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国家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儿童动漫逐渐以“产业之产品”的姿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其跳跃式发展带来人才储备、资源储备等不足的隐忧,尤其是产品人文内涵的缺乏表现得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自主创意不足,仿造现象明显;重技术轻人文,价值追求表现单一;类型化倾向严重,审美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动漫行业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行业壁垒和产业链条脱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育理念错位;游戏精神不足。为此,我们应该注重题材内容的多元选择,多从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注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艺术运用更多姿多彩;增强作品的文学文化涵养,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儿童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适应我国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产业化 儿童动漫产品 人文内涵
在我国儿童动漫产品发展过程中,不乏《葫芦兄弟》《黑猫警长》《贝克和舒塔》这样伴随着一代小朋友成长的优秀动画片,但数量之少,屈指可数。这种状态与动漫国际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且不论在此领域内占绝对优势的美国、日本,就是后起之秀韩国、印度也远远超越了我们。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动漫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业界、学界和创作者都相继将更多关注倾注于此,动漫逐渐以“产业之产品”的姿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旨在以具体的规划和要求规范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文件形式确定对这一“事业”的政策支撑。由此隶属于国家、省市的动漫产业基地、多家动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呈现,据2011年《新华日报》援引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的话:“中国动漫年产量以20%增幅递增”,而据《2014年中国动漫调查报告蓝皮书》统计:“中国动漫产业市场份额高达1000亿元,增长率约为30%。”这种跳跃式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隐忧:人才储备、资源储备的不足等,尤其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除了经济效益的问题,还有其前缀“文化”的需求,而中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恰恰需要具有民族特性的人文内涵的维系与支撑。
一 当下儿童动漫产品文化内涵缺失的主要表现
1 自主创意不足,仿造现象明显
近年来,一些国产动画片往往呈现出脚本创作简单、形象塑造单薄、前后剧情缺乏统筹而显得插入痕迹明显等创作乏力的表现。即便是热播的某些动画片,有的主题模仿美国迪士尼的《猫和老鼠》中猫和老鼠的反复斗法,强者总被弱小者欺负,还有的简单模仿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中机器猫的形象,也设置一个能变出各种东西的角色,还有一些动画片就是将传统题材不加修饰地“炒饭”,比如对《西游记》的再创作影响力总超越不过《大闹天宫》,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3D影片《大圣归来》,这是对“西游题材”的一次低成本创作,基本靠“漫迷”的自发宣传,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收益,影片中很多元素浸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江流儿、大圣玩偶的形象设计,“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情感需求等。
2 重技术轻人文, 价值追求表现单一
目前,我国的动画片制作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长期的落后造成了一种积习:总是追求技术的炫酷,而在艺术水准和人文情感的投入上泛善可陈。比如《潜艇总动员之章鱼奇遇记》,其3D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内容上简直就是香港黑帮电影和赌球章鱼帝之“超级”组合版,影片用了很多现实社会的元素,像强拆、赌球、克隆,等等,意图增加现实感和时尚性,但这些元素既无法唤起儿童的共鸣,也无法带来令人深省的思考。故事在“儿子救亲人的亲情”上类似于《宝莲灯》,但却没有最终树立一个信念或形成一个梦想,在叙事的深度和审美的维度上难以对题材形成有力的支撑。
3 类型化倾向严重,审美能力欠缺
艺术创作一旦陷入类型化的窠臼,往往对作品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其作品往往千人一面,看不出差别,同质化的艺术产品带来的艺术感受必然也会因雷同而弱化。如果动漫作品也陷入类型化的倾向,儿童沉浸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也必然会进入麻木的境地。举两部日前比较火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和《熊出没》为例,其实二者在内容上没有重复的空间,但我们看反面主角灰太狼和光头强,他们都是有一些能力的“破坏者”,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美好秩序;同时他们也是无力的,因为他们都畏惧于更“可怕”的上层(老婆或上司),他们在面对上层时的懦弱与面对弱小者时的“不择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类型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灰太狼的形象反而得到了一些女性的认可,出现了《嫁人就嫁灰太狼》的歌曲与呼声,试想,如果少年儿童们也和成人世界一样误读作品,男孩子们都效仿灰太狼,都成为没有野性与阳刚的“灰太狼”,这个民族会怎样?同样的,时下最流行的都是动物当道,小鲤鱼、喜羊羊、熊大熊二……动物形象的风尚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少年形象的缺席状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日本动漫中出现的《柯南》中的柯南、《灌篮高手》《足球小子》中的一众男孩儿,哪怕是《机器猫》中的康夫和《美少女战士》中的女孩儿等。这种审美能力的缺失,不仅仅指的是艺术欣赏、艺术制作水平上的,更有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等的指向。
在当下的很多动画片中,这个好少年与那个好孩子、这个大恶魔与那个大坏蛋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主题、内容、形象上的类似,使儿童动漫产品的深度涵养不足,没有绚烂多彩的人物,就没有瑰丽磅礴的想象世界,就不能借助于作品来塑造儿童丰富的心灵世界。所以,在动漫产品的人物设计中要极力避免角色对象的单一化、类型化和概念化,要有鲜明的个性,才是“此人物”,而非“彼人物”。
二 当下儿童动漫产品文化内涵缺失的主要原因
1 行业壁垒和产业链条脱节
当信息技术进入大数据时代,儿童阅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纸质的文字作品、绘本作品、立体3D书、绢布书等都已不再能滿足时下儿童的需要,他们现在享受的是网络、声音、色彩、线条、动作、共享等各种特色的总和,比如,语音可以录制下来,实现和正确读音的即时比对;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共同评价分享。这种需求带来的不仅是阅读内容的变革,更是创作方式、制作方式上的革新。
而目前我们的行业受着以往行政管理审批、优势垄断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条的互通,在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它们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上下互通的产业链条:在杂志或报纸上连续刊载——受追捧的作品出版单行本,再次接受市场检验和再度包装——单行本畅销后制作动画片——衍生出一系列下游产品(包括游戏、电影、文具、玩具等),甚至建立主题公园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等,动漫产业70% 以上的利润来自衍生产品,而动漫产品及形象的成功与否则是这一切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在巨大的利益之手的推动下,往往一部作品集众家之长;而我们的有些动漫产品,制作出来能否播出、通过什么渠道播出都是问题,更别提经受市場反复地斧琢了。另外有些动漫公司或基地为了获取国家的补助,以短时间、粗制作来获取效益,更放弃了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2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在我国高校现有院系的划分上,影视动画制作、编导、艺术设计和文学往往都分属于不同的专业,技术和艺术之间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虽然我们国家也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毕竟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转乾坤的,且改革的步子要迈出多大、多快,这些都是制约动漫产业文化向深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很多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中国动画人才断层的问题不只在培养机制上,更涉及到深层次的涵养问题。合格的动画人才必须具有综合能力和文化底蕴,首先是美术功底,对于美术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然于胸、信手拈来,而这种能力确实是需要有一定积淀的;其次是造型规律,要求动画创作者有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与创作能力,能进行动画剧作的编排导演。还需要电脑技术做辅助。同时,更深层次的需求是扎实的人文基础,涵盖历史、地理、文学等诸多学科的储备,华夏子孙不能丢了自己的根,只有浸润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在动画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观,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与创造力。成熟的儿童动漫产品创作能够结合受众的年龄层次、性格气质、智力水平、经验结构、心理等众多因素来进行综合预设,从而在满足审美主体不同审美期待中显示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来。
3 教育理念的错位
在过去的很多动画片中,制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常常“强横”地把科学知识、道德意识等内容植入到动画片中,这样绷起了脸孔的动画片往往使儿童看起来索然无味,而达不到最初想要寓教于乐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动画片制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往往又矫枉过正,一点儿思想、科学知识也不引入,孩子怎么高兴怎么设计,甚至受利益驱使将儿童动漫产品和游戏挂钩,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其实在动漫产品的制作中,制作者最好不要高高在上地以为自己可以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灌输给儿童,将他们看成是混沌的或者是空空如也的,无论如何,儿童们在其生长历程中已经有了个人的痕迹并还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成人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应想主导儿童的一切;如果只是一味的控制,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反作用。总的来说动漫产品更多的意义是陪伴儿童的成长,而不是扮演老师或家长的角色。
4 游戏精神的不足
动漫产品为了满足儿童的观赏需要一定要具有游戏性和娱乐性,但因为受众对象是儿童,具有自我约束力弱、是非判断能力未成形等特征,所以儿童动漫产品不能雷同于成人动漫或成人娱乐节目,一味地荒诞不经、只为博人一笑。游戏是儿童了解、感受、体验,甚至是超越现实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游戏,儿童化被动为主动,将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幻想中,从而突破成人世界的束缚——这也是他们脱离无处不在的管理而达到自由无羁、为所欲为状态的最有效的方式。
动漫产品生动曲折的情节、纯真善良的情感、自由奔放的超越、细腻真实的体验都可以将儿童引入一种拟游戏的状态中,令儿童获得愉悦、激荡的感受,所以真正具有游戏精神的动画片是能够获得儿童受众的喜爱的。
目前的一些儿童动漫都是伪游戏精神,疯狂、喧嚣,看似热闹,但真正能引起儿童自由、创造、超越感受的却乏善可陈,更不能在游戏精神中体现文化活力的注入,使之对儿童的吸引丧失了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酒神精神”,无法使儿童的本真状态得到回归。
三 加强儿童动漫产品文化内涵的几点建议
儿童动漫产品既然是针对儿童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注重娱乐功能、带给儿童愉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动漫产品应具有的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等辅助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互渗共融。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才是我们家庭、社会传递给孩子的正能量。我们可以说动漫产品带给孩子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但这种功能既不能是粗制滥造、强加于人的,也不能是若有若无、聊胜于无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就应该加强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
1 注重题材内容的多元选择,多从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
儿童拥有好奇的眼睛,他们带着探究的心理来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一切生活点滴对他们都是鲜活有趣的,在不同成长时期,其心理感受、认识能力都是变化的,而且他们也正处于最易接受各种奇幻、最易幻想的时期,所以为他们创作的作品应该更为丰富多彩,在题材上可采用探险、环保、生命、动物等多种内容。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动画片《柯南》,柯南这个主人公随着案件的发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深山老林的紧张、摩天轮的刺激、高速列车的快捷、海底世界的神秘,等等,丰富的场景变换拓展了受众的生活体验,增加了观赏期待;同时,片中办案所涉及到的各类知识也从逻辑推理、空间思维、物理化学、艺术修养等方面增添了趣味性和知识性,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奇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而且随着案件的水落石出,还会有对于人心更为深层次地剖析,也许孩子们暂时还未必能理解,但这些记忆会加深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从而满足他们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及需求。
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尤为重视民族特色。荣格在研究童话原型时认为,类似月亮原型、大地母亲原型、火源型、动物原型等,都存留于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世代遗传,当我们的创作能够激发出深藏于受众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时,受众就会对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具有共同密码的民族记忆更易于唤起本民族孩童的深层记忆,也会更受欢迎。
2 注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艺术运用更多姿多彩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动漫产品也不必都是非此即彼的追逐,为了丰富情节而设置的对立冲突,看似紧张激烈,但总是周而复始未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仅有“鸡皮疙瘩”系列的惊险刺激,也有《油纸伞》的淡雅清新,不仅有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也有缠绵婉转的感人心曲。完整的故事固然令孩童们收获满足与充实,但留有想象空间的片段和情节,也未必不会令小朋友感到韵味十足。
同时,在动画的成像形式上,传统技法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美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很好地应用,现代的制作工艺也提供了一些简单快捷的方式。成像方式上的变幻会造成审美上的新奇感,比如,《黑猫警长》的儿童写实、《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九色鹿》借鉴敦煌壁画、《葫芦兄弟》借鉴皮影戏等。在艺术表现上也不必地一味写实,可以采用留白、渲染等,使作品获得空灵、凝练的艺术气息,从而把小观众的艺术欣赏品味带入含蓄、隽永的浪漫主义更高的层级。
3.增强作品的文学文化涵养
动漫作品应该更注重文学、文化对儿童的教化引导作用,诚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更有主见、更有独立价值判断的孩子,他们喜欢自主参与、嘻哈幽默、个性鲜明,制作他们喜闻乐见的动漫产品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情感、言语等进行符合民族价值观的审美也是非常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所以可以在他们喜欢的“快刺激”中加入一些悠长的、优美的“慢节拍”,让他们舒缓地欣赏美,这虽然于情节是一种“小溜号”,但对于小观众的审美持续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任何精神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这生命之源,我们的动漫产业创意者应该植根于此,将各种元素融合重塑,从而提升我国儿童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适应我国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更能在世界儿童動漫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项仲平:《发展动漫业必须走教育为先的道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 年第 6期。
[2]徐洲赤:《国产动画原创的源泉在哪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 6 期。
[3]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郝月梅:《电子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上海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
(张丽丽,吉林省教育学院,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