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丹 谢华
摘要 运用奥斯汀&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剖析简·奥斯丁小说《爱玛》中各类反讽言语行为。通过对《爱玛》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及归类,从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对人物性格特征做出鉴析并分析其教育意义。
关键词:《爱玛》 反讽 性格特征 教育意义
《爱玛》以19世纪的英国为写作背景,描写了海伯里村首富名叫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爱玛通过不断地暴露自己的弱点、经历不断的挫折最终走向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她曾把这部作品献给当时的摄政王,可见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其反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细腻的笔触、巧妙的对话和精确的语言,把平常的小事凡人勾勒得有滋有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此部小说曾被视为“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反讽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为“使人受骗上当,欺诈、圆滑的辩论方式”,然而反讽真正被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在文学中,它既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表达与主题相左的一种语言组织方法。在小说《爱玛》中,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借助相反的话来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以达到揭露某个人性格特征的效果,具有某种教育目的。
简·奥斯丁在《爱玛》中运用反讽修辞手法向读者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图像,其中人物角色之间的反讽性对话更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言外行为的角度对反讽手段进行说明,忽视了言后行为在营造反讽氛围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运用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和言后行为剖析《爱玛》中反讽性会话,并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诠释简·奥斯丁笔下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 文学与言语反讽
自荷兰著名语言学家Van Dijk开始关注依靠语用学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到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和语用学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从而有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文学语用学。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原理对诗歌、小说、戏剧等进行个案分析,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构思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我国最早开始涉及文学语用学是胡壮麟先生的《国外语言学》中的“语用学”一文,紧接着是涂靖于2004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和2005年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发展态势”。研究者们探讨将语用学中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等相关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使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有一点契合点,对语言学和文学的发展均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根据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会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并指出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命题条件,充分条件和诚信条件。假如说话人有意违背适切条件中最重要的诚信原则,则反讽效果就产生了。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和反讽关系密切。其中,言内行为指人们说话时话语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指发话者要表達的隐含意思;言后行为则指听者的理解和反应。
奥斯丁在她的小说《爱玛》中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爱玛,埃尔顿夫妇,奈利特先生等等。以下结合赛尔的指令性反讽、阐述性反讽、表达性反讽,精选《爱玛》中一些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对话,剖析说话人的性格特征。
二 《爱玛》作品中的话语分析
1 指令性反讽话语分析
指令性反讽用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义,以下是爱玛在哈丽特收到马丁先生的未婚时说的一段对话。
爱玛微微一笑,说道:“我决不会替你拒绝或答应。你自己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自己做主。你如果喜欢马丁先生,又觉得跟他最谈得来,那你怎么还犹豫不决呢?哈丽特,你脸红了。眼前你是没有想到其他的人符合这个条件吗?哈丽特,你可千万不要犯傻呀!”
“我决不会替你拒绝或答应。你自己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自己做主。”从这句话中我们会感觉爱玛很尊重哈丽特且没有干涉她的选择,但从后面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哈丽特拒绝马丁先生。爱玛没有直接说,却达到了她要的效果,这正是指令性反讽的特征。
不可否认,爱玛正如小说里描述的那样,“clever”,“handsome”,“rich”,“with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disposition”,但正因为她有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导致她也有很强虚荣心和支配欲。从小倍受父亲和家庭老师的宠爱,除了奈特利先生敢于劝说她,身边的人都不敢评价她。从言外行为视角出发,爱玛虽然嘴上说不会劝她答应或拒绝,其实已经帮她作了决定。由此可知,主人公爱玛是个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有着极强的控制他人的欲望。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自作主张固执地为孤女哈丽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从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可以看出爱玛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并主张婚姻应该门当互对。从爱玛对话中,讽刺了爱玛独断和一意独行的性格特点。从而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人生观,即我们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以自己的片面想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情况。多多换位思考,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则将会酿成大错。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弱点,所以需要我们时刻提高理性思维素养,意识到自己的不缺点与不足并加以改善。
2 阐述性反讽话语分析
阐述性反讽包括报告、陈述等行为,它的用途是让听话人相信自己所说命题的正确性,如果说话人使听话人相信了不恰当的命题,就会形成阐述性反讽。
“奈特利先生!”埃尔顿太太说道。
“就是奈特利先生呀!我知道他是埃先生很好的朋友,我也十分想见见他。以前经常听埃先生提到‘我亲爱的朋友奈特利,便非常渴望想见见他。奈特利先生是个实实在在的绅士,我十分喜欢他。我认为他真的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人。”
正好到了客人该离开的时间。埃尔顿夫妇走了,爱玛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这是埃尔顿太太与爱玛谈论奈特利先生的一段对话,在听到她丈夫谈论奈特利先生之前,她从未见过奈特利先生。但是当她说起奈特利先生时,却感觉是在说自己的老朋友,还说“奈特利是个实实在在的绅士”。埃尔顿太太在一点都不了解奈特利先生的情况下谈论奈特利先生,这其实就是一种阐述性反讽。
埃尔顿先生是一个贪婪且势利的牧师,看上了爱玛的财产和美丽,一心想追求她。在遭受拒绝后,立马与一位有着10万英磅财产的女人订了婚,也就是同样自负势利和庸俗的埃尔顿太太。婚姻在他们眼里是通向地位的财富的手段,与福斯特的“扁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虽然能言善辩且看似充满智慧却极其令人厌恶。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看出埃尔顿太太攀龙附凤、爱慕虚荣、自以为是。从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可以看出爱玛对她的反感,所以埃尔顿夫妇的离开让她松了口气。作者生动的对话叙述,讽刺了埃尔顿太太急于想高攀奈特利先生的心情。其教育目的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才是真理,爱慕虚荣的人,损失必将惨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脚踏实地,在面对机会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活出自己的精彩。反之,如果投机取巧,走捷径,违背心中的底线,那将遭到世人的唾弃。
3 表达性反讽话语分析
表达性反讽是通过感谢、欢迎和道歉等语气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一种贬抑的陈述。
“对的,”奈特利呵呵笑地说。“你在这儿比谁都更合适。你真的很适合做太太,做家庭教师一点都不适合……当初如果韦斯顿问我谁更合适做他妻子,我一定会推荐您泰勒小姐。”
“谢谢。给韦先生那种人做贤惠的妻子,这并不能说明有什么了不起的。”
以上是奈特利先生和埃尔顿太太的一次谈话,奈特利先生目的是为了转移话题,因为不愿谈论爱玛和哈丽特的朋友关系,不得不转移话题到对方怎样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毫无疑问,奈特利先生夸她是位好妻子,实际上是讽刺她不是一位好的家庭教师。与此同时,埃尔顿太太的回答“谢谢”也是另一种言语行为理论,属于表达性反讽。她完完全全明白奈特利先生在讽刺她,但出于礼貌,她只能说 “谢谢”。
在作者的笔下,奈特利先生是英国传统价值观的代表,诚实善良,充满正义感,关心帮助弱者,是一位典型的绅士。爱玛也是在他的教导下,抛弃了那些幻想和自以为是,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爱玛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奈特利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爱的另一种定义。即,爱,不是包庇,恭维和取悦,而是教导、修正和启发。这样的爱是深厚而宽广的,才是最为踏实的人生伴侣。就连女主人公爱玛都说他“他不爱向女人献殷勤,但却是个很讲人道的人。”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奈特利先生不喜欢这位浅薄俗气的埃尔顿太太,话语间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从言后行为视角来看,可以看出奈特利先生的睿智与正义,能够洞察人情世故,是爱玛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教育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朋友将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导师,在生活工作方面会带给你潜移默化的影响。
19世纪著名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说过:“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奥斯汀经久不衰”。本文以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的分析与归类,从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视角出发,揭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其教育意义。其结论如下:(1)领会言语反讽的言后之意是理解作品灵魂的关键。在特殊的情境下,言后之意一般倾向于采用反讽来达到言语的表达效力,反讽具有语义二元性或多元性的共性,并非静止不变的。(2)反讽的运用暴露出反面人物的无知和愚昧,凸顯了正面人物的睿智与幽默,从而更深层次的挖掘出了言语反讽意图。(3)作者的反讽虽说是一种讽刺,但却有别于其他反讽手法,特别是在女主人公爱玛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教育,同时也给读者很好的人生启迪。读书使人聪明睿智,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感悟人生真理。
参考文献:
[1] 涂靖:《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外国语》,2004年第3期。
[2] 涂靖:《中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发展态势》,《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
[3]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2年版。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
[5] The Commercial Press,2004.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 荣丽楠:《以言语行为理论的反讽原则探析〈傲慢与偏见〉——以班纳特夫妇对话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 尹贺铃:《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爱玛〉中的反讽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8] 刘艳:《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爱玛〉中的反讽》,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 简·奥斯汀:《爱玛》,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饶丹,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生;谢华,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