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莹莹
摘 要: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本文以黄灵庚先生的观点作为参考,从训诂学角度对中学教材中对“尔”的一则注释加以探讨。
关键词:尔;训诂学;音韵学;词义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与训诂学密不可分,在释词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中学教材中的一则解释: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高中语文第3册第36页)注释5:[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
“尔”为何要释为“那”,黄灵庚先生的《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从音韵学角度解释为现代汉语“那”,认为“尔”、“那”古声母相同。“尔”的声母本属[n],后来受介音的影响,才腭化为[r]。
一、音韵视角指瑕
黄灵庚先生的解释有两点欠妥的地方:“尔”“那”古声母相同的说法尚有异议;“尔”的声母属[n],后来受介音的影响,腭化为[r]的说法欠妥。
追溯上古声母系统,“尔”“那”所属声母有两种观点。章炳麟认为上古娘母和日母都归为泥母。王力先生认为“日”母与“泥”母在上古只是音近,不是全同应分为两类。采用章炳麟观点:“日”母归为“泥”母,“尔”的声母属 “泥”母[n]的说法可以理解,但受介音影响并非腭化为[r]而是[?]。“尔”所属声母[n]为齿/龈鼻音,之所以会出现腭化现象是因为受腭近音[j]的影响,使齿/龈鼻音的调音部位后移发生龈腭音变,腭化为龈腭鼻音[?]。采用王力观点:“尔”属日母拟音[?],[?]为龈腭鼻音,由上古双唇鼻音受腭近音[j]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已属腭化音,所以也就没有受介音影响发生腭化这一说。
二、词义角度追本溯源
“尔”解释为指示代词“那”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不合理,就应转变视角从词义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追本溯源,可得知“尔”解释为指示代词“那”是由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尔”发展而来。“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出现时期较早,张玉金认为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两例出现,分别作前置宾语和定语。
(1)戊戌卜,殻贞,王曰:“侯豹往,不爾其合,以乃史归?”(合3297)
(2)癸酉卜,殻贞,令多奠:“依爾墉。”(合6943)
“尔”作为指示代词出现最早发现于《尚书》《诗经》,较之“尔”作为人称代词的出现的次数,指示代词的用法仅有几例,而且在语法功能上可作宾语和定语,释为“这样”“那样”。
(3)人有小罪,非眚,乃为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尚书·康诰》
(4)无此疆尔界。《诗经·周颂·思文》
从出现时间来看,“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出现要早于指示代词“尔”,在《尚书》《诗经》中“尔”既可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但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语法功能范围也要大。“尔”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出现与古人对语言表达严密和簡洁的需求密切相关。
“尔”作为指示代词在上古初产生前使用有限,两汉以后魏晋六朝时期大量出现,语法功能范围扩大。作宾语和定语的用法大量增加,较之上古时期,出现了大量作谓语和状语的用法。
“尔”作谓语,译为“这样”“如此”“如是”。“尔”作状语,一般出现在动词前,修饰限定动词,如“乃尔”译为“竟然如此”。
(5)妇人卿婿,於礼为不敬,后勿复尔。《世说新语·惑溺》
(6)厌何预卿事而见唤邪?既尔相关,不得不与人语。《世说新语·假谲》
“尔”作为指示代词作定语的用法在西周文献中仅鲜少几例,在魏晋六朝时期此用法逐渐增加,与时间词组合的语法现象比较普遍,如“尔夜,尔夕,尔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译为“这夜,这晚,这时,”或“那夜,那晚,那时,”。同时,时间词可以省略,单用“尔”来表示时间,如(11),“尔”译为“那”,表示某一特定时间。魏晋六朝以后,单用“尔”来表示时间的用法一直有沿袭,如(11)(12)。
(7)许椽尝诣简文,尔夜风恬风朗。《世说新语·赏誉》
(8)尔夕忽极,於此病笃。《世说新语·文学》
(9)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念言:“此驴乃是佳物”。《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
(10)受命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1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
(12)尔来折节读书,以至将相。《大唐新语·卷一·匡赞第一》
三、结语
“尔”作指示代词出现时间要晚于“尔”作第二人称代词,随着语言表述严密和简便的要求,“尔”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也初现端倪,且在语法功能上具有继承性。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尔”作指示代词的使用面增广,语法功能的范围也随之增大,作定语时可单独使用表示时间,这是中学语文教材将《蜀道难》中的“尔”释为“那”,表示开国之初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2.
[3]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7.
[6]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7]谭晓平.苗瑶语银腭鼻音的来源[J]. 三峡论坛,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