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强
(邹城市精神病防治院药剂科 山东邹城 273511)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80例疗效观察
蒋志强
(邹城市精神病防治院药剂科 山东邹城 273511)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在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用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60例胃溃疡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实验组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结束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中应用奥美拉唑效果比常规治疗理想,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胃溃疡;奥美拉唑;疗效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都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胃溃疡是一种随着人们年龄增长,病情会逐渐增加的病症,导致出血严重,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在胃溃疡合并出血中,患者主要有上腹疼痛、腹胀、恶心以及泛酸等症状。以下将对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160例患者实行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采用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医治的160例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80例中,男43例,女37,年龄为30岁到72岁,平均(45±4.6)岁;对照组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26岁到71岁,平均年龄是(46±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的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15mg口服,2次/d。对照组服用法莫替丁片(沈阳药大集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为0603C16)10mg口服,2次/d。两组药物用量均可根据临床患者反馈调整用量,在连续治疗7周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无效:治疗后患者病症无明显变化。有效:治疗后患者病症只有轻微的转好迹象。显效:治疗后患者病症得到大幅度降低,脉搏与心率都出现稳定,在大便潜血的实验中显示为阴性,胃镜的检查结果出血停止。治疗后1周之内没有呕血、黑便,患者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后,实验组显效68例,对照组显效47例。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7.5%,对照组为70.0%,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胃溃疡指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它是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一般是发生在十二指肠与胃,另外也有可能在食管下端发生[1]。导致胃溃疡的出现主要与胃蛋白酶、胃酸的消化好坏有直接关系。由于胃溃疡有(98.0%-99.0%)的患者都是是出现在十二指肠和胃上,且人群中大约10%的人在一生之中都会出现此病,所以,胃溃疡是一个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病症。胃溃疡并发出血在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胀、恶心、黑便、呕吐呕血、植物神经功能混乱等[2]。胃溃疡合并出血起因就是因为患者的胃黏膜被胃中的消化液给消化,造成黏膜肌层组织出现损伤,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容易出现胃穿孔,甚至转变成为胃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自身有着安全性好、个体差异小以及起效快等优势,能够有效的改进上腹不适和反酸等临床不良反应,主要是泵奥美拉唑对于溃疡愈合和保护胃黏膜都有着较强的效果[3]。奥美拉唑在对胃溃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使用奥美拉唑来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增强,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在质量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本次调查中,实验组的总有效是97.5%;对照组是总有效70.0%。经过比较,实验组的治疗结果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治疗中还将运用甲硝锉来对患者的炎症进行去除,从而降低了由患者胃部炎症引发的病症,达到有效消除患者炎症的治疗目的。最终对患者的溃疡与出现起到抑制效果,非常明显的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更大程度的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患者病情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性的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1]腾进波,张文君,张军.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2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22(05):683-684.
[2]吴海武,谢俊锋,汤建华,等.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胃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6):129-130.
[3]何雪梅.奥美拉唑与君尔清联合克拉霉素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2,19(17):72-74.
R322.4+4
B
1009-6019(2015)0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