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困惑还是力量?

2015-06-10 03:31席酉民
管理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席酉民

这似乎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有“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但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坊间时有“过度教育”之说。第一种解读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太过分,超越了其阶段性和实际需要,以致造成心理逆反;第二种诠释是现在很多岗位招人所要求的学历远高于该岗位或实际工作对教育或知识的需要。

有CEO参加管理培训班后感叹:“学坏了。不学还会管理,学了反倒不会管理了。”因为,面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案例,不同院校的不同老师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莫衷一是,使其糊涂了,不知听谁的。有老板酷爱学习,且乐于学以致用,常常把企业当试验田,学了知识就拿来在企业实验,结果把企业搞得不得安宁,乱糟糟。类似的因知识陷入困惑或受到负面影响的现象还很多。爱因斯坦也说过:“知识很多和太少同样危险。”斯宾塞也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缺乏条理,那他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

其实,冲突或困惑,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而是产生于如何看待知识和学习,怎样使用知识。换句话说,知识就是力量,是需要恰当学习和正确利用知识。知识本来是个好东西,但用不好也是个坏东西。用途或方向不对,知识可充当战争的武器,可以作为罪犯的工具;即使被用来做好事,用之不当,也会成为进步的阻力。我们如果不能跳出知识看世界,往往因为知识太多而瞻前顾后,捆住手脚,遏制创新。创新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站在人类知识积累基础上和巨人肩膀上的高瞻远瞩。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亿万富翁中,大学毕业的少,研究生毕业的更少,倒是复员军人多,有关系的人员多。这并不说明知识价值不高,而是说明当时的经济环境粗放,有关系和胆量就可找到资源和市场。这从反的方面也说明,不少知识分子在这种环境下瞻前顾后失去了机会,有时候还没有分析明白,市场机会就已经逝去。

有人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就简单归罪于我们教了学生太多知识,呼吁中国教育,“莫让过剩知识扼杀创新精神。”其实,这不是因为教的知识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是因为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教授方法、被动式学习行为不利于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挖掘甚至扼杀了学生自身的兴趣,从而也不利于调动和释放学生的主动精神。因此,不存在知识过剩问题,也不应有教育过度问题,存在的只是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和教育的问题,如何正确获得和应用知识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开展教育的问题。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芝诺说过,“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越多”;日本有谚语,“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希臘人也说,“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所以,我们要保持警觉,当知识太少时需要清醒自己的无知,当知识很多时更要注意训练自己应用知识和研究创新的能力,学会站在人类知识巅峰上,以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迎接人类面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