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祖洁
摘要 《白鲸》讲述的是船长亚哈追杀白鲸,帶领着全体船员走向复仇之路,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其中关键人物自然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身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而生态评论界向来擅长从伦理道德、宗教、悲剧等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白鲸》中对自然意识的辩证。
关键词:生态批评 《白鲸》 自然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主题。作为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探索。尽管时代发展迅速,《白鲸》对于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态意义。
一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主义在大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形势下衍生而来。大自然本身具有非常神奇的魔法,它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人类,因此这一切的生存和发展都无法脱离大自然。在经济快速发展之际,人类为了实现经济基础建设,获取经济利益,给大自然造成了杀伤性的破坏。正如,小说《白鲸》中的“裴廓德号”一样,它不仅是当时美国社会,也是那个年代人类社会的一个典型。亚哈捕杀白鲸的过程,便是人类掠夺自然的诸多行为的一个侧影,是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地巧取豪夺的一个缩影。对此,许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加大了推行生态批评理论的力度。事实上,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热切关注生态保护的文学家,开始发表关于自然生态破坏的学术作品,所以后来在美国,生态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批评文学作品的形式。有许多文学家对于生态批评理论的定义持有不同意见。生态批评理论的发起者将生态批评定义为“探讨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大部分学者也接受了这一定义。我国对于生态批评的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许多人并未真正了解到生态批评的本质所在。大多数的人只是从表面上理解生态批评,认为它就是将文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进行批评。但是事实上,生态批评主要强调的是生态哲学思想,并非那些所谓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二 从生态批评角度谈《白鲸》中对自然意识的辩证
从古至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讨论,一直都是文学作品中倍受钟爱的主题。《白鲸》描写的是捕鲸的活动,然而在其中掺杂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它展现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和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
(一)从生态批评角度谈船长亚哈的自然意识
《白鲸》中塑造的船长亚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在第34章中,以实玛利通过餐桌礼仪将亚哈的王者风范展现了出来。这时的亚哈是君王、撒旦、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正如《白鲸》这部小说中,以实玛利对亚哈的描述,“亚哈坐在他那只镶着牙骨的饭桌上,有如一只坐在雪白的珊瑚坝上的默默的,有鬃毛的海狮,被他那些尚武而颇谦让的小狮团团围着。”在第30章中,亚哈在甲板上吸烟时,被比作海中之王和太君;在第36章中,被描述成了受害者和英雄普罗米修斯。亚哈并不敬重神灵,但是本身却像神一样的存在。他勇敢地反抗神灵,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执着勇敢。为了报仇,他离开了妻子,一直坚持到底,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然而,他过于自大、过于自私的性格,将他推向了魔鬼。白鲸给亚哈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在以实玛利看来,亚哈就是个白鲸和人类的混合体,是一个被白鲸和大火残害了的苦难者,但是他却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不移的拼搏精神。然而事实上在这副坚强的外壳下,深藏的是巨大的痛苦和忧愁。在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了所谓的快乐,只有仇恨,而且已经逐渐走向了疯狂憎恨的地步。船逐渐靠近白鲸出没的地方,亚哈变得越来越忧郁。虽然经常有有经验的人向他提出警示,但是暴风雨的来临、费德拉的预言、对妻子的美好回忆等,这些都无法阻止亚哈进行复仇。他依旧走向了白鲸,与白鲸大战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沉入海底,走向了毁灭。亚哈与白鲸的相遇激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探索。
研究自然意识,首先要了解的是亚哈的认识论,即以自我为中心,坚持认为自然物是自我的一种反映。在小说的99章中,明确地体现了出来,在面对西班牙金币时,大家观点各不一致,但是只有亚哈在金币的反射下,看到了自己。他认为金币上的高塔、火山、攻击,就是自己的影子,他从中领悟到了自己与其高度相似。而且对这些物体的形容正如亚哈的性格一样,在他看来,金币代表着地球,代表着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反映人类自我的镜子。据此来看,亚哈的认识论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他将意识强加到事物上,在所有的事物中,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亚哈的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论造就了他的自然意识的形成。他始终认为,自然是邪恶的。亚哈坚持主张肉眼能够看见的物体只是那些看不见的事物的面具而已,在面具下面隐藏的是邪恶的意念和力量。亚哈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是通过公平竞争建立起来的,而在这场竞争下,所有的事物都有权高于其他事物。亚哈不甘于承认被白鲸打败的事实,是因为他无法忍受在这场竞争中,他失败了,他内心想要称霸世界的想法始终无法消除下去。亚哈一直认为在这场公平竞争中,上帝也会落败于他。正如亚哈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所认为的那样,“太阳侮辱了我,我照样要揍它。”按照亚哈这样的说法,人类只有与大自然抗争到底,才能分出谁强谁弱来。这不仅表明了亚哈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也充分显示了他的目中无人。强烈的欲望促使亚哈疯狂地追逐白鲸,这也使得亚哈将追逐白鲸这件事置于一切之上。在亚哈的自然意识中,维持宇宙秩序的唯一标准就是公平竞争。亚哈错误地将自己的想象强加给外部世界,坚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公平竞争,而他是万物的领导者。
从表面上来看,亚哈是个勇敢无畏的人,实际上,他与白鲸的斗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源于他的自私。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残忍。而自然对于这些残忍的回馈就是疯狂的加倍报复,也就有更多的无辜之人受到牵连,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二) 从生态批评角度谈斯达巴克的自然意识
斯达巴克是船上的大副,他虔诚地信奉基督教,所以探讨他的自然意识需要从基督教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基督教一直主张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工具,人类可以掌管自然的一切。但是基督教也同时认为自然是上帝用来惩罚人类的,所以人类必须要依从自然。自然具有两面性,人类想要利用它,就必须要经历千辛万苦,并且不能抱怨,这是他们应该承受的惩罚。在基督教思想中,上帝、自然、人类主要以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为主,自然只是上帝用来惩罚人类的一种工具,所以他们认为人类之所以顺从自然,只是为了顺从上帝。
斯巴达克的意识形成离不开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当然也受到他的性格影响。斯巴达克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信奉他的上帝,追求着上帝给予他的物质利益,但是他又顺从于自然。这种所谓的顺从,致使他失去了自我。在第26章中,对斯巴达克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细致地描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却又迷信保守。所以,在捕鲸中,他与亚哈完全不同,他忠于自己的勇敢哲学思想。在捕鲸过程中,斯巴达克多次尝试对抗亚哈,却屡屡以失败而告终。在最后一章中,大副斯达巴克与亚哈发生争吵,他对亚哈说:“现在放弃,还来得及,你看!不是莫比迪克要找你,而是你,也正是你要疯狂地找他啊!”然而在遭到亚哈的拒绝后,他却做了亚哈的帮凶,他服从于亚哈,服从于上帝,这使得他违背了自我。
人类信教是一种信仰,但是在基督教中,一直主张上帝主宰着自然,自然既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惠也是惩罚。作者在小说中对此角色加以描述,旨在描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人类就要做到爱护有加。而斯巴达克虽然信奉上帝,尊敬自然,可是他却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参与了捕鲸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贪婪和欲望。
(三) 从生态批评角度谈以实玛利的自然意识
《白鲸》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的,以实玛利是叙述者,他叙述了他的捕鲸经历和对捕鲸的深入思考。他既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实玛利的捕鲸航行是行动和思想上的结合体,他在航行中一直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坚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的一切,追寻着自然界的本质,所以以实玛利的自然意识也包含着两方面。水手以实玛利的本质自私却无忧无虑,同时具备多愁善感的哲学家气质。他认为,海洋具有“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的治疗作用,是有益于健康的保健品。他珍视海洋的美丽,并决定寻求自然之美。无论以实玛利出现在哪儿,在甲板上或在桅杆上瞭望,他总是在观察自然和白鲸的美,享受船头甲板上洋溢的健康运动和洁净空气。他崇尚自由的感觉,不仅如此,他总是会通过海水对人类进行思考。也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以实玛利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自然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认为海洋的神秘性和未知性能够充实他的生活和心灵。而白鲸作为海洋的一部分,也深深地吸引了以实玛利。在小说中,他展现出了对自然界的友好,即使他参与了亚哈的捕鲸活动,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精神思考。在接下来的捕鲸航程中,以实玛利对整个航程的全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思考,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隐秘关系。在叙述中,以实玛利认为白鲸是一种自然和宇宙象征,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没有任何意义。在小说中,以实玛利描述自然的颜色像是“妓女涂在脸上的胭脂水粉”,只不过是为了掩盖表面现象,并不能遮住其中的本质。自然是没有颜色、没有意义的。以实玛利用光学原理阐释了人类的自然意识的形成,认为自然的意义来源于人类的内在意识,是人类为它填涂上颜色的。
在这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界中,人类与自然界不论是在表面上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相互隔离和疏远的状态。以实玛利实际上是作者麦尔维尔的化身,所以说其中隐秘性地表达了麦尔维尔的自然意识。以实玛利的存在让作者在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客观地看待自然的一切,最终用和谐相处的态度承认了自然界的不可抗拒,他坚持认为,只有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才能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反则会受到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
三 结语
《白鲸》这部小说的最终结果是悲剧,这是以反面教材的形式,告诫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白鲸》属于一部弘扬生态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作者麦尔维尔则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作家。麦尔维尔向读者展示出来的是悲观的思想意识,但是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却是以反面的观点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阐述分析的。这篇小说启发着人类,让人类了解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加强自然意识,才能接受到自然的良好反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和谐共处,才能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红:《生命的呐喊:〈白鲸〉的生态启示》,《电影文学》,2010年第20期。
[2] 田宁:《〈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电影文学》,2010年第18期。
[3] 汪文君:《生命的拷问——〈白鲸〉之生态主义解读》,《电影评介》,2009年第22期。
[4] 张倩:《从〈白鲸〉解读麦尔维尔的自然观》,《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李睿,江西理工大学讲师;祖洁,江西理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