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澜(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
——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杨海澜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促进作用。利用国家级实训基地条件的支撑,更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开。文章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内容、准则等。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大多数教学资源充裕的专业中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这种需要大量实践教学资源的教学改革,必须有数量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作支撑。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新建并完善了应用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电气类专业实训室,并在实训室的设计及布局中,以适度超前规划来提升实训室建设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各实训环节让学生掌握电子电气、通信工程、船舶拖动等相关职业技能,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五化一体”的建设模式,即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该实训基地集教学研究、培养鉴定、科研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从简单的生源扩张,调整到优化布局结构、深化内涵建设上来,也就是从重规模扩张转到强调质量建设上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承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节的实训室建设成为各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专业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落脚在“做”上,要完成真正的“做”,就要有大量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支撑。“教学做一体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要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确定指导思想,制订建设方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四结合”,满足和促进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而言,要根据应用电子技术相关岗位能力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实现校企共同参与的“双主体”管理格局,以及实训室的功能布局与电子企业生产流程、运营管理相对应的格局,为建立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实践教学环境打下良好基础[1]。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新建、改扩建的实训室较多,实训室的设施设备也较多,达2000多台套。因实践指导教师较少,每位专业理论教师均需参与实践教学,且每学期都要根据承担的课程下到指定的实训室,参与实训室相关课程实训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室的各项管理等。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根据专业教师每次的实训要求准备相关实训器材、元器件及落实实训环节的各项管理。为此,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尝试采用专业教师指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一般学生的方法进行实训教学。这样既可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以及责任心,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达到让学生会做、多做、感兴趣做的目的。
作为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笔者曾与项目建设团队一起调查了多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训设施、设备、仪器购置前没有进行调研,设备闲置现象严重,实际利用率不高,展示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二是实训设备的购置清单在购置前没有有效公示,也没有和学校其他院部进行交流,导致功能相似的实训室重复建设,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也较普遍;三是实训教学设备分散,新购设备与原有设备之间缺乏兼容性,难以管理;四是在资产购置合同中部分文本描述不规范,导致后期的实训设备维护困难,维护成本过高;五是实训指导教师没有通过专门的设备使用资质培训,难以正常使用和维护实训设备。
鉴于以上调研结果,经过多轮方案修改及专家论证,最终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及内容: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实例教学为手段,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重素质、重技能、学以致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提出了具体实训教学体系,见图1。另外,该实训室除了承担学校电子与信息类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技能鉴定外,还面向行业内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企业在职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服务。还为校外相关电子企业提供科研项目开发平台,起引领示范作用[2]。
图1 国家级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体系
这样,国家斥巨资建设的实训基地才能得到有效地运行、充分地利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经营实践环境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职业岗位技能,改变过去学生实训环节“假题假做”的传统做法,实现真用、会用;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去任职或兼职,为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前沿技术,提供深入生产实际、调研、科研的场所;行业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委托基地担负起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岗位技能鉴定的职能,采取“订单式”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开发设备的功能,让教、学、做成为有机整体,实现多赢目标。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既要配合理论教学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企业文化不足的问题,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真实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践、实训环境,促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重点把握以下五条建设准则:
(一)实训基地环境的职业性
在实训设备、管理水平、操作要求及安全规范等方面均要与企业工作环境相一致,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体现生产一线的特点,让学生在一个模拟化企业的工作环境下,按照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要求,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地整体建设的适用性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设备的购置及整体布局,无论是实训设备的投入,还是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都要考虑到适用性,既能够适用于在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要体现示范效应,满足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应考虑所购置设备在专业中的整体利用率。
(三)实训设备功能的先进性
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长期训练与积累的结果。为缩短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一线人才之间的差距,必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一些主要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以及先进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紧跟企业的脚步。
(四)实训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考虑为项目建设所在学院的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实训,还要考虑为其他学院部分相同课程的实训需要提供支持,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校内开放,同时要考虑为相关岗位提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鉴定,实现实训资源的社会共享。
(五)实训功能的可拓展性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建设资金等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公共区域功能、实训场所安排以及设备的选型、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等方面均要考虑可拓展性,为将来二次设计建设留出空间[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教”,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学”就是教师要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就是强调动手能力,让学生注重实践。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实训条件作支撑,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各项条件,合理规划、综合开发、严格管理,助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合理规划实训室功能
作为高职院校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电子产品的装调规划、整机检测与检修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具备电子产品检测与检修、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辅助设计三大能力。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必备能力,合理规划各实训室的功能定位,并按电子企业的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使工位顺序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让学生建立生产流程概念。
除了按企业的工艺流程安排实训外,还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所中分割出课程教学、实践操作、耗材存放、小组讨论等区域,根据电子类相关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仿真一个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氛围。这样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所可以让课程教学、实践操作及小组讨论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工作过程知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也大有益处。
此外,还可以在实训室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实训流程示意图。如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操作流程如下:元器件领取→元器件测量→阅读、熟悉电路图及其布局规划→焊接→连线→故障检查与排除→测试及连接电源→调试电路板→整理工位→完成制板。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综合性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以及电路安装调试技术、性能指标测试技巧和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中的一些抗干扰技术,使学生在设计、组装、调试的过程中,培养设计思路,熟悉设计流程,掌握一定的安装调试技巧[4]。
(二)调整课程设置
结合实训基地建设,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调整一些课程设置。如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一些电子系统设计、电子系统产品制作、电子设备整机装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含技术文件编写)或含有以上知识点的专业课程。其中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以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为主要内容,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高频电子电路等课程进行设计。
同时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相关课程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分解、调整、重构,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如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整合为电工电子技术,形成职业基本模块;将EDA技术、PCB板设计、电子系统设计整合为电路设计与电路制板技术,形成职业技能模块;将C语言、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智能技术整合形成低压电器控制,作为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核心模块。
通过调整、整合课程,突出课程的本质,强调课程间的衔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职业训练过程,实施综合实践项目。
(三)建立开放长效机制
实训基地的开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将实训基地向学生和社会开放,建设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开放实训基地是“教学做一体化”中“做”的最好体现。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或疑问到实训基地去巩固、检验和解疑。在这过程中,应建立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采用班长和组长分工负责制,由实验员监督,由值班专任教师给予指导。整个训练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教室走向实训室,从消极被动走向主动,给学生展示才华、提升自我的机会。
实训基地对外开放的服务对象不仅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和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资源。并把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合法收益运用于实训基地自身设备的更新上,形成基地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对内以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为主,对外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不完全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设施,而是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能力、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的手段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来谋划学校的发展目标,全面规划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设计适度超前、技术先进合理、管理规范有序、强化技能实用的实践场所和创新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黎苇,钟怡帆,赵红梅.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教学做合一[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3): 62-64.
[2]许秀平.高职院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9):114-117.
[3]曹建平.创建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46-48.
[4]尚亚蕾,杨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164-165.
10.3969/j.issn.1672-9846.2015.03.020
G712
A
1672-9846(2015)03-0070-04
2015-06-05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国家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433)。
杨海澜(1972-),男,湖北武汉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教学及研究。