如果你要请职业经理人,对资源拥有权也需要说清楚,以免产生以上这种误会。
面对岗位:越位vs.律己
正确判断自己的位置,然后作出適合环境与身份的沟通,是人一生的修炼。
当我在网上与年轻人分享一些管理上面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情时,很多年轻人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批评自己的老板有多么差劲。这种行为十分普遍,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坏习惯、一个不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从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无论对方是谁,我认为都要先检查自己。听到任何信息,都应该用来分析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因为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你去分析任何其他人,一定流于片面,所以分析首先就不够客观。更坏的是,你还尝试用片面的信息去影响对方,这个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不完美的,也不可能与员工想象中的形象完全一致。
我常常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唯一能改变的一个人就是自己,所以律己是唯一能做的事情。通过做好自己,你自然能够影响别人。这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但也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大部分人都会说“太难”,然后轻轻将一句很重要的做人原则扫到地毯下面去。先分析自己的确是很难做到的。分析自己就是要检查自己有没有错,就是有,自己可能也不承认,如果这样,不如直接找对方的错处,不是更直截了当吗?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不会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呢?
互联网是一个暴露人性的最佳场所。人性是喜欢找别人弱点的,特别是一些名人的弱点,八卦新闻之类的东西特别受读者欢迎。很多人就利用这些人性弱点来敛财,整天制造一些八卦新闻来吸引眼球。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有些什么共同素质,第一项就是“自律”。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也是我观察到的。我认为“自律”也是职业经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态。
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或说得直白点,就是不喜欢让人管。从小我就很讨厌别人管我,每次我父母准备张嘴巴训我,我就马上开溜。但进入企业之后,我知道这种态度是需要调整的。如果我不想上司来管我,那我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那就是自律,所以我认为“自律”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个基本能力。不能自律的职业经理人会增加上司的管理成本,成为企业的负担。除非你创造的价值特别高,否则会很容易变为底层的10%。
要達到“自律”,你首先要与上司有良好的沟通,知道上司对你的期望值。只要你在不需要上司的监督下达到他的期望值,甚至超越他的期望值,那你就算具备很好的“自律”能力了。我常常与我的下属这样说:“我们的分别不是级别,只是不同岗位。我们每个人只要搞懂自己的岗位需要做些什么事情,满足岗位的需要,将我们之间‘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那我们的关系就会很愉快。我知道你不想我来‘管你,事实上,我也不想‘管你,只要我们自己管好自己,那我们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我提出的“自我管理”的理念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人能够做到自我管理,那企业的内耗将会是最低的。那“自我管理”或“自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凡是主动的,都不容易,容易的都是被动的。要想自律,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责任是什么,然后主动去承担自己应该负的责任,稍微超出你的责任范围那就更理想了。具备这种自律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将会是管理成本最低的,因为管理层一定对你很放心。要做到这点,你与管理层一定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沟通渠道,上下一心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另一个极端就是越位,通常这类人都是缺乏做事经验,但又充满理想,可能因为学习成绩很好,所以充满信心的年轻职业经理人。这些年轻人的出发点是好的,都希望改变世界,但往往因为视野不协调,看不起自己的岗位,但其实可能连自己的岗位都没有能力做好,就四处挑战公司的种种不足。有些人甚至以为这才是他的岗位,这才是自由。
有一个年轻人向我抱怨道:“我的老板这个策略很不靠谱,跟着这样无能的老板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后来了解了一下,这位年轻人刚到公司才三个月,是一个基层销售,什么都没有上手,对公司不熟悉,对市场不熟悉,经历又不足,但居然评论公司高层的
策略,这就是典型的越位。但我发觉这种“越位”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种“不知道天高地厚”与“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如果碰上这样的学员,我现在只有投降的份。
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里面,我就缺乏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本领”,一直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朝上走。也不对,我从来没有刻意追求朝上走,但当我积累到某一程度,好像朝上走已经不是我的选择了。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往回去了,但最后看看,这些当时认为的退步,其实也是一种铺垫。
就像我做了10年工程师后,才转行做销售,从基层做起。很多人会认为我浪费了10年时间,当时我也这样认为。但现在回想,想不到有哪一步是多余的。如果我没有花10年时间做项目经理,我不会学会“利他”心态,也不会开始重视沟通。如果没有前面的化工行业经验,我也不会以机械工程师的背景进入IT行业。如果没有从基层销售做起,以后也没有实力去带领销售团队。如果没有花三年时间去管运营,我以后做一把手时也不会得心应手。如果没有花三年时间去负责亚太区的客户服务业务,就不会真正了解到在多元文化环境里怎样体现领导力。
企业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再加上人为因素,事情就更复杂了。国外有比较长的商业历史,所以积累了很多企业运营的经验,而且国外那种重视沟通的价值观对企业运营也是很有帮助的。
“自律”心态就是相信你手上的工作永远都是最理想的,不要三心二意,用心将手头工作做好,相信等到你准备好的时候,更理想的就会出现。“越位”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种心态让你永远都不愉快,永远都在一种后悔的情绪里面过活。是自律还是越位,都取决于你的选择。
存在价值:待遇vs.增值
常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谈找工作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待遇,第二个问题也是待遇,很少听到他们问工作是做什么的,有没有学习机会。又有很多民企的老板说,他们请不起好的员工,因为出的钱不够,留不住人,也是因为其他公司能出更多的钱。我绝对相信待遇在员工选择工作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绝对不是全部。有一本书叫《驱动力》,里面就指出“待遇过了温饱线就开始失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所以我要对创业者说,要请到好的员工,待遇不是唯一的答案。
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大家首先要明白聘请你过来是为企业增值、解决问题的。作为职业经理人,我很清楚我的职业生涯发展好坏取决于两条曲线:一条是我的成本曲线,就是我对所服务的企业的成本增长速度曲线,大部分员工的成本曲线基本上都是不断上升的;另外一条曲线是增值曲线,就是我给企业带来增值的增长速度曲线(见图2)。我很清楚我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让成本曲线超过了增值曲线,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说明我的增值已经跟不上我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了,也就是说,我对企业是净成本,没有价值。所以我做事一向的惯例就是专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我相信只要我的价值不断上升,我的成本曲线也会跟上,不用我去提出来。
职业经理人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隐形成本——管理成本。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每个员工都会有一个所谓的管理成本。如果你是那种整天抱怨、整天提出很多不靠谱的批评与意见的员工,管理层要花时间来做你的思想工作,这就会产生隐形的管理成本。这个成本不会反映在财务预算上,但是绝对影响到上司对下属的绩效判断。不要以为自己有能力就可以任意提高自己的管理成本,总有一天,你的管理成本会超越你的价值,那一天就是你失去工作的时候了。
我认识一个技术高手,他的技术水平很高、很厉害。但是这个人的情商超级低,自认为很了不起,看不起所有人。在那个时候,以他的技术水平,他绝对是绝顶高手。但他四处得罪人,最后所有人都怕了他,宁愿牺牲他的技术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因为这样,他的价值也消失了,最后还是离开了公司。后来偶然听到的消息也是他一直都找不到好的工作,因为他在行业内都出名了,所以这位高手最后败在了自己的隐形管理成本之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经理人,选择正确的企业去加入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从第一天开始考虑工作时,就从来没有将待遇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能否提供一个提高我历练的平台,后来这个考虑就变成唯一的考虑了。当然,年轻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但过了温饱线后,企业能否提供合理的发展平台应该成为一个重点考虑因素。
面对事情:推脱vs.激情
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里面,我见过不少很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也与这些精英有过比较紧密的工作关系。每个人做事的风格都不一样,但几乎没有例外,他们每一个人做事情时都激情四射。每个人表达激情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但一定都是積极进取的那种,我还没有见过一位整天“推脱”责任的职业经理人坐上一个很高的位置。
充满激情的人好像部分源于天性,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些充满激情的人都有着很积极的心态,对不同事物充满好奇心,从不理解到喜欢,而且只要喜欢就能很投入地去做好这件事。反过来,我也见过很多整天说创业很艰苦的创业者。我的观察就是他们的心态都很消极,刚开始创业时的刹那激情可能已经燃烧殆尽,现在的一切都是消极的、自我限制的,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好难”。“好难”就是一种推脱的心态,说完“好难”你就推脱掉这件事情、这个责任,重新找新的东西来抱怨。大好机会摆在面前都可以视而不见,说到最后,还是心态的问题。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的激情是哪里来的?”一开始我真是没有答案,只能说是天生的。但天生也是有原因的,后来我经过一段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激情来自“分享”的心态。
我讲课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商学院都去过,以前是业余爱好,现在可以说是职业的吧。人们通常会说激情是正向引导后的紧张。我同意这个说法,也有过这种体验。但有一点一直没有解释清楚:你用什么心态去引导这个能量呢?最近一次上课时,我感觉自己终于弄明白了。那个课已经是第四次讲,照理说因为太熟识了,根本不用怎样准备,应该也带不出什么新鲜感了(对老师而言),激情就更谈不上了。但我讲课有点不一样,我每次都会改内容。即使在讲一门课的过程中,我每个晚上也都会修改内容。我会在学员反馈的基础上来调整内容,因为我的出发点是让学员听懂。学员听不懂,就是我的失败。每次修改后,那种感觉就是:我又找到一个新方法来与大家分享了!每次第一天上课的前一个晚上我都睡不好,原因就是有那种等不及与大家分享我的新发现的“紧张”,我认为我这种“爱分享”的心态应该是我激情的来源。
喜欢“推脱”的人通常都是一些“聪明”人,他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做事情的出发点在于是否能成功、是否很容易成功、是否能拿到功劳。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他们就认为这是吃亏,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去“推脱”。在香港,以前我们叫这些人是“A字肩”,就是肩部像A,不会承担任何事情,只爱占人便宜。如果这些聪明人想深一层,他们其实谁的便宜都没有占到,他们才是吃亏的那个,因为他们将工作经历都让出去了,白白在浪费生命,这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浪费生命,只要想清楚推脱不是占便宜,而是在让别人占自己便宜,我相信这些聪明人会重新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态。
做事选择:喜欢vs.需要
我认为人一生应该只做两类事情,一类是喜欢做的,另外一类是需要做的。很多人都说,要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做才是成功之道。听起来很有道理,谁不愿意这样做呢?但说的人可能都是这样成功的,如果是的话,那就有一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到底成功的人是少数,但所谓不成功不代表我们不能好好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啊。从财富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与我的很多朋友相比,我算是很不成功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快乐地生活。所以我分享的不是什么成功学,而是我个人怎样过得开心的一点心得。
我年轻时不喜欢念书,所以成绩一塌糊涂;我喜欢练武术,但又不是武林高手,所以不能以武维生;我也喜欢音乐,但水平与态度都很业余,估计也是会饿死。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句话对我来说不太靠谱,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相信这句话,我可能很快饿死。
1985年,我选择搬回香港,首先就是要找工作。但当时的香港没有适合我这个专业的工作,所以只能转行。找工作时很不容易,我相当于是从头开始,年龄也长了,但相关经验却没有,最后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进入了IT行业做销售。当时你若问我是否喜欢做销售,答案绝对是“不”,甚至有恐惧感。但进入销售是我“需要”做的事,那只能勇往直前了。但我很快发觉,克服了恐惧后,我开始喜欢上这个行业,一干就是25年。
很多年轻人进入职场时都是东挑西挑,所以我认为有时候有选择不一定是好事。年轻人太早说不喜欢什么,可能会太早将自己局限。如果我当年不是因为没有选择,我就不会发觉我能做销售,还能培养出无数销售人员,所以不要太早说“不”,给自己的潜力一个机会去发挥一下。
我女儿大学毕业准备进入职场时问我做什么好,我的答案就是:“不管做什么,应该尽快进入职场吸收经验。”如果你没有到那个高度,你绝对看不清楚那个高度的风景,你的判断就不一定正确。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说“不”就是我做事情的态度,但是这个“不”是要基于经历上面的。
我们都追求做喜欢做的事,认为做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投入。但是做人还需要有“责任”这个概念,而负责任就是做“需要”做的事情。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能喜欢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了。
思维方式:利己vs.利他
我在北美洲时,社会对自私有一个相当中性的看法,认为只要不犯法、不伤害到任何人,那利己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又谈“利他”呢?我给大家讲讲我怎样被迫练成了“利他”心态吧。
在北美洲工作的10年,虽然责任越来越大,但直接向我汇报的人一直都是维持在零。所以,我做了10年职业经理人,但一直都是光杆司令。做项目经理时,所有的团队成员都不是我的下属,有些级别甚至比我高,所以我很快就知道“我讲–他们做”这招是行不通了。有一段时间,我整天都在发愁怎样让某一个同事将我交待的事情做好。
那段时间,我有点“病急乱投医”。当时我没有一个“师傅”,前面又没有人走过我的路,唯一想到的方法就是DIY。幸好国外充满DIY精神,很多书都是self-help(自助)类,所以我就疯狂看书,希望学点领导力方面的东西来解决我每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当时整个屋子都堆满了书,一出差就带上几本,看的书可能有几个MBA课程了。
那些年的积累,现在回想,应该是有很大价值的。那段时间让我无意中养成了一个很“功利”的看书习惯,看书的目标性很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完我会去试。我估计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养成了看完书就实践的好习惯。我还记得当看到《一分钟经理人》时的那种兴奋感,因为第一次有一本书能够讲得那么简单、直接、落地,我马上就用上了,所以这本书对我整个管理风格影响很大。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理解到,所谓的领导力就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因为做项目经理是没有权力的,只能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在建立影响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利己”的心态令我寸步难行。后来我想,既然大家都有“利己”心态,那我只要“投其所好”,大家不就可以很好地合作了吗?就是这个想法让我开始领悟“利他”的心态。开始的时候,的确有点不太习惯;但后来习惯了,发觉影响力的确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得到很多正面的反馈。于是,这种心态就慢慢变成我做管理的基本价值观。直到后来我有了下属,我也没有改变自己“利他”的做法。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现在已经完全相信,要提高领导力或是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利他”的心态。我现在已经将这种心态变成价值观。在讲课时,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就是看到我的学员成功利用学到的知识改善了自己企业的运营状况。在备课的时候,我的心态就是怎样更有效地帮助我的学员学会世界500强企业的思路,让他们踏上世界500强之路。因为这种心态,我就会不断地完善课程,不断深入我对民企的理解,结果使我的课程越来越接地气。
跟年轻职业经理人说“利他”可能有点“虚”,有些人甚至会认为我是在说一些过分理想的话。但其实道理不复杂,大家来想想,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与权力最大的分别就是,影响力需要有人接近你,让你影响,是你的粉丝;而权力是被迫的,一旦你失去你的权力,那些过去受你权力“影响”的人就会很快消失。但真正受你影响的人从来不是因为你的权力。所以影响力首先就是吸引力,受你影响的人首先是让你吸引过去。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一个聪明、自私的人,你能吸引到任何人接近你吗?但如果你是一个“利他”的人,接近你的人则都会有好处,通过这些好处,他们都能够越来越成功。当你周围充满成功的人时,你能够不成功吗?
意识到自己的心态
在能力方程式中的心态、沟通和知识三个元素里面,我绝对相信“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负责将我们的价值观引导上一个正向的发展路线。如果没有心态的正确引导,大部分人很容易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环境不理想,这类人则很容易就“同流合污”了。所以,意识到心态的存在与作用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两年多以前,我注意到一位学员在跟我学习了半年左右就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我心里很纳闷,想知道他到底学到了什么,能让他有那么大的进步。有一天,我约了他单独见面,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问他到底学到了什么。他的答案对我对学员的了解帮助很大。他说:“说不上具体学到了什么,但当我‘意识到‘心态这个概念存在时,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确带着很多负面心态。这种心态让我的行为不断释放负能量,所以我周围的人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包括我的亲人在内。但是當我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发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注意并改变一些小行为,而这点儿小改变得到的反馈是充满正能量的,这就让我更有意愿继续改变下去,我觉得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