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雪豹》中周卫国的团队精神

2015-06-09 08:28:44王中慧李绍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雪豹团队精神

王中慧 李绍泉

摘 要:《雪豹》中周卫国的团队精神源自其生命的历程,表现为“团队使命感”“团队利益高于领导个人荣辱得失”“珍爱队员生命,与队员祸福与共,以智慧引领队员”“重业务素质轻资历出身”等,虽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但对于今天心仪于实现中国梦的观众而言,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雪豹》 周卫国 团队精神

根据《特战先驱》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雪豹》深深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百看不厌的优秀剧作。它呈现给观众的,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执行特战任务队伍的风采,有周卫国这位由富家子弟历经磨难成长为八路军优秀指挥官的传奇故事,有陈怡、萧雅、范小雨三位优秀女性与周卫国的情感波澜,有周卫国与竹下俊这两位中日军官之间的情仇交织,有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爱国学生、土匪队伍和老百姓对侵华日寇的同仇敌忾……但笔者印象最深、思索最多的却是周卫国身上表现出来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

“崇高的团队使命感、至高无上的团队责任意识”是周卫国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制高点,也是其根本出发点。周卫国加入虎头山八路军,被任命为排长,带领刚刚组建的新兵排训练时,进山扫荡的鬼子杀了里垄村许多乡亲们,抢走了村里好多姑娘,村里的猎户柱子跑来向八路军求救。周卫国问“鬼子有多少人”时,柱子说:“我来的时候,他们刚刚出村子,我们村的水生哥带着几个猎人去大石口拖延他们,这时候估计已经打上了。”周卫国听后当即做出了“去打鬼子”的决定。连长许光荣认为,“只有一个排的新兵,又是训练没带多少弹药,要调大部队来再说”。“等你调了大部队来,老百姓死光了!”周卫国不服从指挥,依旧带领部队前行,许光荣拔枪向空中射击,命令周卫国“站住”,严肃强调:“这里是共产党八路军的部队,我绝不允许你在这儿无组织无纪律!”并要自己的警卫员卸掉周卫国的枪。周卫国被逼无奈,让属下绑了许光荣和“警卫员”,带领部队去营救里垄村的乡亲们。战斗胜利后,许光荣连长以“周卫国公然违抗命令聚众哗变”向参谋长李勇当面汇报,希望组织严肃处理。在张楚与陈怡各抒己见后,李勇参谋长问大家:“我们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又是干什么的?我们共产党人都曾经宣誓:以解放全人类的劳苦大众为己任。里垄村的村民是什么?他们就是劳苦大众的一部分!周卫国又做了什么?他救了老百姓!不错,我们是有伤亡,但我们的伤亡值!因为老百姓得救了!”这段话恰恰是从团队责任与使命的高度对周卫国的“严重违纪行为”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彰显了周卫国及李勇在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方面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正是因为有如此的高度,这二人才能成为后来虎头山根据地的优秀指挥官。团队的责任与使命是团队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团队精神的灵魂所在。丢弃了团队的责任与使命,也就失去了团队赖以生存的根基。时刻牢记责任,坚定履行使命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必要条件。

“集体利益至上,领导等个人荣辱得失次之”是周卫国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的聚合点。周卫国在中央军校学业的最后阶段——诸兵种联合演习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巧妙地盗取了西军的布防图,并借助布防图确定了西军指挥部的位置,而此时,周卫国所在的东军已成溃败之势,即使上交布防图,也已无法挽回败局,周卫国认为只有抓住战机,端掉西军指挥部,才能扭转败局。在不违反“不准捕获、不准乔装潜入、不准破坏农作物及建筑物、不准雇佣农夫”等演习规定的前提下,身为副队长的周卫国提出了“袭击西军指挥部”的主张,但队长孙鑫璞以“我们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在这儿潜伏,掩护大部队总攻”为由,坚决拒绝。情急之下,周卫国与自己的坚定支持者绑了孙鑫璞,带領队员们机智穿插,端掉了包括德国军事总顾问汉斯·冯·拉特将军等高层指挥员在内的西军指挥部。当冯·拉特将军指出:“对于长官的训示,你理所应当表示接受和服从”时,周卫国回答:“是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要一味盲从长官的意志”,并进一步陈述:“任何作战计划从根本上说是不完善的,因为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事先根本就不可能预先设想到所有变数,《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军人就必须服从命令,但在战场是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充满想象力。”“在战场是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充满想象力”的实质,就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最大限度地实现团队的目标,维护团队的集体利益。正因如此,决定演习胜败的关键时刻,周卫国绑了孙鑫璞;正因如此,演习结束后,周卫国立刻找到队长孙鑫璞当面道歉;正因如此,在虎头山根据地,当张仁杰对周卫国进行不得人心的隔离审查时,周卫国不但自己没有反抗,而且制止了徐虎、杨大力等得力部下欲采取的暴力抗争行为,甘愿忍辱负重,尽管这种暴力抗争有着百分之百的胜算和几乎为零的政治风险;尤为可贵的是,周卫国的父亲周继先老先生因为张仁杰的缘故被日寇捕获,日寇施诡计在报纸上刊登了张仁杰和日寇指挥官的合影——制造张仁杰叛变投敌的假象后,虎头山的大多数人都说张仁杰是叛徒,周卫国依旧没有因个人恩怨落井下石,而是强调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能冤枉张仁杰。由此可见,团队利益与个人荣辱得失在周卫国心目中位置的高低。这或许与周继先老先生“个人荣辱得失比诸

国家利益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谆谆教诲不无关系。团队核心人物能否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荣辱得失之上,直接制约着优秀团队的打造效果。

“珍爱队员生命,与队员祸福与共,以智慧引领队员”是周卫国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发力点。当张仁杰在一次伏击战中瞎指挥,致使八个战士阵亡,三十几人受伤,还以“节约弹药”“刺刀见红是我军的革命传统应该保持”“打仗就会有伤亡”为借口时,周卫国愤怒地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亲爹亲娘养的”,“伤亡不能是因为指挥官的愚蠢造成的”。面对着上级派来的“特派员”,若不是对队员生命发自本真的深深珍爱,周卫国又怎会如此“出言不逊”?清风寨遇袭后,周卫国等人九死一生冲出了鬼子的包围圈,清点人数时,不见了大当家朱子明。在鬼子已有准备,回去营救极有可能出不来的情况下,周卫国毅然带领“兄弟们”杀了回去,救出了被日军捕获的朱子明。袭击涞阳军火库的战斗中,杨大力被鬼子围困,已到安全地带的周卫国让队员们去约定地点与接应部队会合,自己孤身犯险去救杨大力。这些都浸染着周卫国这种“视队员为兄弟、与队员共祸福”的情怀,队员们又怎会不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从周卫国离开虎头山加入清风寨指挥的“一线天”伏击战,到带领十二人袭击一百多鬼子守护的涞阳军火库,从与国民党特工合作捣毁日军在上海研制生产化学武器的秘密基地,到半山亭与竹下俊会面前后的斗智斗勇,周卫国的杰出智慧使队员们无不心悦诚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①,发力点的选择的确是打造优秀团队的“细”“图”之事。

“重业务素质轻资历出身的人才观”是周卫国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的辐射点。正式加入虎头山根据地,周卫国组建的雪豹特战队队员中,既有原八路军骨干成员赵杰,又有土匪出身的水生、赵守田、柱子,既有江湖神偷刘三,又有敢于向领导“叫板”、猎户出身的杨大力。可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周卫国选拔队员,不看出身,不讲资历,不论亲疏,只要政治立场坚定、军事素质过硬即可。或许正因如此,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周卫国的突击队才能够战胜竹下俊的特战队。毕竟,一个组织是否践行科学的人才观,直接制约着组织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周卫国对日寇的仇视是伴随着自己心仪女性的坎坎坷坷、生生死死而与日俱增的——学生时期,北辰一刀流武士在复旦大学校门口对陈怡的当众侮辱使得周卫国激愤难当,只身携枪找到武馆击毙狂妄之日本武士;南京陷落后,身为国军团长的周卫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妻萧雅举枪自尽,无力挽救;战场上,范小雨用自己的身体阻挡了日寇射向周卫国的子弹,倒在了周卫国的怀抱中。爱女深,恨日切,国仇家恨汇聚在心头,萦绕不散,挥之不去。周卫国初任八路军副排长与杨大力比试“脚力”,率先到达山岗之上,高声呼喊“萧雅”正是这种郁结在心底的情结所致。“杀鬼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周卫国最有效的情感宣泄途径与最高价值追求。倾自己所学,以自己所长,训练组建雪豹特战队,通过重点培养骨干的方式,大大提高所带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有效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无疑是周卫国饱经血与火的考验后,实施团队建设的核心策略,是生命历程中的滴滴血泪凝聚成了周卫国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尽管这种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但对于今天心仪于实现中国梦的观众而言,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这恰恰是电视剧《雪豹》作为精神食粮的精华所在。

① 雷原、王宁宁:《国学经典选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05页。

作 者:王中慧,管理学硕士,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潍坊市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李绍泉,青岛平度市崔家集中学中教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雪豹团队精神
雪豹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就业与保障(2021年9期)2021-11-22 15:01:07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跟着王鹏叔叔拍雪豹
编者的话
环球时报(2017-08-15)2017-08-15 08:17:39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消费导刊(2017年18期)2017-01-28 10:10:50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